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今年这样干!)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强基行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启动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研发项目。
此外,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动6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推广运用深圳“6个90%”经验做法(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健全多元创新研发资金投入机制,高技术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8%左右。
《行动计划》提出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包括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建筑产业、时尚产业等。
与此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华润微、方正微、粤芯、增芯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爬坡,补齐集成电路制造、先进封测等短板,大力发展材料及装备产业,谋划建设光芯片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全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广州、深圳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低空经济产业,布局一批省级创新平台,争创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深圳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省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打造若干国内领先的临床研究平台;新型储能产业,新增100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装机;新能源产业,把握光伏行业技术变革机遇,培育和引进链主型龙头企业。发展核电产业链,打造若干核电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基地,支持佛山开展氢能综合示范。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实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谋划布局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争创1—2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包括智能机器人产业,高标准建设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引进和培育3—5家独角兽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生物制造产业,打造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商业航天产业,建设3—5家商业航天产业园区(集聚区);量子科技产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和产业高地建设。
对于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提出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发展壮大会计、律师、专利、设计、检测认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打造1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0个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平台、1000家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快物流业态创新发展,建设省物流地图平台,开展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动无人机物流场景规模化应用落地。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一批带动性强、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擦亮“活力广东·时尚湾区”文旅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行动计划》还提出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应用包括做强做优鸿蒙、“鲲鹏+欧拉”、PKS等自主基础软件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支持东莞建设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等。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加快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核心区支撑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结合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形成紧密衔接。
《行动计划》还提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和积极培育优质企业,还要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一批关键技术标准。深入推进“湾区标准”,持续拓展“湾区认证”领域和采信场景。
广东亮出产业“家底”
而在2月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东产业“家底”。
报告显示,广东基本已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万亿元,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如今,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石化、农业与食品、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石化、家电等优势产业持续引领全国,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3.4%、7.1%、5.9%,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四成。
责编:叶舒筠
校对:王朝全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