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翻倍基”最新持仓曝光!)
今年以来,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科技主线无疑是贯穿全年的最强音。随着AI相关产业链的全面爆发,一批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及算力主题的主动权益基金率先突围,成功实现净值翻倍。伴随三季报披露进入高峰期,这些高收益基金的持仓结构也逐渐清晰,资金的核心流向与市场风向一并揭晓。
从已披露情况来看,头部“翻倍基”普遍重仓于光通信、PCB、半导体等AI产业链核心环节。相关个股在三季度普遍录得大幅上涨,科技成长主线的集体爆发,成为基金业绩快速跃升的主要驱动力。
首批“翻倍基”最新持仓曝光
截至10月24日,年内已有超过30只基金实现翻倍收益,成为市场焦点。随着三季报陆续披露,首批“翻倍基”的最新持仓也随之揭晓,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高收益基金投资方向的窗口。
从收益表现来看,目前领跑全市场的永赢科技智选A已公布三季度持仓。该基金年内总回报高达206.10%,在“翻倍基”中一骑绝尘。伴随业绩飙升,基金规模同步扩张,最新管理规模达115.21亿元,相比二季度末的11.66亿元增长近十倍。
从三季报披露的持仓来看,永赢科技智选A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等。其中,生益科技、澜起科技、仕佳光子为新晋重仓股。相比上季度,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的持仓占比进一步提升,显示出基金经理对相关标的的持续看好。
在市场表现方面,这些重仓股三季度表现亮眼:前十大持仓全部录得正收益,其中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深南电路等多只个股季度涨幅超过100%;沪电股份、生益科技、澜起科技、仕佳光子、长芯博创等则涨幅超过50%,共同支撑了基金的高收益表现。
中欧数字经济A也斩获了较高收益,目前年内收益达到138.72%。伴随业绩提升,该基金三季度规模同样显著增长,从二季度末的15.27亿元跃升至130.21亿元,资金流入势头强劲。
从持仓结构来看,中欧数字经济A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新易盛、阿里巴巴-W、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新泉股份等。其中,阿里巴巴-W、新泉股份、三花智控、腾讯控股、中芯国际、生益科技均为新进重仓股,持仓更趋多元化,兼顾了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板块。
从涨幅表现看,该基金三季度同样表现突出,前十大重仓股全部录得正收益。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季度涨幅超过100%;而阿里巴巴-W、新泉股份、三花智控、中芯国际、沪电股份、生益科技等也均上涨逾50%,共同推动基金净值持续走高。
从目前“翻倍基”的持仓结构来看,部分核心个股在多只“翻倍基”的持仓中频繁出现,显示出资金的集中度与市场的行业共识。以红土创新新兴产业、中航机遇领航A、交银优择回报A等为例,截至二季度末,这些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均出现了新易盛、沪电股份、天孚通信等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景气赛道股在三季度延续强势表现。例如,新易盛三季度涨幅高达187.96%,天孚通信上涨110.76%,沪电股份也实现了72.55%的涨幅,成为“翻倍基”净值飙升的主要动能。这几家公司均受益于AI算力基础设施扩张与高速光模块需求爆发。
人工智能加速已成主旋律
三季度,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中欧数字经济的基金经理冯炉丹分析称,海外领先AI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显著加快了商业化进程,AI技术开始重塑传统互联网的搜索、社交、电商等领域,边界逐渐模糊。各大科技公司在巩固既有业务护城河的同时,积极拓展AI时代的新场景和新触点,力图建立与用户更深度、更长时的连接。
在冯炉丹看来,当下,科技巨头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数据中心和算力集群的建设,更开始积极运用债务、股权融资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为未来更大规模的AI军备竞赛储备弹药。随着模型能力的外溢和成本的持续下降,AI正加速向终端设备渗透。
永赢科技智选A的基金经理任桀表示,最近几个月,AI模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球旗舰模型正在通过不降价、限流、降规等方式进行实质性“提价”,甚至可能调整商业模式。在商业化上,全球头部模型厂商,通过与不同的主体合作,开始创造新的市场,并挑战过去大厂的主业,搜索、公有云、电商、办公等领域的巨头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跨界竞争。
在国内算力投资上,由于提前下单和备货需求,市场对2026年的算力行业发展情况已经有较完善的跟踪预测。随着模型和算力架构的深度匹配,计算、通信、存储的配置方案变得丰富,将带来更多产业链的机会。而对于光通信和PCB行业,预计2027年有望成为新技术交汇的大年,相关新品的价值量变化和渗透率提升值得期待。
不过,冯炉丹也提醒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前期较大幅度的上涨,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区间,部分热门概念股的估值甚至包含了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高估值意味着对业绩兑现的要求更为苛刻,也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流动性及宏观因素变化的冲击,板块波动性会显著加大。她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将AI板块作为整体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来源:券商中国
责编:李丹
校对:盘达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