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突发!香港发现首例!)
据央视新闻,香港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患者为12岁男童。
当前,基孔肯雅热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被蚊子叮咬后如何早期发现感染?核酸检测多久能确诊?住院多久可出院?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周惠玲,详解相关问题。
首发症状或为关节痛
“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但部分人首发症状并非发热,而是关节痛伴皮疹。”对于基孔肯雅热症状,周惠玲表示,皮疹出现较早,多为四肢、躯干的隆起斑丘疹,皮肤充血者有“按压褪色缓慢”特征,胸前和四肢早期皮疹常见。
专家表示,确诊基孔肯雅热需满足三大条件:发病前12天内到过流行区,或居住地、工作场所周边有病例;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周惠玲介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每日七个批次检测,3—4小时出结果。
核酸阳性需住院隔离
为控制传染源,核酸阳性患者需集中隔离收治。轻症患者出院标准为:核酸转阴或病程满7天。“目前收治的多为轻症,出院时症状多缓解,仅少数残留轻微关节痛。”周惠玲解释,这与病毒直接侵入关节复制、感染成骨细胞和滑膜组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导致骨质破坏有关。关节痛主要累及踝、指、腕等远端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运动时疼痛加剧,急性期需减少活动、尽量卧床。
尽管当前以轻症为主,暂无重症报告,但专家提醒,婴儿、65岁以上老人、晚期妊娠及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如器官移植者、艾滋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属高危对象。“这类人群若出现反复高热、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尿量减少或四肢湿冷等症状,需警惕休克等重症风险”。
儿童单独在儿科病区收治
基孔肯雅热传播较快,病毒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后,数日内形成病毒血症,发病后3天为高病毒血症期,随后病毒载量下降,通常病后5—7天消失,出院患者核酸基本转阴。
面对潜在病例增长,佛山已建立分级诊疗网络,全市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为定点收治医院。14岁以下儿童因诊疗需求特殊,单独在儿科病区收治。“儿童病例更易高热,皮疹形态更复杂,可见面部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等。”周惠玲表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做好病区快速扩容准备。
为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病房均装纱门纱窗。周惠玲还指出,除必要检查外,诊疗操作尽量在床边完成,减少患者外出;医务人员诊疗后需及时关闭纱门纱窗,降低人员流动引发的传播风险。
无特效药,对症治疗为主
基孔肯雅热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但能否终身免疫仍需更多临床数据和研究证实。周惠玲提醒,患者出院后需关注体温、尿量、食欲、皮疹及关节痛变化。
国内尚无相关疫苗,防蚊是核心防控手段。治疗方面,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处理为主:发热者降温;关节痛明显者用对乙酰氨基酚止痛,需卧床休息防关节损伤加重;皮肤瘙痒者可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炉甘石洗剂;高热不退者推荐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周惠玲强调,被蚊子叮咬不一定感染,仅被带病毒的伊蚊(“花斑蚊”)叮咬有风险。该病潜伏期通常3—7天,最短1—2天。被叮咬后若出现突发发热、显著关节痛或皮肤充血性皮疹,应立即前往53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早筛查、早隔离是阻断社区传播的关键”。
综合自:央视新闻、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责编:叶舒筠
校对:杨立林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