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信保诚人寿50亿增资补血,前总经理经营无方与廉洁失守双重败笔)
【来源:机构之家】
2000年,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着时代的脉搏,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诚人寿”)应运而生。岁月流转,时光荏苒,这家公司伴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历经风雨,见证了行业的起伏变迁,也经历了自身的成长与挑战。从李源祥等历任总经理的智慧与努力,中信保诚人寿由广州至北京,从青涩走向成熟。
然而,近年来,中信保诚人寿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一年之内,公司不得不两次大幅增资,总额高达50亿元。这不仅是对公司自2023年以来累计亏损超34亿元的财务状况的紧急输血,更是对其经营策略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赵小凡,这位前任总经理近日的失联,更是为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信保诚人寿收到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1份年度监管情况通报、1次监管强制措施、1次监管问询函。这些监管行动直指公司在治理、业务经营、资产负债管理和内控合规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全方位的问题暴露,让人不禁对公司高管的能力产生质疑,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感到忧虑。
2023年12月以来,两次增资合计金额高达50亿元
近日,中信保诚人寿计划增加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增资12.5亿元,这一举措将使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从48.6亿元飙升至73.6亿元,双方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各占50%。
来源:公司公告
这并非中信保诚人寿近期首次增资,早在2023年12月,中信保诚人寿的股东方紧急召开会议,火速通过增资方案,将注册资本从23.6亿元提升至48.6亿元,且在同年12月19日迅速完成资金注入,并于2024年2月2日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
短短一年内,公司已经连续两次大手笔增资,两笔金额均为25亿元,合计高达50亿元。这背后无疑是在当前经营困境之下补充公司的资本实力,提升偿付能力,降低业务经营风险的重要资本行动。然而,这一连串的增资行为,也不禁让人质疑:为何一家背靠大树的保险公司,会沦落到如此频繁增资的地步?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内部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而中信保诚人寿的这条生命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近年来持续下降,从2018年的高峰逐渐下滑至2023年的94.04%和187.88%。而2024年上半年,尽管通过25亿元增资,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仍进一步下降至86.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3.15%,这一趋势令人警醒。
来源:偿付能力报告
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的短暂回升,主要得益于“持有至到期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资本市场的短暂上涨,这导致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净资产随之增加,计提资本性负债相应减少,从而增加了实际资本以及核心资本。但这种依赖于资本市场波动的偿付能力提升,无疑是不稳定的,尤其是面对四季度可能的市场波动,其影响更是难以预测。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中信保诚人寿一年内增资额达到50亿元,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偿付能力面临的监管阈值风险。在保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中信保诚人寿的这一增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缓解资本压力,但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经营的痼疾,那么这样的增资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2023年以来巨亏34.8亿元,投资踩雷难辞其咎
曾几何时,中信保诚人寿凭借外资的先进经验和中信集团的本土优势,在银行系险企中崭露头角。然而,随着业绩的断崖式下滑,这一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2017至2022年间,保费增长的势头如同破竹,年均增长率突破20%,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对投连险、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的深度依赖。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看似取得了成功,却悄然埋下了风险的种子,虚火之后留下的是难以预料的灰烬。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净利润这一更为关键的财务指标时,却发现了与保费收入截然不同的局面。2021年,中信保诚人寿的净利润高达29.15亿元,而2022年急跌至10.96亿元。2023年,公司陷入亏损,净亏损7.96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加剧,净亏损26.8亿元,自2023年以来的累计净亏损已达到34.8亿元。这一跌宕,如同从巅峰跌落深渊,让人对中信保诚人寿的经营策略和未来前景充满质疑。
国债750曲线的下移以及保险收入规模的膨胀,迫使公司不得不增提准备金。然而,更深层次的危机潜伏在投资领域,这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其威力足以让任何华丽的财务报表黯然失色。
尽管中信保诚人寿在2023年的投资收益微涨0.2%,达到51.53亿元,但这一增长在资产减值损失的阴影下显得苍白无力。高达25.51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彻底击碎了利润的防线,成为其巨额亏损的关键因素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资产减值并未好转,前三季度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仍高达16.05亿元,联合资信信用评级报告提及,公司部分项目出现违约。
中信保诚人寿背靠实力雄厚的中信集团,与中信证券、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气连枝,其投资能力本应出类拔萃。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残酷。在资本市场的变幻莫测中,中信保诚人寿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投资疲软不仅暴露了其在风险控制上的短板,也对中信集团内部的投资协同效应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以及2023年年报数据,公司关键管理人员薪酬大幅下降至7371万元,较上年下降30.6%。这一变化无疑是对公司业绩不佳的直接反馈。
来源:2023年年报
前总经理据传失联、任期以惨淡结局收场
近日,据多家媒体消息,中信保诚人寿前任总经理赵小凡已失联,据传已被带走调查,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赵小凡,这位曾沐浴在北京大学学术氛围中的金融精英,历任中信银行副行长、中信集团财务部主任,自2013年起掌舵中信保诚人寿,直至2024年因到龄退休。
图中人物系中信保诚原总经理赵小凡
然而,在他的任期内,公司业绩尽管一度乘风破浪,然而最后仍遭遇了巨浪倾覆,亏损额高达34亿,成为行业内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他的突然失联,更是在业界掀起了波澜,让人对这位前总经理的经营策略和廉洁自律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尽管一个人的廉洁自律失守与公司业绩整体的关联性可能不是那么大,但作为公司的总经理,赵小凡的失联不免让外界猜想是否与公司业绩背后的大幅滑坡有联系,尤其是在投资领域的利益纠葛上,而投资方面恰恰是中信保诚人寿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权力与责任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反思。
近年来,保险行业高管退休后被查的案例并不鲜见,新华保险前董事长李全便是其中之一。据财新报道,李全的落马是因为其他高官为了自保而供出其人。赵小凡的失联是否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廉洁失守的疑云已经笼罩在他的头顶,或成为他职业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中信保诚人寿的问题不仅限于惨淡的业绩、前高管的失联。根据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信保诚人寿收到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1份年度监管情况通报、1次监管强制措施、1次监管问询函,直指公司公司2023年“积极落实监管要求,强化战略引领,聚焦主责主业,保持了平稳发展。但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产负债管理、内控合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及投资管理、产品切换等方面的问题。
公司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从公司治理到业务经营,从资产负债管理到内控合规管理,再到投资管理和产品切换,几乎无一幸免。这种全方位的沦陷让人不禁对公司高管的能力产生质疑。然而,观察中信保诚的高管队伍,与一些险企依赖母公司银行系高管的情况不同,中信保诚人寿的高管大多具有深厚的保险行业背景。尽管如此,公司经营的失败和诸多方面的问题并存,实在令人困惑。这不禁让人猜测,前任总经理的潜在失范是否影响了整个团队,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绊脚石?
在业绩承压、合规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中信保诚人寿的前副总、资深精算师崔巍选择跳槽至中英人寿担任总裁,这一决定似乎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更可能是对中信保诚人寿当前困境的无声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