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爱建证券《可控核聚变产业数据跟踪(二):7.3亿低温系统招标,聚变产业化驶入快车道》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投资要点:
事件:2025年11月13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披露件约7.3亿元低温系统部招标项目,项目涵盖氦制冷机、低温分配阀箱、氦储气系统、氦回收纯化系统等核心装备。本次招标规模较以往低温系统项目明显提升,在国内聚变工程中属于体量较大、覆盖面较为完整的成套采购。
随着聚变装置建设向更高磁场、更长脉冲及更高可靠性要求演进,低温系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低温系统是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系统,通过制备并持续输送多温区深冷冷源,保障超导磁体、热屏蔽、真空泵和电流引线等关键部件在目标温区内稳定运行。低温系统通常由制冷端制备冷量、分配端低损输送冷量、应用端吸收并回收冷量三部分组成:1)制冷系统,通过压缩机组、冷箱、换热器与透平膨胀机制取不同温区的氦冷源;2)分配系统,利用冷箱、真空绝热管线和低温阀站将冷量以极低热损传输至各关键部件;3)应用系统,包括磁体强制流冷却、热屏蔽冷却、低温真空泵、电流引线以及氦的储存、回收与净化等深冷负载。
2025年10月,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杜瓦底座安装完成。随着制冷、分配及回收净化等成套低温装备陆续启动招标,低温系统正成为重点采购项目。此前我们在《可控核聚变产业数据跟踪(一)》中统计了2025年初至9月1日的各系统招标情况,低温系统累计招标额为3,514万元,占比约5.2%。而截至目前,2025年以来已公开的低温系统相关标的累计招标额规模已增至10.9亿元,其中约87.2%在2025年11月之后集中发布。
根据DOE对ITER的成本拆分框架,我们测算CFEDR的低温系统市场空间约72亿元。鉴于低温系统技术门槛高、成套集成复杂度高,我们认为在既有聚变装置中具备深冷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在CFEDR的招标阶段取得相对优势。1)我们估算BEST和CRAFT两项目合计规划投资额约190.6亿元,2025年以来公开披露低温系统相关标的累计招标额达10.9亿元,假设按DOE在ITER成本评估中“低温系统约6%成本占比”推演,其对应预算约11.4亿元,目前披露规模已达到约95.6%。2)在此前系列报告中,我们测算CFEDR总投资约1,200亿元;参照ITER工程估算,假设CFEDR低温系统成本占比约6%,则相应市场空间约72亿元。
投资建议:回顾此前的公开招标数据,由于BEST项目招标尚处中期节点,低温系统尚未进入集中采购阶段,我们认为市场对低温系统在聚变工程中的实际重要性尚未形成充分认识。随着BEST、CRAFT等装置逐步推进至低温系统实施阶段,相关成套设备采购有望加速落地。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关注在低温气体与深冷工艺具备深厚技术积累、并具备向聚变装置低温系统延展能力的企业:杭氧股份(002430.SZ),中泰股份(300435.SZ),冰轮环境(000811.SZ),雪人集团(002639.SZ)等。
风险提示:聚变装置建设进度可能低于预期风险;工程节点与招标释放节奏波动风险;国产替代推进不及预期风险;政策调整、预算安排与工程推进不确定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