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电子行业周报:HBM4标准正式发布,OLED推广驱动显示设备投资规模扩张

来源:上海证券 作者:王红兵,方晨 2025-04-22 10:0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上海证券《电子行业周报:HBM4标准正式发布,OLED推广驱动显示设备投资规模扩张》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市场行情回顾
过去一周(04.14-04.18),SW电子指数下跌0.64%,板块整体跑输沪深300指数1.23个百分点,从六大子板块来看,光学光电子、其他电子Ⅱ、元件、电子化学品Ⅱ、半导体、消费电子涨跌幅分别为0.70%、0.28%、0.23%、0.02%、-0.63%、-2.61%。
核心观点
HBM4标准正式发布,较前代性能全面提升。4月17日,据芯智讯消息,国际半导体行业标准组织JEDEC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高带宽内存标准HBM4。新标准在带宽、通道数、电源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显著改进,将为生成式AI、高性能计算(HPC)、高端显卡和服务器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HBM4继续使用垂直堆叠的DRAM芯片,与前身HBM3相比,HBM4在带宽、效率和设计灵活性方面有了重大进步,它支持2048-bit接口,传输速度高达8Gb/s,可以提供高达2TB/s的总带宽。其中一项关键升级是每个堆栈的独立通道增加了一倍,从HBM3的16个增加到HBM4的32个,现在每个通道都有两个伪通道。这种扩展允许在内存操作中实现更大的访问灵活性和并行性。在电源效率方面,HBM4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标准支持供应商特定的VDDQ和VDDC电平,从而有效降低了功耗并提高了能源效率。在容量方面,HBM4还支持4层、8层、12层和16层DRAM堆栈配置,芯片容量为24Gb或32Gb,这允许使用32Gb16层堆栈,可实现单个堆栈最大容量达64GB。
消费电子终端驱动OLED应用,显示设备有望进入新一轮投资周期。4月17日,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季度显示设施投资及设备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7年显示设备支出预计将比2024年增长2%,达到770亿美元。OLED比LCD需要更多的资本投资,预计到2027年将占到显示器设备总支出的58%。据分析,由于LCD面板厂预计将转而生产85英寸或更大的大型电视,因此将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中OLED的采用率不断提高以及平均面板尺寸不断扩大的推动,OLED市场规模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83亿美元。按地区划分,预计到2027年中国将占显示设备支出的84%(中国大陆83%+中国台湾省1%)。同期,韩国预计将花费100亿美元用于显示设备投资,占13%。预计印度占2%。
美国政府限制英伟达对华销售H20芯片,或将倒逼本土AI芯片加速迭代。4月16日,英伟达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4月9日通知英伟达,向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及D:5国家或地区(D:5指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中的武器禁运国家或地区),或向总部位于或最终母公司位于这些国家的公司出口H20芯片,以及任何其他性能达到H20内存带宽、互连带宽或其组合的芯片,都必须获得出口许可。H20是英伟达对中国市场定制的一款AI(人工智能)芯片。2023年10月美国政府对中国市场禁售H800芯片后,英伟达在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出口管理条例》的要求下,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阉割版”的H20。它的性能仅有英伟达H100芯片的三分之一,但却是中国公司目前能买到的,性能最强的AI芯片,其中字节跳动、腾讯、阿里都是H20芯片的重要买家。2023年末H20在中国上市之初一度被认为是“鸡肋产品”。但DeepSeek的热潮让H20变得供不应求。随着AI应用加速落地,中国对H20等AI芯片的需求还在进一步上升。据《财经》表示,美国政府限制H20对华销售,将倒逼中国企业更多使用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沐曦、燧原等国产AI芯片。
投资建议
维持电子行业“增持”评级,我们认为电子半导体2025年或正在迎来全面复苏,产业竞争格局有望加速出清修复,产业盈利周期和相关公司利润有望持续复苏。我们当前建议关注:半导体设计领域部分超跌且具备真实业绩和较低PE/PEG的个股,AIOT SoC芯片建议关注中科蓝讯和炬芯科技;模拟芯片建议关注美芯晟和南芯科技;建议关注驱动芯片领域峰岹科技和新相微;半导体关键材料聚焦国产替代逻辑,建议关注电子材料平台型龙头企业彤程新材、鼎龙股份等;碳化硅产业链建议关注天岳先进。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鼎龙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