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动手了!这些A股公司公告,已使用回购增持贷款买入股票!)
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3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贷款。
与此同时,已有部分公司开始使用贷款资金进行回购或增持。
已有超过130家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贷款
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推出后,银行、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披露回购增持贷款事项的上市公司接二连三。
11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致辞时表示,目前,互换便利首批500亿元操作已经落地,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贷款。
而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发稿,已有超过13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贷款。
观察上述逾130家公司情况可以发现,如果按上市板划分,这些公司中,主板公司暂为最多,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也有一定数量;从市值来看,各类市值规模的公司均有分布,其中市值低于100亿元的公司超过60家,市值介于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公司也有数十家,另外,中国石化、牧原股份、中远海控、阳光电源、京东方A、温氏股份等公司市值甚至超过千亿元;从行业分布上看,电力设备、交通运输、医药生物、电子等行业公司相对较多,均超过10家,煤炭、国防军工、环保、社会服务、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等行业公司暂时相对较少。
部分公司已开始首次回购或增持
记者发现,目前,已有部分公司开始首次回购或增持。
比如鑫铂股份11月20日晚间发布的关于首次回购公司股份(第二期)的公告显示,2024年11月20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数量为136.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56%,最高成交价为21.2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0.32元/股,成交总金额为2858.96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本次回购股份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回购价格未超过回购方案中拟定的价格上限22.05元/股。
资料显示,鑫铂股份此前于2024年10月30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及第三届监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第二期)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后续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7000万元至1.2亿元,本次回购股份的价格不超过22.05元/股(含)。
招商蛇口近日披露的首次回购公司股份的公告显示,2024年11月19日,公司首次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443.0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5%,最高成交价为10.7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0.67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约为人民币4761.05万元(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
公告显示,公司已与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签署《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公司回购股份资金来源中的自筹资金,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提供的股票回购贷款。
资料显示,招商蛇口曾于2024年11月1日召开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同意公司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的股份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不超过15.68元/股。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51亿元且不超过人民币7.02亿元,回购实施期限为自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
莲花控股近日发布的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的公告也显示,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为160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0.09%,成交最高价为4.93元/股,成交最低价为4.88元/股,支付总金额为人民币785.20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莲花控股此前曾于2024年10月30日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预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含银行回购专项贷款等)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1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含)。
增持方面,也有此前披露增持计划的公司控股股东开始了首次增持。
比如中远海特近日披露的关于控股股东首次增持公司股份暨增持计划进展的公告显示,2024年11月15日,公司直接控股股东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140万股(以下简称“首次增持”),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065%,本次增持成交总金额约人民币997.81万元。
此前,中远海特曾披露关于控股股东以专项贷款和自有资金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这一计划的增持总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44亿元,不超过人民币2.88亿元,增持资金来源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向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提供的专项贷款及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自有资金。
责编:万健祎
校对:高源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