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今年以R22为代表的氟化工产品价格止跌回升,氟化工行业经历了3年多的低迷后出现了一丝回暖的迹象。近期我们走访了巨化股份,对公司的经营情况、氟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
观点:
1、制冷剂产品升级换代带来行业机会 。
产品升级给制冷剂行业带来活力。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决议的要求,我国需在2013年将含氢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冻结在2009至2010年的平均水平,2015年淘汰冻结水平的10%,2020年淘汰35%,2025年淘汰67.5%,到2030年淘汰所有制造业HCFC的生产与消费。今年9月15日,中国宣布关闭五条HCFC(含氢氯氟烃)生产线。这一举动将淘汰逾5.9万吨的HCFC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0%。R22作为重要的HCFC制冷剂,今年真正进入淘汰期。由于R22又是生产聚四氟乙烯(PTFE)、新型制冷剂R125的重要原料,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国内R22产能的缩减使部分小企业淘汰出局,有利于提升氟化工行业的集中度。据了解东岳集团R22产能为20万吨,巨化股份R22产能为10万吨,三爱富R22产能4.5万吨,上述几家公司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自年初以来R22涨幅接近40%,目前报价约14000元/吨。由于R22逐步淘汰,制冷剂市场对新型制冷剂需求增长,导致R134a等产品价格上升。近期R134a报价18800元/吨,较年初上涨8%。 从行业角度看,制冷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低ODP(臭氧消耗潜能值)、低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当第二代制冷剂代表品种R22逐步淘汰时,R134a、R125、R410a等第三代制冷剂将迎来较好的市场前景。未来四氟丙烯(1234-yf)、R290(丙烷)等作为第四代制冷剂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巨化股份已经对制冷剂的更新换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公司与霍尼韦尔合作建设R125产能,装置规模为2万吨/年。另外,公司自主研发1234-yf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未来如果市场成熟,公司有望快速切入1234-yf市场。
2、含氟材料下游需求不足,未来出路在于产品高端化和下游应用普及
含氟材料市场依然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含氟材料利润空间被压缩。今年上半年巨化股份的氟聚合物业务毛利率水平降至3.5%,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2.6个百分点;含氟精细化学品毛利率为19.9%,同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的应对策略包括:提升高端产品比重,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今年7月巨化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23.5kt/a含氟新材料项目、10kt/a PVDF项目。含氟新材料包括:六氟丙烯、全氟烷基碘化物、四氟乙烯甲基醚等。其中六氟丙烯是合成含氟高分子材料中最重要的三种单体之一, 可用来生产氟树脂、氟橡胶、氟醚等产品,也可生产第四代制冷剂1234-yf。新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盈利能力。
公司已经建成了2.8万吨PVDC产能,主要用于食品包装、保鲜领域。600吨高分子量PTFE项目已经试车,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户外装备、过滤等领域。公司正与下游厂商积极合作,希望能加强上述材料的应用,打开消费市场。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国内氟材料的应用将持续增长,当前含氟材料需求不足的局面将改善。
3、调整子公司架构,发展电子化学品业务。
今年7月巨化对子公司凯圣进行了重组,分拆后凯圣两大块业务将分离,一块是无水氢氟酸业务,将并入母公司;另一块是电子化学品业务将独立运营,主要包括:电子级的氢氟酸、氟化铵、缓冲氧化蚀刻液(BOE) 等产品和建设中的电子湿化学品项目(包括电子级硝酸、电子级盐酸、电子级硫酸等产品)。重组后的凯圣公司将承接电子化学品业务。通过重组巨化将发挥凯圣专业化管理与产业链协同效应,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促进电子化学品业务发展。
结论:
过去3年我国氟化工行业持续低迷,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全行业陷入亏损,今年1季度巨化股份多年来第一次陷入亏待,预示氟化工行业底部的确立。随后R22进入涨价通道,R134a等产品价格也止跌回升, 制冷剂盈利能力有所回升。生意社的氟化工行业指数从630点回升至680点上方。虽然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仍处于价格区间的底部,开工率依然较低,但巨化股份通过下游应用的不断开拓以及高端产品的陆续投产, 使自身的竞争力得到加强。预计随着过剩产能、低端产能的淘汰,氟化工行业景气度有望从2015年明显上升, 巨化股份产业链综合能力强,业绩弹性大,目前PB仅1.58倍,预计公司2014-2015年EPS分别为0.08元,0.16元,给予“强烈推荐”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