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水泥市场的严重亏损,有市场人士归咎于冀东水泥、金隅股份的价格战。不过,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刘作毅则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
2010年以前,冀东水泥、金隅股份两巨头发展势头迅猛,两家公司交替发力,通过新建和收购,新增产能占到区域内近65%份额,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2010年,《国务院批转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38号文”)出台,管住了处于公众监督眼光之中的大企业,却没有让众多中小企业在当时的投资大潮中冷静下来,大上新线,产能爆发。在这种失控的产能冲击下,市场竞争迅速恶化。
2011年-2013年,冀东水泥、金隅股份两家新增产能仅占到18.25%,其他企业新增产能迅猛增加,三年间新投产能反超冀东、金隅约2000万吨,导致两大企业的集中度下降,从2010年的63.90%下降到48.70%,下滑15个百分点之多;其他中小企业新增产能比重从2010年的36.10%增加到51.30%,增加约15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打破了原有市场平衡,市场集中度下降,企业集团的控制力也在下降。
刘作毅认为,政府招商引资力度、企业产能建设步伐和经济变化之间产生了错位,导致产能急剧膨胀。
众多中小企业甚至是从外行业“闻风而来”,使得主导企业市场地位受到冲击。在这轮疯狂的产能扩张竞赛中,冀东水泥与金隅股份的市场话语权愈来愈弱,两巨头甚至相残。本次重组后,独自握有京津冀三大重镇的冀东水泥,有望重塑市场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