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内期盼光伏供给端政策适时发力 光储电价不确定性难题亟待破解)
在近日结束的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如何破解当下的内卷困局依然是各方热议的焦点。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主要企业基本上都经历了一轮亏损,主产业链中,头部企业还有能力抵御亏损,而小企业普遍“躺平”,那些抗风险能力较弱、规模也不大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前景需要警惕。
关于这轮产能出清的节奏,业内普遍认为要持续到明年,业内在如何穿越周期上也达成了共识,除了行业、企业本身的自律举措以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在设置行业准入门槛、扩大下游市场上有所作为;另外,业内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穿越周期的利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新增储能议题,记者也注意到,光储融合发展正成为业内共识。会上,有专家颇为尖锐地指出,过去建设新能源项目并全容量并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能源必须搭配储能才能真正成为主力电源。在与相关参展商交流中,记者了解到,电价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光储项目“算不过来账”,依然是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低价竞争成内卷推手
“市场的伟大在于不断地形成压力,你可以睡懒觉,也可以躺平,但是明天和后天的早餐自然就不是你的了。”谈及当下光伏行业极度内卷的情形,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适当的卷、必要的卷是行业参与者活力和动力的来源。
他提到,“卷”这一表述或多或少带有贬义,甚至在当前主要是贬义,但是“卷”也有双重性,在这个过程中,维持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因此,一定要看清卷的两面性,引导行业适度卷、避免恶性卷,保持一定竞争和迭代速度以维持未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此,刘汉元也提出他的倡议,即行业应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营理念,特别是,如果某家企业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实力很强,其他企业可以参与投资并一起分享,支持领先企业把这一环节做得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2024年,中国光伏正在经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供需严重失衡,行业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内卷也外溢到国际市场,还导致了贸易保护加剧,中国光伏产业的利益和形象均受到影响,行业陷入近年来少有的危机当中。
高纪凡分析说,中国光伏行业在技术、产能和市场等方面全球领先,本应创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生态,但一些企业沿袭简单的低价竞争、技术抄袭模仿的传统经营思维,缺乏对公平竞争的敬畏、缺乏对创新的尊重、缺乏对高质量发展的认知,终于成为行业内卷的推手。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也关注到行业存在的低价竞争情况,“降成本,增效益是所有行业永恒的话题,但如果价格背离价值,尤其是背离企业生产成本的时候,就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业参与者要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市场,才能赢得市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吕锦标认为,市场竞争无可厚非,但内卷周期太长可能会带来一些无法扭转的结果。“光伏行业真正触底反弹还需要一些时间,由于主产业链上已经没有小企业了,龙头企业明年上半年如何应对这轮调整值得关注。”
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情况需要警惕,“主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即便一年亏损几十亿元都还能承受得起,但是做配套的都是小企业,家底不厚,亏损上亿元就很困难了。”由于光伏主产业链产品价格压得很低,配套企业价格、账期均被极限压缩,甚至到了没有利润的地步。因此,吕锦标建议,如果要共建良好的行业生态,配套小企业的情况也需要关注。
供给端政策适时发力
为破解行业内卷,光伏行业、企业已着手行动,达成自律共识;与此同时,业内也出现了监管部门将出台限产、限制能耗等供给侧政策举措的传闻,能否落地备受关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汉元也谈到了对限产传闻的看法。
他认为,非市场化的限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代市场调节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就好比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是行业共同限产稳价的一项机制而且沿用多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用,只要不极端,有条件的时候尽量释放市场的力量,这些工具还是可以用的。如果适当地用,中国光伏行业有可能很快起来,但长远来讲,交给市场还是最简单的。”
国合洲际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进也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在推动行业出清中发挥作用。据他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光伏、储能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最后的结果是供大于求,低于成本销售以及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了市场整体的非理性。”
相比刘汉元的观点,王进更关注政府部门此时介入的重要性,“虽然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行业出清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可行的,但周期过于漫长。”
在他看来,政府部门可以在两方面积极作为,一是控制产能,他建议效仿其他行业产能置换的办法,例如某家企业要新投建1GW光伏项目产能,就要先收购1GW现有产能。“借此提高进入光伏行业的门槛与成本,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收益就不一定会有新的投资,至少让产能不再增加,甚至不断减少,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供给。”
二是进一步为光伏行业打开下游市场,在国内,受制于风光大基地外送通道不够完善等因素,想要进一步提高渗透率十分困难,政府部门可参考国外经验打通国内市场。在海外,应加强与相关组织机构、国家的沟通,扩大碳中和“朋友圈”,畅通国际市场。
“破解此轮困局,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我们正在穿越无人区。”高纪凡建议,一方面,通过继续加大行业自律力度,扩大自律覆盖面,使产业链上下游更多企业加入到行业自律中,严格落实不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自律承诺,积极探索通过自律方式、将行业开工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的有效机制。同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对低于成本价招投标违法行为,通过行政执法、央企管理等多种方式,依法依规处理,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根除行业顽疾。
技术创新助力穿越周期
记者注意到,关于行业出清的节奏,各家判断虽有所差异,但2025年依然处于出清过程中确定无疑。美科股份总经理王艺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次行业洗牌与竞争加剧都会导致一些产能被淘汰,但具备优势产能的企业仍有比较好的机会应对未来发展。
晶澳科技副总裁李栋表示,由于未来光伏需求增速预期下降,想要依靠市场增长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是比较困难的。“这轮周期可能还会更长一点,有些企业可能一两年、两三年就消失了,即使有些企业能从这轮周期中走出来,短时间内仍会面临很大压力。”
在李栋看来,穿越周期的企业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化的制造运营,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如果在某些环节上投入过大,在这轮周期中就可能拖累整个产业布局。
在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通过技术创新穿越周期的观点。李栋就提出,新技术研发可能是企业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关键,他甚至建议那些经营不佳的企业及早转型。琏升光伏常务副总经理何堂贵也表示,越是行业低谷,越坚信技术创新引领企业穿越周期。
据何堂贵介绍,在今年行业困难时期,作为新创公司的琏升光伏仍然在研发上投入了上千万元攻关核心技术,一是推动研发0BB技术,使浆料的消耗量降低35%—40%,带动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二是开发银粉和铜粉的混合浆料以替代全银浆料,降低金属化成本。
高纪凡也提到,科技创新是促使行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建议行业各环节的头部企业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掌握技术领先主动权。另外,他将科技创新延伸到知识产权保护层面,并指出,光伏产业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是行业内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当然,总的来看,业内对于本轮周期过后光伏产业发展依然信心十足。刘汉元认为,全球光伏市场刚刚起步、中国光伏产业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现阶段的问题一定会冬去春来,“只是早一点还是晚一点来的问题,无论怎样悲观,只要真正有核心竞争力,都不用担心太多。”
高纪凡也提出,光伏行业三落四起,行业从业者从来没有浪费任何一次危机,转危为机,突破发展。“秋收冬藏,养精蓄锐,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下一个春天肯定会到来。”
破解光储电价不确定难题
去年,光伏发电成为国内仅次于火力发电的第二大电源,刘汉元判断,最迟后年,光伏发电将成为国内第一大电源,并逐渐成为主力电源。但与此同时,储能是光伏、风电过程中必须强化的短板。
高纪凡也关注到这一情况,他指出,影响光伏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是电网接入受限和消纳困难,需要加快制定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出台多元市场主体投资配电网微电网政策,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配电网微电网的具体措施。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和微电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应用空间。
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的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合计达到了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发展目标,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超过40%。但是,从2023年的情况看,光伏、风电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仅有15%。
“过去,新能源实际上是借助常规能源的调节能力发展起来的,现在提出建设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等项目,实际上还是想通过常规能源的调节来实现新能源的发展。”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史立山说道。
他认为,如今,新能源继续走这条“老路”是发展不下去了,如果寄希望于建设新能源电站项目并实现全容量上网是不现实的,“这个时代基本结束了。”史立山表示,无论现在建多少新能源电站项目,建设的越多,困难越大,因此,储能一定是未来解决新能源发展难题的最重要技术支撑。“如果储能没有大的发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
宝丰新能源总裁石锦轩也提供了他的观察,他认为,电力是非常同质化的产品,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比例不断提高,新能源电站整体的收益率却在下降,这是客观、必然的结果。以新能源占比较大的西北地区为例,电价也比较低,很多今年新建的平价项目和存量项目都出现了亏损,必然会影响新能源业主投资光伏项目的热情。
石锦轩希望政策制定者未来能够在电价形成机制上有所突破,“因为储能没有非常明确的预期收益模型,过去,投资光伏电站时会把储能当做成本项目,并没有考虑它的经济收益。因此,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给储能项目分配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无论是在电源侧还是电网侧,更好地推动光储高质量发展。”
关于这一点,有参展商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国内目前有些地区出台了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但一些地区就没有这类政策,配储积极性不高。该人士指出,如果储能电站调度频率不高,调度使用的电价与日常电价差值不大,光储电站投资方就难免陷入“算不过来账”的困境。另外,由于作为标杆的火电、水电电价每年都在下调,且缺乏完善的电力交易机制,光储电站的投资回收期存在被延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