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平台化战略&海外市场打造增长动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先导智能(300450)
核心观点:
投资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32亿元,同比增长38.82%;实现归母净利润23.18亿元,同比增加46.25%;实现扣非净利润22.56亿元,同比增长47.21%。2023Q1公司实现收入32.74亿元,同比增长11.88%;归母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62.64%;扣非归母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61.63%。
新签订单再创新高,业绩延续高增。2022年锂电、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与海内外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全年新签订单260亿元(不含税),再创历年新高,提供了超过300GWh的锂电产品,业绩持续高增。分产品来看,锂电业务收入99.44亿元,同比+42.96%,在收入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1.38%;智能物流系统快速发展,收入16.95亿元,同比+60.53%;光伏设备业务承压,收入4.63亿元,同比-22.76%。
规模效应显现,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7.75%/16.63%,同比+3.69pct/0.84pct;2023Q1毛利率/净利率进一步提升至41.46%/16.68%。盈利水平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1)公司加强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降本增效,规模优势逐步兑现;2)产品毛利率大幅提高,智能物流业务、珠海泰坦等实现利润水平的修复。2022年锂电/智能物流业务毛利率同比+4.41pct/4.27pct。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95%,同比+0.21pct;管理费用率5.16%,同比-0.06pct;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研发费用率达到9.67%。
非锂电业务快速突破,平台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依托在锂电、光伏、3C、智能物流、汽车、氢能、激光等多领域的平台化布局,公司在技术开发、人才引入、客户拓展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各细分领域业务达到行业领先。1)光伏设备方面,公司发布TOPCon2.0技术为基础的光伏电池智能工厂解决方案,ETA突破26%,2023年已获得TOPCon整线订单超20GW;推出行业首款量产型0BB无主栅串焊设备,效率大于6800pcs/h;子公司光导科技TOPConSE激光掺杂设备在2023年开年获得超10GW订单。2)储能领域,继与宝丰昱能签约20GW储能整线订单后,又与宝丰集团签订充放电测试设备与20GWh国内首创全自动储能集装箱装配线合作协议。3)汽车智能领域,公司获得欧洲顶级品牌跑车新能源电池的PACK产线订单;研发扁线电机制造工艺,成功开发Hairpin三代线成型技术;并与大众签订APP550电驱产线EOL测试台架订单,成为其在该领域的首家国内供应商。4)智能物流业务,智能物流AGV与堆垛立体库系统出货量超过1000台套。公司非锂电业务快速发展,有望贡献新增长动能。
全球市场布局不断深化,充分受益海外电动化浪潮。节能减排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实现快速增长,2022年突破10%,松下/LG/三星/SKI等海外电池厂商扩产提速,大众/通用等车企开始自建电池厂,从全球主流电池厂商产能规划来看,预计2023-2025年海外电池产能有望新增超1TWh。公司已在欧美等地建立多个海外分子公司,与西门子、大众等全球领先品牌达成深入战略合作;同时,公司全资收购德国Ontec,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技术中心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逐步推进技术、人才、服务等各方面的本土化,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2022年,公司先后获得ACC14GW和德国大众20GW锂电设备订单、土耳其SIRO20GWh模组PACK订单。海外汽车电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司作为锂电设备龙头,海外业务有望持续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平台化战略布局及海外市场开拓有望持续贡献业绩增长动能,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7.01亿元、51.29亿元、65.40亿元,对应EPS为2.36、3.28、4.18元,对应PE为15倍、11倍、9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反复,新产品拓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下游电池厂商扩产不及预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