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2025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政府债支撑社融改善、股市活跃推升M2》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2025年8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1)社会融资规模:2025年7月新增社融1.16万亿,同比多增3,893亿元,截至7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至9.0%。从社融分项来看,政府债券融资、企业债融资和外币贷款是支撑社融的主要因素,7月政府债券融资新增1.24万亿,同比多增5,559亿;7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减少4,26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7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合计减少1,667亿,同比多减911亿元,其中委托贷款继续同比少增522亿元,未贴现票据融资同比多减564亿元。
(2)贷款投放:2025年7月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减少500亿元,较去年同比多减3,1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至6.90%。
(3)货币供应:截至2025年7月末,M2同比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至8.8%,M1增速回升1.0个百分点至5.60%,受此影响M2-M1剪刀差收窄至3.20%。从存款结构看,7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6万亿元(同比少减3,209亿元),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财政存款新增7,700亿元(同比多增1,247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综合来看7月份人民币存款新增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
观点
总量:社融和贷款背离。过去3年,7月份新增社融均值为6,952.67亿元,新增贷款均值为4,283亿元,从7月份单月规模来看,新增社融超季节性、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季节性,两者之间走势背离。《金融时报》认为“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宜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7月份作为季初月,有效融资需求季节性回落,叠加6月份“企业短贷冲量”后集中到期,造成人民币贷款负增长,而票据冲量也未能抵补这一影响,然而直接融资稳健增长,上市IPO、企业债融资和政府债融资共同推升新增社融:7月份新增社融同比多增3,893亿元,其中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5,559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755亿元;股票融资同比多增274亿元,并且股票融资已录得连续5个月同比多增。尽管剔除非银贷款之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减3,455亿元,然而直接融资增量抵补了表内融资的减量,受此推动,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也回升至9.0%的水平。展望2025年内剩下的5个月,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券已累计净融资1.78万亿(预安排2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累计净融资1.06万亿(预安排1.3万亿),普通国债已累计净融资2.76万亿(按4.0%赤字率计算预安排约4.86万亿),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累计净融资2.61万亿(预安排4.4万亿),进入8月份,本年度预安排政府债融资进度已然过半,其中“化债”和特别国债发行已进入尾声,随着三季度中后期政府债券发行强度减缓,社融增速或承受一定下行压力。
结构:票据冲量。展开新增贷款的分项看,7月份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减少616亿元(同比少减1,454亿元),主要由于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125亿元,且对应社融分项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多减564亿元,表明7月份“票据冲量”诉求较高,票据市场供不应求。分部门来看,7月份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规模与去年同期持平,但仍然超出过去3年同期均值-4,277亿元,超季节性减少或源自二季度短期贷款冲量之后出现集中到期,拉低了短期贷款读数;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2,600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显示尽管“化债”对贷款读数的影响减弱,但是在7月份制造业仍处于“内卷”竞争格局下,企业加杠杆需求低迷;居民部门7月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元,同比多减1,671亿,经过二季度“618”促销和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之后,居民消费在短期复苏回落;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同比多减1,200亿,或表明目前居民加杠杆的动能略有不足。
货币:股市推升M2、财政支出改善M1。新口径M1同比5.6%,较上月抬升1.0个百分点,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去年7月仍有企业活期受“手工补息”的影响余波,低基数效应明显,二是财政加快支出的节奏不减,存款继续向私人部门转移。M2增速同比8.8%,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主要源于股市日益活跃推升非银存款读数。从存款端映射来看,7月存款总计新增5,000万亿,同比多增1.3万亿,其中财政存款新增7,700亿元,同比多增1,247亿元,尽管7月份一般是财政融资“多收少支”的支出小月,财政存款季节性同比多增,但是若剔除政府债券融资,则财政存款减少4,740亿元,同比多减4,312亿,表明6月份以来财政支出仍在加快节奏。M2-M1剪刀差回落至3.2%(前值为3.7%)。由于股市向好,成交量提升也推动资金入市,7月份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同比多增1.39万亿,成为推升M2的重要原因。
货币政策:关注增量金融政策效应。7月份新增贷款当月值虽然负增长,但是结合6月份短贷冲量和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的背景,我们预计8月至9月贷款融资或再现季节性回升。8月份以来,新增金融政策也在逐步落地,8月12日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新政,或在9月份以后改善短期贷款读数,增量金融政策传导仍需要时间,已实施落地的货币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预计二季度创设的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以及潜在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持续发力的空间。未来货币政策宽松仍将视经济数据、市场预期和外部冲击的研判而定。
风险提示:海外关税政策等风险冲击;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宽松效应尚在传导;人民币资产预期回报率低于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