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报观察丨让车企六十天账期承诺实打实兑现)
小鹏等车企最新启动与供应商签署协议,重点车企“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从纸面走向现实。这是行业“反内卷”的关键标志之一,对维护市场公平、保障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实远比纸面承诺复杂。目前来看,“60天账期”的春风并未公平吹拂所有供应商。一方面,以原材料为代表的供应商,享受账期缩短红利较为迅速;另一方面,包括部分设备制造、基建工程等在内,一定比例的供应商仍困在较长回款周期的泥淖。
在承诺兑现过程中,“隐形账期”会否以隐蔽形式蔓延,值得关注。部分企业名义账期虽确有缩短,却可能通过“创新”手段维持甚至延长实际资金占用。比如,通过拖延验收确权,曲线规避60天时限;通过增设关联公司或中间环节,名义上资金传至上游,实际则是上游供应链并未解渴,资金依然空转或滞留等。这仍是将“价格战代价”转嫁给产业链上游,背离了账期改革的初衷。
部分车企对于“60天账期”承诺推进存在顾虑,原因之一在于,若自身率先彻底履约而同行未跟进,将面临资金成本增加、周转压力加剧等风险,尤其在当下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这可能带来竞争劣势。对资金储备薄弱、盈利能力较差的车企而言,挑战更加严峻。
伴随着车企账期从承诺到兑现阶段的到来,两大关键点值得思考。其一,运用多方合力,继续推动车企切实履约。这样才能真正盘活整个产业链条上沉淀淤堵的资金池。其二,综合考虑各市场主体实际承受力,必要时探索缓解账期压力的缓冲机制,防止压力传导演变为全链条的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
各方应明确,缩短账期并非单方面让利,而是提升全链效率、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共赢之举。让账期承诺实打实兑现,构建健康互信的供应链生态,才是所有玩家穿越周期、抵御风浪的基石。
责编:李丹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