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实现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实现了14.5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较2021年(调整后)同比增长16.88%;实现归母净利润1.15亿,较2021年(调整后)同比减少5.45%;数据调整原因主要是云销售业务从全额法调整为净额法(收入和成本双减)。
2022年公司实现EBITDA10.22亿,较2021年(调整后)同比增长21.54%,EBITDA率保持在70%的高水平。我们预计,公司在未来三年的EBITDA率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68-70%之间)。
公司的经营风格以安全和稳固为主线,运营规模已爬升至行业前列。截至2022年底,公司数据中心总负载为371兆瓦,全国在运数据中心35个,机柜数7.42万个(按5KW标准机柜计算),总体IDC规模和综合实力处于行业第二的位置(中国信通院2022年报告数据)。公司在建及运营数据中心100%位于“东数西算”核心节点,并覆盖京津翼、长三角和大湾区三个核心经济区域。同时,公司在建项目三个,分别是河北怀来、河北廊坊和上海闵行项目,总负载93兆瓦。目前来看,河北怀来项目一期在今年可能最先投入规模运营,廊坊和上海闵行项目还处于建设期。公司对于新项目的思路以稳步推进为指导思想,根据整体IDC市场的供需关系来调节新项目的建设进度,不盲目追求扩张的速度,符合国企安全稳固的经营风格。
公司基本盘可保持稳定增长。公司是大型批发型IDC运营商,与主要客户签有长期服务合同(通常为10年),我们预计公司总体上架率可能在55%到60%之间,仍有较大的上电爬坡空间。另外,公司与主要大客户签有24+刚性计费条款,运行2年以上的机架将按满负荷计费,有力保证了公司未来3年的营收能力和盈利水平。如果再考虑公司接近100兆瓦的新项目在未来2到3年陆续投入规模运营,我们对公司未来5年的经营业绩持乐观态度。
市场总体需求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政策刺激和新需求有望改善未来IDC整体的供需关系。从目前IDC的整体市场来看,行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机柜价格未有明显上升趋势,乐观估计在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拐点,而保守情况则可能在2024年会出现行业拐点。行业去库存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但政策利好和新的潜在需求已成为IDC行业发展的主基调。伴随“数字中国”,“新基建”和“东数西算”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类Chat业务的潜在需求推动算力需求的爆发,我们对IDC行业的全面复苏持乐观态度,预计未来1到2年内会出现供需关系的实质性改变。投资建议。我们选择了7家具有代表型的数据中心运营商,美国2家,中国5家,2023年平均EV/EBITDA为14.1倍,美国两家公司的平均企业倍数为19.2倍。美国公司的毛利率最高,但收入和EBITDA增速明显低于中国公司。数据港21-24收入CAGR为15.1%,略低于平均值,而21-24EBITDACAGR为15.8%,与平均值持平。
估值逻辑由于行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00(调低11.55%)/18.41(-18.58%)/20.25亿元人民币,2023-2025年EBITDA分别为11.07(调低8.44%)/12.59(-10.39%)/13.73亿元人民币。公司目前综合规模(运营规模和投建规模)处于行业TOP3,且保持稳定增长。另外,对比奥飞数据,两者当前市值接近,收入规模接近,但数据港的机架规模和EBITDA水平远高于奥飞数据,且数据港为大型批发型运营商,具备一定的抗周期优势,我们认为应该获得合理的溢价空间。参考可比公司平均值,我们给予数据港2023年15倍EV/EBITDA(原为2022年15xEV/EBITDA),则对应目标市值为148.36亿元人民币(+22.59%),按3.2893亿总股本计算,则目标价格为45.11元人民币/股(+22.61%),维持“优于大市”评级。投资建议。我们选择了7家具有代表型的数据中心运营商,美国2家,中国5家,2023年平均EV/EBITDA为14.1倍,美国两家公司的平均企业倍数为19.2倍。美国公司的毛利率最高,但收入和EBITDA增速明显低于中国公司。数据港21-24收入CAGR为15.1%,略低于平均值,而21-24EBITDACAGR为15.8%,与平均值持平。
风险提示。公司多元化发展不及预期,单一大客户需求端放缓,影响公司收入增速,进而影响公司EBITDA;公司新项目客户发展不及预期,影响未来收入和EBITDA水平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