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珍宝岛为何成先斩后奏“惯犯”)
在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与内部决策流程不仅是企业运营的基本规范,更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制度基石。然而,珍宝岛药业在一项涉及4.25亿元的重大资产处置中,却选择绕开应有程序,严重偏离了上市公司应遵循的合规路径。这一做法,不仅挑战了监管红线,也暴露出该公司长期存在的内控失效问题。
1
“先上船,两年后再补票”
2023年8月,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4.25亿元出售旗下子公司虎林市方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然而,这项本应严格履行审批与信息披露程序的重大资产处置,却推迟到2025年4月2日才公之于众,并被补充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如此反常的操作,让投资者们义愤填膺。有网友在珍宝岛相关新闻下评论称,“船票补得急,内控漏洞大”。
从法律层面来说,根据上交所规定,只要交易产生的利润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万元,就属于重大交易。上市公司除了要及时披露,还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2022年,珍宝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一半的净利润就是0.93亿元。珍宝岛通过上述交易获得了约4.2亿元的财务净收益,显然已远超重大交易标准。不仅如此,这4个多亿的“卖子”收入还让珍宝岛23年的业绩转亏为盈。财报显示,公司2023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0.32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增长154.93%至4.73亿元。
2
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为什么珍宝岛违规得如此明目张胆,也是因为这家公司在内控方面已经是“前科累累”。
2024年4月,黑龙江证监局向珍宝岛药业和他的控股股东黑龙江创达集团以及相关高管发出警示函。函中明确指出,23年1月-9月,公司控股股东创达集团“先斩后奏”,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8000多万,直到2024年2月23日创达集团才将占用资金及利息累计8700万元归还上市公司,全程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和内部审议流程。当年7月,上交所因此事对珍宝岛及其控股股东和主要管理层予以通报批评。没想到当年9月,珍宝岛药业和一众高管又因为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3
第二大单品收“黑框警告”
除了在资本市场上屡屡充当“法外狂徒”,在生产经营中,珍宝岛药业也疑似踩了不少红线。4月9日,江西省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公示价格招采信用评价评级结果的通知》,38家医药器械企业因商业贿赂等失信行为被通报,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11位,评级结果为“中等”。不过,珍宝岛药业在公示期进行了信用修复或者提交了申诉材料并通过,最终免于信用评级。
另外,今年3月31日,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鸡西分公司因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用于抵扣税款、税前扣除被国家税务总局鸡西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罚款4000元。
产品方面,珍宝岛的第二大单品注射用炎琥宁最近还遭遇了药监局“黑框警告”。3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对炎琥宁注射剂(包括注射用炎琥宁、炎琥宁注射液、炎琥宁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内容进行统一修订。明确指出使用该药品的患者存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性休克,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此外,说明书特别强调,6岁及以下儿童禁用该药品。据米内网数据,2023年注射用炎琥宁的市场规模约为10亿至15亿元,整体销量增长36%。众多生产厂家中,珍宝岛药业市占率最高。
根据珍宝岛披露,2023年和2024年珍宝岛药业生产的注射用炎琥宁销售持续增长。其中2023年,注射用炎琥宁销售量增加了72%,销售收入增加2.05亿元至3.21亿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珍宝岛的注射用炎琥宁销售额已超过23年全年,达到4.12亿元,在医药工业板块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23.50%。
珍宝岛药业王牌产品销售会否因此一蹶不振,乃至影响公司整体业绩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在连番违规与监管通报的交织中,珍宝岛药业亟需一次彻底的治理与问责。否则,“先上船、再补票”的荒诞剧情,或将再度上演。(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