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仁堂同人不同酬,“内鬼”偷制牛黄丸)
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无论在消费者还是投资者眼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这家秉承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公司却没有对自己的员工一视同仁。
最新出炉的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同仁堂在职员工合计17,883人,报告期内员工平均薪酬约19.99万元,同比下降2.37%。但管理层人员薪资却普遍上涨,其中董监高总报酬增长9.1%,多位高管薪资涨幅超20%。比如董事杨利年薪增长40.37%至139.44万元,董秘冯莉年薪增长30.68%至129.93万元;总经理张朝华年薪跃升至237.87万元,涨幅22.71%。
产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2024年,同仁堂的业绩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同比增加4.12%;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54%;同时,公司综合毛利率、净利率也较23年有所下降。为何盈利能力大降?同仁堂解释称,主要是中药材价格上涨使产品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同仁堂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出现“腰斩”,从23年的18.69亿下滑到24年的7.6亿,同比下降59.29%。但公司并未在年报中解释经营性现金流异常变动的原因。
公司业绩不佳,降本增效无可厚非。但降的都是普通员工,领导们反而加薪,显然会降低企业的公信力。
需要注意的是,同仁堂不仅对高管们特别仁慈,对于大股东也是慷慨大方。2024年同仁堂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录得出现五年来的首次下降,且扣非净利率同比减少了10.55%。然而,公司却发布了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现金红利)13.71亿元的分红预案,2024年度累计分红比例高达89.86%,创下五年来新高。
除了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同仁堂还面临严峻的员工合规管理问题。3月25日,北京朝阳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涉食品、药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4年度)》,其中就包含一起同仁堂员工非法生产销售“安宫牛黄丸”案件。
据悉,被告人王某1、隋某、王某2、邱某均系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员工。2020年至2023年7月,被告人王某1、隋某、王某2、邱某等人,利用非法获取的部分安宫牛黄丸制药原料,自制安宫牛黄丸并向吴某某等人出售,销售金额达人民币80余万元。其中,王某1、王某2负责将非法获取的安宫牛黄粉混入蜂蜜后揉成药丸晾干,从网上购买药壳、封蜡对药丸进行分装、蜡封。邱某负责在药壳上加盖“安宫牛黄丸”印戳,用金箔对药丸进行外包装。隋某负责寻找客户、对外销售。最终,四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不等,罚金人民币六十万元至十万元不等,并被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在与年报同天发布的ESG报告中,同仁堂提到“公司始终坚守廉洁底线,对贪污和舞弊行为采取 “零容忍” 的坚决态度,全力抵制任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并将廉洁经营理念全方位融入公司日常运营”。
然而一边压缩普通员工薪资,一边给高管大股东们增加福利,一边还有员工不当牟利的同仁堂似乎亲手破坏公平竞争秩序。如果连最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百年招牌还能靠什么立得住呢?(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