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珠峰财险成立以来首次增资,32%表决权反对、泸州老窖争夺话语权?)
【来源:机构之家】
11月7日,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峰财险”)发布了关于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公司于2024年10月25日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审议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情况的议案》。根据议案,公司计划增发8千万股新股,每股认购价格为人民币1元,注册资本将从人民币10亿元增至人民币10.8亿元。
此次增资8000万股,增资幅度微乎其微,金额上几乎可以说实质意义不大。然而,细细品味此次增资公告,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
地方国资或对此次增资持反对意见
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将从人民币10亿元变更为人民币10.8亿元。现有股东四川璞信产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璞信投资”)参与了此次增资。此外,增资还引入了三家新股东:中恒信合(厦门)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邵阳新金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及东营泛华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璞信投资作为泸州老窖的子公司,在这次增资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尽管新增的三家股东分别位于福建、湖南和山东,与珠峰财险的西藏大本营相距甚远,并且这些地区也不在珠峰财险的业务覆盖范围内,同时表面上看与泸州老窖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跨地域的布局不免让人怀疑泸州老窖是否在下一盘大棋。
来源:增资公告
此次增资并非一帆风顺,部分股东的反对声音不容忽视。本次会议出席会议股东股数为10亿股,占公司总股份的100%,会议以投票表决方式进行,表决结果为:同意股数68,000万股,占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68%;反对股数32,000万股,占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32%;弃权股数0股。尽管议案以68%的同意票大比例通过,但32%的反对票同样不容忽视,揭示了公司内部对于增资议案的深刻分歧。
目前,珠峰财险的股权结构由41.9%的国有股和58.1%的社会法人股构成。其中,41.9%的国有资本包括西藏本土资本的32%和泸州老窖旗下四川璞信产融投资的9.9%。
西藏投资由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全资控股,西藏国有资本和西藏建工建材均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全资控股,三家公司合计持股32%,与此次反对票比例惊人一致。这表明,西藏地方国资对外省资本,尤其是四川资本的介入,持有明显的警惕和抵制态度。
珠峰财险增资前股权结构:
来源:天眼查及公司增资公告
更令人玩味的是,此次投票中,珠峰财险的中小股东们似乎与西藏地方国资站在了对立面。珠峰财险早年的内部斗争激烈,据中国经营网报道,一份以前总裁李更名义发布的《告公司全体员工书》曾揭露了时任董事长陈克东的六大问题,而陈克东正是地方国资的代表人物。此次投票中,中小股东的孤立态度或许一定程度反映了他们对本土国资长期以来的不满和对外部资本介入的某种期待,尤其是在股权出让解套的可能性面前。
泸州老窖,作为四川资本的先锋,以及其他四川股东,正逐步在珠峰财险中积累影响力,这一动向无疑触动了西藏地方国资的敏感神经。回顾历史,泸州老窖通过其子公司四川璞信产融投资有限公司在2019年1月采取法律行动,申请冻结康得集团持有的珠峰财险9900万股,随后在同年10月,根据法院裁定,这些股份被转让给四川璞信产融以偿还债务,康得集团仅保留了微不足道的0.1%股权。
不单单此次增资,公司内部的意见分歧在股东大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未能通过公司章程第八次修订议案,表决结果为53%同意、44%反对、3%弃权。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冯军先生成为非独立董事的议案,表决结果为70.1%同意、9.9%反对、20%弃权,年度预算报告表决结果为90.1%同意、0票反对、9.9%弃权;独立董事述职报告和外部监事年度津贴议案,表决结果为90.1%同意、9.9%票反对、0票弃权。
32%和9.9%,这些数字背后揭示了地方国资与泸州老窖之间的对立状态。增资后泸州老窖持股比例仍为9.9%,但是西藏国资持股比例下降至29.63%,后续不排除中小股东进一步的股权整合行动。在这场资本与地方利益的拉锯战中,珠峰财险的未来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业绩疲软、风险综合评级长期不达标
珠峰财险自成立之初便步履蹒跚,其业绩轨迹透露出公司发展的重重困境。自2016年成立以来,珠峰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虽然逐年增长,却始终未能突破增长瓶颈,2023年更是遭遇了业绩滑坡,收入回落至5.65亿元;在利润方面,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近五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13亿元、-0.25亿元、-0.34亿元、0.05亿元、-0.16亿元,仅在2022年实现了微薄的盈利。
进入2024年,珠峰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虽有4.75亿元,同比增长15.4%,却伴随着净亏损-0.11亿元,同比扩大75.6%,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在承保质量上,公司的主要险种长期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尤其是作为公司收入支柱的车险业务,占保险业务收入超70%,2023年车险承保利润却为-3630万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09.09%,其中综合费用率高达46.76%,凸显出公司高成本运营的问题。
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险种经营情况:
在业绩的疲软之下,珠峰财险的关键管理人员薪酬也遭遇了剧烈的缩水。2023年的年报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2022年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为632.9万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骤降至391.2万元,同比下降了38%;然而,与薪酬削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向关键管理人员销售的保险产品金额却逆势上涨了16%。在管理层的带动下,可以推测,广大员工也被迫或被鼓励购买公司产品,这种上行下效的做法,无疑是对员工的一种隐性经济负担,更是对公司糟糕业绩的一次辛辣讽刺。
自2022年一季度起,珠峰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便从B类滑落至C类,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已跌至监管红线之下。2024年三季报再次敲响警钟,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依旧停留在C类,这意味着珠峰财险已连续十个季度未能摆脱偿付能力不达标的窘境。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根据监管部门2024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IRR)结果通报及综合此前几个季度的综合评级结果通报看,公司一直处于可资本化风险较大状况,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内源性资本不足,随着增资工作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改善公司可资本化风险状况。难以资本化风险方面,部分指标有所改善,需继续落实前期提出的整改措施。
国家金监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对互联网财险业务监管的进一步收紧。《通知》明确规定,非互联网保险公司若要涉足互联网财产保险领域,必须达到一系列严格的门槛:包括最近连续四个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75%,以及风险综合评级必须达到B类及以上。
对于珠峰财险而言,这一政策变动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公司的风险综合评级未能满足《通知》中的标准,珠峰财险可能面临线上业务的展业限制。
在保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珠峰财险的连续低评级,不仅影响其市场信誉和客户信心,也严重制约其业务拓展和长期发展。面对监管的严格要求和市场的严峻考验,珠峰财险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补充,以期早日摆脱C类的评级,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