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避免“规模论”重视“含新量”)
我国是全球乙烯、丙烯第一大生产国,随着我国乙烯、丙烯产能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却逐年下滑。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围绕这一问题阐述了思考与建议。
据行业统计,2022年,我国乙烯产能约4700万吨/年,丙烯产能超过5600万吨/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到2024年,乙烯产能已达到约5500万吨/年,丙烯产能约7000万吨/年。预计到202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超过6300万吨,丙烯产能将超过8000万吨,而同期消费量预计分别为5500万吨和5800万吨。
产能的快速扩张并不等于高质量发展。2024年,乙烯和丙烯的装置开工率分别为84%和72%,行业利润率仅为4.85%,处于历史低点。郑月明介绍,随着产能快速扩张,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行业盈利空间被挤压。
“全球化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郑月明分析,“欧美国家依托技术壁垒主导高端产品市场,中东地区凭借原料成本优势抢占基础化学品份额,东南亚国家则以较低成本和较高需求增长吸引国际资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烯烃产业如何保持竞争力?郑月明认为,“我们不能只追求‘量’,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必须从注重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控制产能、推动升级、科技创新、全球布局。
“建议出台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含新量。”郑月明强调,应当加强行业监管,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郑月明表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建议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还可以促进全球产能的合理布局,实现互利共赢。”郑月明强调,在全球化工产业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烯烃产业应当以创新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