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调研了海源机械,了解了公司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经营规划。
调研点评:
公司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新能源车的生产模式,大幅降低新能源整车厂的准入门槛,预期通过加速新能源车的红海竞争实现公司的巨大蓝海市场。公司通过创新颠覆性的销售模式大幅降低下游新能源整车厂固定资产投入和车型设计门槛:1、通过定增的配套资金建立三条碳纤维快速成型生产线生产碳纤维整车车身以及零部件,提供给下游整车厂自行安装电机、电池进行总装;2、通过与国外的碳纤维车身设计团队合作引进碳纤维车型以及相关设计人员,为下游整车厂提供相应的碳纤维车型设计。通过该商业模式,大幅减少下游整车厂原本需要的巨额固定设备投入,以及降低下游整车厂对车型设计的软件投入,使得原本重资产的整车生产形式完全转换成轻资产模式,极大地降低新能源车的生产门槛。可以预见该模式如果被市场认可,将催生巨大的市场,新能源车生产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红海竞争。
我们认为公司商业模式符合逻辑且有可能获得市场验证原因如下:1、新能源车车身轻量化势在必行,下游市场广阔。特别是全电动车目前受限于电池容量,只有通过车身大范围使用新型复合材料才能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宝马i3是最典型的例子。2、碳纤维车身的生产过程对比传统金属车身生产过程,呈现明显的扁平化特征。
流程环节显著减少、工艺相对简单集中、车身零部件数量少集成度高等扁平化特征,比较适合集中批量生产并且快速组装。同时碳纤维本身的模压成型的特性使得碳纤维的车型外观更改非常方便,生产线具备较高柔性生产能力可以满足下游不同整车厂的个性化要求。3、公司掌握核心的碳纤维车身生产线和车型设计能力。公司生产的LFT-D液压设备主要用于加工长纤维增强热塑型复合材料,而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应用于宝马i3车身的以碳纤维为原材料制成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也是基于热固化技术,因此公司的液压生产设备具有类似的技术升级路径;同时碳纤维车型设计因其属于全新的领域,仅有国外少数设计团队有研发能力,而公司已经积极沟通多款车型的引进以及包括人才引进,为下游整车厂提供车型储备。4、对应已有的大型传统整车厂,为数更多的区域性小型新能源整车厂更青睐这种轻资产模式。
依托福汽云驰新能源汽车,预计公司未来业绩稳定发展有保障。公司在2015年9月15日公布公告,拟出资9,900万元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刘心文三方共同设立“福建省汽车集团云驰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11%。我们认为随着云驰2017年新能源车正式量产,公司在碳纤维零部件的供应使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是值得期待的。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15~2017年摊薄后EPS分别为0.00元、0.09元和0.23元。考虑到公司在新能源车生产领域的颠覆性商业模式,以及受益于碳纤维部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在2017年业绩的高成长性具备一定基础,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碳纤维整车成本过高市场无法接受;2)新能源汽车牌照门槛过高;3)云驰新能源碳纤维部件使用量不达预期;4)同类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5)公司盈利能力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