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23年年报&24Q1点评:业绩&订单高增,光伏及半导体设备持续拓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微导纳米(688147)
主要观点:
事件概况
微导纳米于2024年4月28日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一季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加145.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70亿元,同比增长399.33%;毛利率为43.64%,同比增加1.33pct;净利率为16.10%,同比大幅增加8.19pct。
其中,2023年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19.78%,环比增长2.9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100.89%,环比增长33.31%;毛利率为45.62%,同比下滑3.38pct,环比增加3.63pct;净利率为17.52%,同比下滑1.65pct,环比增加3.99pct。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125.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57.34万元,与去年同期亏损相比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为42.90%,同比下滑4.31pct;净利率为2.09%,同比增加3.53pct。
在手订单充沛,光伏设备业务收入利润双增
分业务来看,2023年,公司光伏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4.97亿元,占比89.23%,同比增长198.93%,毛利率43.81%,同比增加7.86pct;半导体设备业务实现收入1.22亿元,占比7.27%,同比增长159.57%,毛利率27.24%,同比减少10.00pct;配套产品及服务业务实现收入0.50亿元,占比3.00%,同比下降57.43%,毛利率71.42%,同比增加3.71pct。
公司业务量不断扩大,在手订单金额持续增长。2023年度公司新增订单总额约64.69亿元,是去年同期新增订单的2.96倍。截止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81.91亿元(含Demo订单),其中光伏在手订单70.26亿元,半导体在手订单11.15亿元,产业化中心新兴应用领域在手订单0.50亿元。2023年,公司存货32.17亿元,同比增加229.85%;合同负债19.58亿元,同比增加213.16%,后续业绩高增有保障。
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探索新兴应用领域
半导体: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的ALD和CVD工艺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开发工艺包括了HKMG技术、柱状电容器、金属化薄膜沉积技术及高深宽比3D DRAM、TSV技术等,并还在持续开发客户需求的IGZO、Nb2O5等新工艺。
1)iTomic系列ALD设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在逻辑、存储领域内均新增行业重要客户的订单,尤其在新型存储领域已取得批量重复订单。2)iTronix系列CVD设备加速推广,在2023年7月首次出货至客户端进行产业化验证后,获得了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内重要客户的批量重复订单,并加速拓展开发客户需求的工艺设备。3)iTomic MW设备和iTomic Lite设备在存储、新型显示(硅基OLED)和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内进展顺利,获得如京东方、合肥视涯、浙江宏禧等客户的订单,并于2023年首次取得验收,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光伏:1)TOPCon:公司ALD设备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梯队并进一步大幅提升,PE-Tox+PE-Poly设备(隧穿氧化及掺杂多晶硅层设备)受到行业的认可市场占有率快速增加,PE-TOPCon工艺整线获得数十GW量产订单;2)XBC:于2023年顺利获得客户验收,且在爱旭、隆基已投产和拟投产的XBC电池生产线中,公司ALD产品占比保持领先;3)钙钛矿:首台应用于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管式ALD量产设备取得客户验收,应用于钙钛矿电池的板式ALD设备获得行业头部客户百兆瓦级量产设备订单。
新兴应用领域:公司新增立项多项新兴产业应用项目,分布于柔性镀膜、芯片封装、光学超低减反膜沉积、新能源等细分应用领域镀膜环节。截止2024年4月28日,1)已研发推出了柔性电子二代机;2)应用于车规级芯片ALD设备完成首次出货(海外客户);3)首台光学领域镀膜设备顺利发货,其他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
投资建议
考虑订单高增及盈利能力提升明显,我们上调预测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03/52.52/61.56亿元(24-25年前值31.81/44.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6/7.59/9.15亿元(24-25年前值3.64/5.59亿元),以当前总股本4.54亿股计算的摊薄EPS为1.38/1.67/2.01元。公司当前股价对2024-2026年预测EPS的PE倍数分别为22/19/15倍,考虑到公司在ALD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且在光伏及半导体领域拓展具备较大业绩弹性,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1)光伏及半导体行业后续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2)技术迭代带来的创新风险。3)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4)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不足的风险。5)测算市场空间的误差风险。6)研究依据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未能充分反映公司最新状况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