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海洋经济风起 关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

来源:智通财经 2025-04-01 11:48: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金证券:海洋经济风起 关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同比+5.9%。伴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该行看好中国头部海工装备企业收入持续提升。随着国内“深海科技”相关鼓励政策的密集出台,看好国内主要公司水下作业装备业务订单持续提升。随着海洋经济、深海科技相关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行业技术进步,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速发展,推荐中集集团(000039.SZ)、中国船舶(600150.SH)、中国中车(601766.SH)。

国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同比+5.9%,占GDP比重7.8%。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此外,近期我国在海洋制造业领域出台了较多鼓励政策,例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2025年广东省提出支持发展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支持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向好发展。同时产业端,2024年我国海洋装备技术取得较多突破,例如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完成4000米级海试。在此背景下,该行认为海工装备、水下作业装备和海底新基建三个细分领域有望迎来加速成长。

海工装备:海工周期景气上行,政策发力助推龙头收入增长

1)周期上行:目前全球海工装备处于周期上行阶段,IHSMarkit预测2025年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资本开支持续提升,利好钻井平台、FPSO等设备需求上行。2024年全球成交海洋工程装备272亿美元,同比+85%,创十年新高。同时由于全球产能紧张,钻井平台和海工船新建估价均超过2014年高峰水平。2)中国竞争力强:2024年中国承接106艘海工装备订单,合同金额116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量43%,继续位居全球第一。3)行业集中度高:我国海工装备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集中在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头部企业。伴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该行看好中国头部海工装备企业收入持续提升。

水下作业装备:“水下长城”+“深海锄头”,助力海权维护与资源勘探

1)为什么发展水下作业装备?第一,水下装备是海洋主权的“技术防线”,助力国家海权维护;第二,深海资源丰富但环境恶劣,需要水下作业装备辅助探测开发。2)有哪些常用的水下装备?常用的是载人/无人潜水器(HOV/UUV),根据是否有脐带缆和母船连接,无人潜水器UUV分为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和自主无人潜水器AUV,目前ROV是行业主流。2023年全球UUV市场570亿元,预计2028年提升至850亿元,CAGR为8.32%。中国UUV市场高增,2021-2023年分别为87/110/140亿元,CAGR为27%。3)竞争格局?全球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北美和欧洲占据主要市场,2023年Oceaneering等前五大国外厂商全球份额52%。国内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中国中车(水下遥控作业机器人)、振华重工(水下作业机器人)等。随着国内“深海科技”相关鼓励政策的密集出台,看好国内主要公司水下作业装备业务订单持续提升。

海洋新基建:海底观测网+海底数据中心,赋能深海科研和低碳算力

1)海底观测网:海底观测网可对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海洋地质灾害等数据长期高精度观测,助力海洋科研和维护国家海权。按照中美海岸线长度对比和美国的投资测算,我国海底观测网年市场规模约202亿元。中国海底观测网领域的研究起步比国外略晚,但进步快,目前已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例如2016年建成的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国产化率达90%。2)海底数据中心:和陆上相比,海底数据中心在网络传输性能一致的情况下,还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的优势。国内布局海洋新基建业务的公司包括海兰信等。海兰信在海洋观测网领域布局有接驳盒系统,在海底数据中心领域研发建设了全球第一家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并投入商业应用,技术领先。

风险提示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集集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