首页 - 股票 - 数据解析 - 财报审计 - 正文

光大银行(601818)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3-31 19:19:2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光大银行(601818)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经济、金融与监管环境

    2024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局部冲突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水平攀升、利率保持高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

    中国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全年GDP达到134.91万亿元,增长5.0%。

    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外汇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金融供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畅通资金循环,全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定位和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守牢金融安全底线。持续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支持外资机构深耕中国、稳健经营。

    二、行业特点及本行所处地位

    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支持国民经济复苏增长。监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业政策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保持稳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张,资产质量改善,信用风险可控。

    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央企责任担当,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入推进金融和科技融合,不断增强线上化服务能力,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精准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造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民企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针对不同风险分类精准施策,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三、本行发展战略

    (一)使命和愿景

    本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管理财富、服务社会”为企业使命,坚守本源、立足主业、守正创新,依托光大集团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加快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数字化发展,推动构建“一个客户、一个光大、一体化服务”综合金融生态,从经营自身资产负债表向帮助客户改善财务报表转变,持续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一流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构建和形成本行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以专业金融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二)发展思路

    本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低息差市场环境,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政策契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综合经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核心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展之路,将“光大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结合,培育壮大特色业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拓展重点业务领域,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特色化经营优势,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实施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FTP减点优惠、重点项目资本收费优惠等专项支持措施,推动全行科技、绿色、普惠、中长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在科技金融方面,搭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支撑体系,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95.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23.74亿元,增长42.06%。在绿色金融方面,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库,打造“传统信贷+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绿色金融谱系,推进创新产品与特色项目持续落地。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4424.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86.81亿元,增长41.01%。在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线上化,丰富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报告期末,普惠贷款余额4354.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3.10亿元,增长14.85%。在养老金融方面,持续发力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建立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推广养老账本及规划工具应用,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养老金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221.48万人次。在数字金融方面,加快推动重点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聚焦大公司、大零售、大场景等重点领域,打造“薪悦通”“物流通”“安居通”等特色产品,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通过植根实体经济,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经营效益符合预期。

    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积极探索业务新赛道。在资产方面,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赛道,细化营销范式,提升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强化前中后台协同融合,增强资源政策保障,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在负债方面,推动存款量价双优,强化“现金管理、受托支付、链式拓客、资格专户”四大新动能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夯实高质量存款基础;加强公私联动,推进代发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量价经营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主交易主结算活动,促进流量资金沉淀和增量结构优化,降低存款成本。

    三是夯实客户基础,强化客户分层经营。公司客群经营方面,构建和发展“分层分群分级”客户管理体系,推进基础客群“普惠信贷+”和无贷户经营,深化潜力客群获客与活客,提升战略客群贡献,全力夯实客群基础。零售客群经营方面,深入推进公私联动批量拓客与业务协同交叉营销,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能力,打造分层专业的理财经理队伍,丰富“阳光+”客户会员权益体系内涵,全面提升客户综合经营质效。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金融以FPA为指引,推进展业模式升级,从企业经营逻辑出发,以用户思维优化流程,以客户需求提升服务,通过基础融资、债券融资、并购融资、居间撮合、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多产品驱动,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实现FPA总量5.31万亿元。零售金融以AUM为牵引,聚焦客户多元化、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敏捷响应市场,持续加大产品创新与功能迭代力度,不断丰富优化产品谱系,强化重点客群资产配置,加强投研投顾体系建设,有效增强AUM价值贡献与客户粘性,实现AUM总量2.95万亿元。金融市场以GMV为导向,围绕“数字化+生态圈”战略架构,通过多元化同业金融合作场景赋能客户价值提升,实现GMV总量3.35万亿元。

    五是坚持合规经营,强化全面风险管控。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完善内控合规官机制,健全机构内控画像评价体系,履行反洗钱义务。深入推进授信行业研究,强化投向、行业、区域、产品为一体的“1+4”信贷和投资政策落地转化,赋能业务发展。持续加强集中度管理,常态化开展大额授信客户穿透式风险监测,坚决遏制新增不良。不断完善预警强制应对机制,重点防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信用卡等领域金融风险。积极推动特资经营转型,构建特资生态圈,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六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强化数字化手段对经营发展的驱动作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渠道,促进获客、活客、留客和客户价值提升。坚持深耕“生态建设”和“流量连接”,拓展服务场景。坚持数字技术赋能场景生态,建立“价值分层、模式分类、总分协同”数字化场景工作机制,提升场景流量客户转化效能。积极开展关键业务领域大模型技术应用研究,完成面向公司金融场景授信调查报告智能生成功能的研发。

    四、本行核心竞争力

    一是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光大集团是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发起设立的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拥有金融全牌照和环保、旅游、健康等特色实业,具有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为本行开展综合金融服务和产融协同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

    二是具有良好的创新基因。本行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国内银行中首家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打造出中国领先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云缴费”。

    三是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本行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努力培育竞争特色,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等领域形成较强市场优势,债券承销、金融市场投资、阳光财政等业务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

    四是具有较好的境外网络体系。本行设立香港、首尔、卢森堡、悉尼、澳门、墨尔本六家分行,光银国际、光银欧洲两家子公司,以及东京代表处共九家境外机构,基本形成商、投行,分、子行(公司)全覆盖的境外综合性经营网络。

    五是具有稳健的经营风格。本行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稳健的业务发展策略和依法合规的经营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和手段不断丰富,风险管理主动性、前瞻性持续提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是具有较强的科技发展基础。本行持续推进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倾力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科技引领、数据驱动”科技发展体系,加速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科技基础和赋能业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薪悦通”“阳光普惠云”“阳光融e链”“物流通”“光速贷”等科技名品得到市场认可。

    五、本行主要工作回顾

    (一)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坚定不移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丰富科技金融工具箱,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贷”“科技e贷”等特色优势产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绿色贷款增长41.01%。构建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模式,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4.85%。发挥“一个光大”协同优势,增加养老金融保障供给,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养老客群AUM规模1.50万亿元。加快数字金融赋能业务发展,推进业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光大云缴费”保持领先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优势,年缴费金额突破9000亿元。

    (二)落实金融增量政策、服务经济大局

    加大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推进力度,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支持保交房攻坚战和“三大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发专属营销平台,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精准授信清单企业。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成为较早较快落地业务的股份制银行。加大力度对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清单企业。

    (三)聚焦价值创造、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质增效,促进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合理增长,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各项贷款增幅明显高于全行贷款增幅。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贷款增幅领先同业。FPA、AUM、GMV保持增长,理财管理规模1.60万亿元,增长21.88%。对公客户总量99.74万户,零售客户总量1.58亿户,客户基础不断夯实。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比上年末提升。

    (四)落实监管要求、强化风险管控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力打好房地产、政府平台、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攻坚战。推动信用审批机制改革,在重点分行适度扩大对公授信审批授权。做实法人客户限额管控,加强授信集中度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实现现金清收397.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07%。落实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政策要求,开展制度“瘦身健体”。加强反洗钱工作,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机制,提升交易监测报送质量。落实国别风险防控要求,加强对境外机构的监督管理。

    六、整体经营情况

    (一)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促进业务规模稳健增长。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69590.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2.25亿元,增长2.75%;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933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9.48亿元,增长3.88%,其中普惠金融、绿色、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贷款均实现快速增长;存款余额40356.8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8.41亿元,下降1.44%。

    (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四季度降幅环比收窄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下降7.05%;四季度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1%,降幅环比前三季度明显收窄。其中,利息净收入966.66亿元,同比下降10.0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0.71亿元,同比下降19.52%。实现净利润419.11亿元,同比增长2.03%。

    (三)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可控

    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492.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76亿元;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关注类贷款率1.84%,与上年末持平;逾期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0.59%,比上年末下降0.68个百分点。

    (四)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各级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净额6870.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8%;资本充足率14.13%,一级资本充足率11.9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2%,均符合监管要求。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5年,中国银行业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保持稳定,信贷总量有效增长,资产结构围绕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要求进行优化,重点布局金融“五篇大文章”“两新”“两重”等领域。负债结构根据宏观政策和市场导向继续优化,重点围绕源头资金获取和活期存款提升进行调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渗透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经营计划

    本行继续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夯实客户基础,强化全面风险管控,保持资本充足,提升经营效益。在当前经营环境和监管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争取实现贷款增长不低于4%。该经营计划不构成本行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足够风险意识,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三)资本需求计划

    本行将基于财务预算、战略规划及压力测试结果制定资本规划及资本补充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内源式补充并拓展外部补充渠道,进一步夯实资本基础,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监管政策变动影响,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2025年,从国际环境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地缘政治紧张因素依然较多,影响全球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加剧国际市场波动风险。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同时,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我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存贷利差处于较低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面临较大挑战。

    本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低息差市场环境,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一是鼎力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商行+投行+资管+私行”战略转型,精准有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二是坚定服务社会民生,以更加市场化、可持续的方式提供低成本、广覆盖、便捷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城乡居民创造可持续价值回报,推进共同富裕;三是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数字化转型对经营发展的驱动作用,优化资金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更好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协同核心作用;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审慎高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严守内控合规制度,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光大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