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银行财报“隐秘的角落” 个人经营贷风险聚集)
背靠着“最强地级市”,苏州银行近年来发展迅猛。过去十年,该行资产规模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15年至2020年资产总额从2042.50亿元增长至3880.68亿元,到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6937.14亿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行总资产已突破7271亿元,五年时间几乎翻了一番。然而,在总资产规模急速膨胀中,苏州银行的个人贷款却出现了萎缩,不良率也有所抬头,揭开潜藏在财报背后个人贷款风险的冰山一角。
1
个人经营贷风险聚集
2024年,苏州银行存贷款规模实现双位数增长:存款总额4169亿元,同比增幅14.61%;贷款总额达3333亿元,增幅13.62%。
就贷款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为2414.8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3.21%,占该行贷款总额由66.8%增至72.44%。
从2022年至2024年,苏州银行的对公贷款增速迅猛,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2.8%。然而,该行的零售贷款却出现了不小的缩水,截至2024年末,零售贷款余额为918.76亿元,较年初减少5.67%,占比由上年的33.2%降至27.56%。
这也导致苏州银行个人业务利润快速下滑,去年该行个人业务贡献利润6.4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3.93%,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由2021年最高时28.35%降至10.15%。
在零售贷款缩水背后,去年苏州银行个人经营贷余额猛降,由2023年的439.20亿元降至349.51亿元,整整减少了89.68亿元,同比下滑20.42%。
与此同时,苏州银行个人经营贷的不良率也大幅上扬。2024年在全行不良率仅为0.83%的情况下,个人贷款不良率达到了1.66%,较2023年末上升0.6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为3.18%,较2023年末的1.51%翻了一倍多。
在不良率快速上升之下,苏州银行开始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去年11月,苏州银行公开转让2024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及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金总额超5300万元,转让起始价仅为400万元,是未偿本金的0.75折。由此可见,该行个人经营贷的资产质量形势不容乐观。
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该行行长王强表示,2025年个人经营贷风控虽有压力,但不会造成冲击。不过,个人经营贷与其他个贷互相交织,背后的风险可能并不完全体现在表上。
2
和房地产千丝万缕的联系
个人经营贷缘何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这可能与当下楼市深度调整有关。个人经营贷是银行向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等经营实体发放的经营性用途的贷款,也是国家为了资助小微企业发放的一个低利息贷款,和房地产本来没有什么关系。
然而,由于个人经营贷利率远低于按揭贷款利率,使其成为炒房资金的一大来源。在房价上行周期里,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主要是购房待涨。而房价进入下行周期,基于购房需求导致的贷款资金违规入市的现象大幅下降,相反,存量房贷利率明显高于新发放的消费贷和经营贷利率,产生了大量基于利率套利的贷款置换需求。
2023年,银行个人经营贷大规模爆发正是由大量按揭贷款转贷个人经营贷推动。从苏州银行的财报来看,近四年其个人经营贷几乎以每年50亿的速度在增长,从2019年末的194.88亿元增长至2023年末的439.20亿元。同期,该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由201.19亿元增长至346.69亿元。
这其中有多少个人贷款以经营贷的名义流入楼市,恐怕连银行自身也不甚了解。而住房按揭贷款转个人经营贷面临严重的续贷风险。一把情况下,个人经营贷是先息后本,三年一还。但是,近年来随着房价下滑,经营贷续贷人抵押物随之价值缩水,很多借款人再难获得银行贷款,不得不面临违约的风险,反映到银行财报上就是不良贷款。
鉴于此,2024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修改发布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个人经营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对于贷款用途对应的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最长不超过十年。文件发布后,银行个人经营贷规模应声而下,苏州银行个人经营贷大幅缩水,想必也受此影响。(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