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月14日艾迪西(002468,买入)复牌,公司股价已连续5个涨停,目前来看,后续仍有巨大的涨幅空间,而这也标志着“快递第一股”的申通快递A股资本市场征程的完美开局。这起备受瞩目的借壳上市,自公告重组标的为申通快递以来便引发市场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作为行业第一股,申通快递上市后的资本运作及后续股价走势或许更值得期待。
据公告的预案,此次重组将置出原上市公司艾迪西的全部资产,并作价169亿元购买申通快递100%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艾迪西将从一家主营阀门的制造企业变为A 股快递第一股,申通快递也将凭艾迪西成功借壳上市。不难预测,此次重组完成后,艾迪西或将更名为“申通快递”。
申通快递塑造行业双“第一”
快递行业A股“第一股”,现在是人们对申通快递的第一印象。但是,申通快递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营快递公司之一,经过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公司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流畅的自营快递网络,同时,2014年申通业务量完成达24亿件,同比增长50%,件量在规模性快递企业中继续保持第一。“双第一”的取得,不仅显示出公司在业内的规模优势,更加体现出公司在发展战略上的前瞻性。
另外,数据显示,申通快递目前共有独立网点及分公司1370余家,服务网点及门店10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1万个,在行业内亦处于领头羊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全国包裹完成总量为140亿件,申通贡献17%,也就是说,全国每6个包裹就有1个包裹是申通快递寄送的。其中,在2014年“双十一”,申通单日最高件量曾达到3050万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
目前,艾迪西整体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其中,2014年艾迪西净利润同比下降达58.45%。考虑到艾迪西所处行业整体状况短期内亦不容乐观,现在与申通快递的合作可谓是正合时宜。
从快递行业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快递市场政策法规日益完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网络零售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转变、快递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快递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4年,全国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完成139.6亿件,跃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长51.9%;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045.4亿元,同比增长41.9%。并且,据专业机构预测,未来中国快递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中国快递市场2015年行业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
在此背景下,艾迪西引入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的申通快递的优质资产,不仅可以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主营业务转型和优化,同时,也将提高上市公司整体持续盈利能力,这对公司股东尤其是广大中小股东无疑是一重大利好。
募投项目进一步提升申通快递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此次重组募投资金主要投向中转仓配一体化项目、运输车辆购置项目、技改及设备购置项目及信息一体化平台项目等四个项目。根据方案,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投产后,将有助于推动申通快递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管理升级,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申通快递的核心竞争力。
以中转仓配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拟在上海、杭州、武汉、天津、广州、北京、成都等业务核心区域新建29个转运中心或物流中转平台,并配套建设仓储基地,为电商类客户提供仓库租赁、运营、配送等仓配一体化服务。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申通快递核心网络快件处理能力,提高周转速度及安全性,保障快递高峰期业务处理能力。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整合优化仓储及配送体系、与合作伙伴紧密联合,实现共同完善电子商务供应链,从而进一步提升申通快递市场占有率及客户体验。
业绩承诺充分体现大股东重组诚意
对于此次借壳艾迪西,申通快递的大股东可谓是诚意十足。控股股东德殷控股及实际控制人陈德军、陈小英承诺,若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在2016年期间完成,申通快递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为11.70亿元、14亿元和16亿元,并安排了业绩承诺补偿措施。根据业绩承诺,申通快递2016年至2018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94%,这也显示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之所以给出如此靓丽的业绩承诺,相信大股东也不是毫无凭据的。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9月,申通快递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55亿元、50.73亿元、59.74亿元和53.8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8357.68万元、5.18亿元、6.39亿元和5.74亿元。如此快速的净利润增长,再加之募投项目的强力支撑,相信公司实现业绩承诺并不是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除控股股东外,参与此次定增的投资者自愿延长锁定期至3年,显示出其对申通快递借壳上市后发展前景的长期看好。
本次交易完成后,申通快递将实现与A股资本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推动申通快递的业务发展,并有助于提升申通快递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同时也将是国内第一家完成上市的快递公司,品牌效应尽显。借助资本市场平台,申通快递将还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