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首喊“活下去”到债券腰斩,这7年万科做错了什么?)
出品|公司研究室地产组
文|雪岩
1月17日,万科A的股价跳空低开4.36%,最大跌幅超过6%,当日收盘下跌3.63%。市值791亿元,不到高峰时的1/5。
万科债当天也走出类似走势,先是大幅低开,截至收盘又多数大幅反弹,“20万科06”涨超28%。
不过,这段时间万科美元债与国内债券都出现大幅下跌,部分债券价格接近腰斩。
市场当日出现这种一惊一乍的走势,或与万科某高管出事的传言有关:昨晚疯传,这位高管被公安带走了;今天盘中,其自媒体上有消息报平安。
眼下,多家地产公司的经营正处于严冬,一个个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段时间,围绕万科的不利传言也不少,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依然处于多事之秋。
过去30年,在地产圈内,万科一向被视为优等生,不管是创始人王石在位,还是郁亮接棒,万科对行业走势的分析判断,往往会以年会口号的形式表达,一旦传出,就成为行业风向标。
这里,不妨回顾一下,郁亮接棒后万科这些年在年会上提出的口号:
2017年,“以人本为本,创新未来”
2018年,“活下去”
2019年:“巩固基本盘”、“收敛聚焦”。
2020年:“管理时代红利”。
2021年:“尊重常识、回归常态、阵痛之后、仍有机会”
2022年:“不贪婪、不恐惧”
2023年:“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线”,“相信万科能够穿越周期”
2024年:特别难,还有解;特别好,才能活!
2018年,房地产还是烈火烹油般繁荣,能在这个时候喊出“活下去”,预言行业狼来了,应该说,郁亮等人确实有先见之明。
不过,对于一家企业,不仅要看高管们怎么说,还要看他们怎么做。
按照2018年年会口号,万科当然应该一步,及早收缩战线,储备更多粮食与棉衣过冬。
那么,现实中,万科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里,列举一下万科近年的拿地金额数据,或许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2017年,拿地金额2189亿元
2018年,拿地金额1316亿元
2019年,拿地金额1610亿元
2020年,拿地金额1349亿元
2021年,拿地金额1274亿元
2022年,拿地金额241亿元
2023年,拿地金额384亿元
2024年,拿地金额103亿元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包括后续数据,来自公开信息,因为统计口径等多种原因,不一定非常准确,这里引用,主要用以说明万科在经营中的一些趋势性变化。
应该说,在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后,万科这些年拿地金额总体上确实在收敛,尤其是2018年,对比前一年出现断崖式下滑。2017年的数据或许有历史原因,这里仅从趋势上加以判断。
据圈内人分析,虽然万科2018-2021年拿地金额都超过1000亿,但按照业内所谓的拿地强度看,公司在土地储备上确实在收缩。
换句话说,万科有收缩动作,但从拿地金额看,动作太小,速度不够快,更谈不上大刀阔斧。
事实证明,郁亮等人还是对行业走势太乐观了,拿地金额在2019、2020年甚至出现反弹。
如果从那时起,万科拿地金额就降到1000亿甚至500亿以下,估计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度陷入债务困境。
此外,据圈内人说,万科这些年拿的地,有不少是在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土储反而不足。显然,公司从整体战略上,还是对如何过冬准备不足。
事实上,虽然2018年喊出“活下去”,但郁亮们此后几年,还是按照常规防御的思维在运作业务,有些口号更是在打气。
比如,在万科销售金额出现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公司年会口号是“管理时代红利”,给人一种很从容的感觉,看不出危机感在哪里。
直到2023年提出“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线”,“相信万科能够穿越周期”,才让外面的人感觉,公司真的遭遇危机了。
到了2024年,万科管理层认为“特别难,还有解;特别好,才能活!”
这个口号,一看就充满 危机感。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
这里,列出万科的年度销售金额,可以让人感受一下,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家业内标杆公司,在应对前所未有的行业严冬时,危机处理曾多么“迟钝”。
2017年,销售金额为5298.8亿元
2018年,销售金额为6069.5亿元
2019年,销售金额为6308.4亿元
2020年:销售金额为3761.2亿元
2021年:销售金额为3773.3亿元。
2022年:销售金额为3669.3亿元。
2023年:销售金额为3761.2亿元
2024年:销售金额为2460.2亿元
从6000多亿,到3000多亿,再到2000多亿,每下一个台阶前,都会徘徊两三年,也许,正是这样的下台阶方式,让郁亮们失去了警惕。
2024年业绩会上,掌门人郁亮反思:“万科很早就提出‘活下去’,但考虑的还是不够全面!”
这次会上,万科不仅再提活下去,强调“特别难”,而且给出了“减债1000亿,卖资产股权300亿”的年度量化指标。
在业内,为了应对住宅主业迟早要到来的危机,多家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第二曲线”。
这方面,万科人也做了布局,累计投资4000亿,开始发展物业、商业、长租公寓、物流等4项新业务。
可惜的是,万科动手太迟,这4块业务的收入,2023年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不到8%,总利润中占比不到7%,无法对公司主营起到输血作用。
此前,万科对公司业务转型成功的标尺是:第二曲线能实现50%的收入占比,50%的利润占比。目前来看,显然还差得很远,
眼下,为了还债,万科不得不卖出这些尚未长大的“鸡苗”,比如上海七宝万科广场。
与之相比,龙湖集团2000年就试水商业地产,2010年大规模加速度布局商业;华润集团也在2004年试水第一个商业万象城,2014年商业地产布局全国大提速。
事实证明,万科集团的业务转型,动手还是太迟。
业内人士坦言,万科还是地产好日子过久了,温水煮青蛙,郁亮们麻痹大意啦!
更有分析人士称,万科过去的见识和优秀已不足以应对行业遭遇的“严重超预期超跌”,必须构建“新常识”,才有可能活下去!$万科A(SZ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