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印机巨头纳思达“断臂求生”后:6.89亿美元索赔悬顶,盈利承压)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星空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全球打印机市场曾长期被惠普、佳能、兄弟等外资品牌垄断,直到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思达”)的出现,才让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
纳思达是一家以“打印机+芯片+耗材”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国科技公司,在2016年曾凭借“蛇吞象”一般的壮举收购国际打印机巨头利盟国际,成为全球打印行业的焦点。
然而,这场豪赌的代价远超预期:利盟国际持续亏损、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巨额商誉减值,协同效应骤降……最终,纳思达在2025年7月选择“断臂”出售利盟国际,试图止血求生。
剥离利盟国际后,纳思达的财务结构看似稳健,却仍被6.89亿美元的巨额仲裁索赔缠身;核心的奔图打印机业务增长乏力,其芯片业务极海微公司也出现亏损,盈利能力持续承压;最近公司股价跌至年内新低,高管减持或让市场的信心受影响。
艰难时刻,纳思达在信创市场(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芯片业务与海外新兴市场的三大布局能否成为公司破局的关键,这一切都有待时间检验。
1、前三季业绩双降,盈利能力承压
今年10月31日,纳思达发布了其第三季度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纳思达交出了一份比较“惨淡”的成绩单——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双降”的局面。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5.04亿元,同比下降25.21%,归母净利润为-3.56亿元,上年同期则为10.81亿元,同比下降132.94%,扣非归母净利润-2.31亿元,上年同期为6.822亿元,同比下降133.81%。
(图 / 纳思达第三季度财报)
其中第三季度,纳思达实现营收21.78亿元,同比下降67%,归母净利润为-4441.6万元,同比下降141.29%,扣非净利润为-6535.4万元,同比下降211.33%。
从具体业务层面看,纳思达的营收主要由奔图电子业务、极海微电子业务及通用打印耗材业务,分别对应着该公司的打印机、芯片及耗材三大板块。
今年前三季度,纳思达全资控股的奔图电子业务实现营收30.71亿元,同比下降3.31%,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18.58%。
打印机销量层面的表现更为严峻,尽管A3打印机凭借产品升级实现55.62%的同比增长,但奔图打印机整体销量同比下滑了14.85%。
信创市场一直是纳思达打印机业务的增量市场,但今年该领域的业绩波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增长压力。
今年7月1日,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更新了《安全可靠测评工作指南(V3.0)》,本次更新将激光或喷墨打印机搭载的主控芯片及人工智能训练推理芯片纳入到产品测评品类,导致奔图电子在信创市场出货节奏出现调整。
虽今年前三季度信创市场打印机的销量同比增长20.36%,但增速较上半年的65%已经明显放缓。
在耗材业务上,纳思达同样表现得不太理想。今年前三季度,通用打印耗材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9.64亿元,同比下降2.74%,净利润仅为-0.0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06.88%。
尽管整体出货量基本持平,但在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下,曾经的利润稳定器已变为微亏状态,毛利率进一步被压缩。
在芯片业务上,纳思达的表现是喜忧参半。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极海微电子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12亿元,同比下滑21.76%,净利润亏损0.14亿元,同比下滑103.88%。
尽管极海微在工业控制、汽车等非耗材芯片业务表现亮眼,实现营收3.59亿元同比增长20.88%,销量2.72亿颗同比增长28%,但其耗材芯片业务的下滑拖累了整体业绩,且芯片业务目前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尚未能形成实质性盈利支撑。
盈利能力减弱是纳思达需要格外警惕的风险,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30.03%,同比下降2.7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纳思达的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营收比例从去年前三季度的19.77%升至今年同期的22.79%。
在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21%的背景下,三费总额的下降幅度未能与之匹配,导致费用占收入的比重提升了约3个百分点。
这也直观地印证了纳思达在面临业绩压力时,其盈利空间受到了费用刚性的挤压。
从纳思达2025年前三季度表现来看,其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均表现欠佳,使得纳思达在剥离利盟国际后的第一个季度面临较大的经营挑战。
2、“断臂”后仍有后遗症,6.89亿美元巨额仲裁悬顶
当下,纳思达不仅需要面对业绩下滑的难题,还需应对高达6.89亿美元巨额仲裁带来的潜在风险。
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彼时的纳思达名字还叫艾派克(2016年底更名为纳思达),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经过12年的努力后已经是国内中低端打印机耗材领域的“隐形冠军”。
为了能进一步向打印机高端产品及原装市场扩张以及推动国际化布局,艾派克联合太盟投资、君联资本以“蛇吞象”的激进姿态,在2016年11月份斥资约27亿美元收购美国利盟国际,并且截至交割当日,利盟国际还有带息债务金额10.2亿美元。
收购完成后,纳思达与利盟国际也曾产生过协同作用。
一方面,纳思达为利盟国际代工激光打印机和专用耗材,通过代工贴牌利盟,提升出货实现收入,利盟国际因为纳思达的代工实现成本节降、提升产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纳思达采购利盟国际的激光打印机中高端机型,经加工贴牌奔图,以补充中高端产品线。
纳思达通过收购利盟国际,其营收也从2015年的20.4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58.05亿元,2017年进一步增至213.2亿元,此后年营收一直保持在200亿元以上,其中利盟国际的营收占比在60%左右。
不过,收购利盟国际也为纳思达带来了“甜蜜”的负担——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37.53%猛增至2016年的91.23%,此后纳思达多数年份的资产负债率处于70%以上。
2016年,纳思达因收购利盟国际后产生巨额商誉,在2022年底其商誉账面价值仍有131.07亿元。
2023年,纳思达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93.83亿元,其中针对收购利盟国际形成的商誉计提了78.84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导致该公司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减少了60.87亿元,直接由盈转亏。
2023年是纳思达与利盟国际这两家公司关系变化的转折点,主要是在2023年6月,纳思达被美国列为实体清单,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两家公司的协同变得越来越小。
2024年底,纳思达披露了将利盟国际卖给施乐公司的消息,而据纳思达披露,从2016年收购至2025年3月,由纳思达、太盟投资及君联资本成立的联合投资体对利盟国际的历史净投资金额为13.85亿美元。
2025年7月1日,利盟国际以15亿美元的估值出售并完成交割,施乐公司支付的对价仅为9005.72万美元,另外还承担了13.81亿美元的负债。
(图 / 纳思达公告)
交易完成后,纳思达的资产负债率从72.61%下降至47.58%,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偿债压力大幅降低,境外经营的国际环境风险也同时削减。
然而,“断臂”之后的麻烦还没有终结。
2024年12月,纳思达曾经的合作方太盟投资就以收购利盟国际的《股东协议》项下卖出期权争议为由,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提起仲裁,太盟投资认为纳思达“未能按约完成卖出权益收购”,向纳思达索赔金额高达6.89亿美元(约50亿人民币)及利息和仲裁费用。
目前案件已经被受理,但尚未开庭。今年10月底有机构询问该案件进展时,纳思达高管的回应是“目前正在积极应对中,待达到披露条件时,将及时进行公告”。
未来如果太盟投资胜诉,纳思达将面临巨额资金支出,可能会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3、股价触及年内新低,3大因素将影响公司未来
纳思达的低迷表现也反映在了股价层面,截至11月20日收盘,纳思达的股价为19.46元/股,较上一个交易日下跌3.81%,股价创下年内新低,总市值为276.7亿元。
与今年1月2日的收盘价26.39元/股相比,纳思达如今的股价已经下降了约26%。
今年9月底,纳思达的一位高管还宣布了减持计划,持有该公司0.07%股份的公司副总经理张剑洲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在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0.02%的股份。
在公司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管的减持行为是否会动摇市场信心,也值得持续关注。
未来,纳思达能否在业绩和股价方面扭转颓势,关键要看其三方面业务布局的落地成效。
第一是其打印机业务在信创市场的增量能否持续爆发。剥离利盟国际后,奔图打印机成为纳思达打印机业务的核心支柱,其增长高度依赖信创市场。
当下,信创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惠普、佳能等国际巨头通过本土化合作加速布局,联想、方正等国内企业也在分食市场份额。
同时,政策落地节奏的不确定性也给业绩增长带来变数,纳思达能否持续巩固信创市场份额,将A3机型的增长势能转化为整体业绩修复动力,成为首个关键变量。
第二是在芯片业务上,极海微能否真正成为纳思达的“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极海微正加速从“打印芯片”向“工业控制、汽车”等非耗材芯片延伸,尽管今年前三季度芯片业务总营收出现同比下滑,但非耗材芯片却同比增长了20.88%。
并且同期极海微非耗材芯片销量为2.72亿颗,同比增长28%,明显高于总体芯片出货量的同比增速(11.18%)。
在芯片领域,极海微还针对机器人领域推出了电机控制、电池管理、距离探测等技术方案,并且部分产品已经向宇树科技、汇川技术等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头部企业批量出货。
未来,芯片业务很有可能成为纳思达的增长引擎,但目前该业务仍处于持续投入阶段。
第三方面是出海布局,纳思达出售利盟国际后,导致其海外业务重心转向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据纳思达副总裁张剑洲透露,公司今年已经在巴西、墨西哥等地成立子公司,探索本地化发展。
未来,纳思达在新兴市场的布局能否填补该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缺口,也将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不过海外市场的同行竞争、纳思达海外子公司的本地化经营等挑战也持续存在,需要公司管理层谨慎应对。
整体来看,纳思达的创业故事,是中国科技企业从“逆向收购”走向“自主创新”的缩影。
这家公司的崛起,源于它们对海外技术的渴望、对市场空白的洞察以及对国际巨头大胆的收购;如今它们的困境,则源于其高杠杆收购的风险、地缘政治的冲击以及转型期的阵痛。
短期内,纳思达需要集中精力应对仲裁危机,优化成本控制,修复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长期来看,它们也需加快信创市场的深度渗透,推动极海微芯片的技术突破与盈利转化,稳步拓展新兴市场。
若三大核心布局能够落地见效,纳思达就有望走出困境,形成“打印机信创龙头与国产芯片新星”的双轮驱动格局;但若关键布局受阻,纳思达也可能陷入更长时间的业绩波动。
未来,在“断臂求生”后的转型之战,纳思达仍需步步为营,稳健前行。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图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