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公募牢守A股基本盘 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丨“发现A股投资价值”系列报道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9-30 07:08: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公募牢守A股基本盘 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丨“发现A股投资价值”系列报道)

上周,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提振资本市场。伴随稳定资本市场“组合拳”持续发力,公募基金助力构建“长钱长投”生态,加大逆市布局力度,为A股市场增添强劲活力,也点燃了A股做多热情。

近期,首批10只中证A500ETF陆续宣布成立,募集资金合计200亿元,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今年股票型ETF规模增长迅猛,最新规模达到2.38万亿元,相比年初增加近万亿元。作为A股第一大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还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守牢A股基本盘。

推动长线资金入市

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强调要突出抓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扭住改善资金供给这个关键,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要分类施策打通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的堵点,加快完善“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对于“长钱”的定义,建信基金研究部负责人田元泉认为,长线资金一般具备五个条件:一是投资周期长,投资期限一般在5年甚至10年以上;二是对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高度依赖能够把居民长期积蓄转化为可贷资金的国内银行部门和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等;三是更加侧重投资实体、投资产业;四是比传统投资资本具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容忍度;五是投资结构与工具种类分散,涉及大类资产配置,包括权益、固收、另类投资等多类资产。

对于进一步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优化权益类基金产品注册,大力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适时推出更多包括创业板、科创板等中小盘ETF基金产品。二是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要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减少对短期业绩的过度追求,注重长期稳健投资回报。三是进一步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的有关安排,推动包括中央汇金公司在内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股市。

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

坐拥31万亿元规模的公募基金,当前权益类产品规模仅有6.8万亿元,占比仅二成多,发展潜力巨大。近日证监会表示,要扭住改善资金供给这个关键,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

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长期投资的践行者。田元泉表示,基金管理人更应树牢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注重投资的可持续性和企业长期增长潜力。同时,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力争满足投资者对于长期投资回报的需求,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预期,构建“长钱长投”良性生态。

“这就要求公募基金坚定长期投资理念,注重投资的可持续性和企业长期增长潜力,摒弃短期投机行为,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和战略性产业,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嘉实基金表示。

中欧基金认为,一方面,公募基金管理人自身要不断提升投研专业能力,多维度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改善中长期投资业绩和超额收益稳定性。具体来说,在投资理念方面,公募基金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在投资行为方面,要突破过去仅局限于二级市场投资、财务投资的模式,多维度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力争做股市的稳定器;在投研体系方面,要走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在研究覆盖方面,要对宏观、策略、行业和公司实现全覆盖;在人才梯队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行业也要提升服务水平,做好投资者陪伴工作,并且要大力推动投顾业务的发展。公募基金面向公众提供投资理财服务,但个人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发展投资顾问业务特别是智能投顾,可以从中长期维度出发,为个人投资者配置优质资产,并引导客户的交易行为,避免因市场短期波动而发生非理性交易,切实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丁琳表示,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之一,要基于长期视角,选择符合时代方向的产业,选择治理优良的企业。要开发满足居民需求多样化的产品。公募基金要做市场稳定器,首先是要和投资者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这样在市场波动时,不至于因为大幅申购赎回而被动交易,加剧市场波动。其次,开发的产品需要多样化,注意产品的平衡性。最后,需要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公募基金公司之间,公募与私募、还有其他机构投资者需要齐心协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应当发挥耐心资本作用,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回报的同时,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公募基金以长期投资为目标,注重基本面,挖掘长期投资价值,在短期市场波动面前保持冷静,长期持有优质资产,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当前A股市场波动率较高,壮大公募基金力量,有利于提高市场的定价能力,构建更加稳健的资本市场。二是坚持社会责任投资,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公募基金要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多元化投资和风险管理,良好稳健的收益是耐心资本长期运作的重要基础,公募基金一方面进行多元化投资,另一方面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各方面风险因素,在市场波动时依然保持稳健。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表示,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应当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引领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田元泉认为,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本市场作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重要枢纽,无论是对于新兴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田元泉表示,从投资端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通过挖掘优质科技企业的投资价值,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能够引导更多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切实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另一方面创设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科技主题类金融产品,能适应投资者多样化的风险偏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

从交易端角度来看,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发挥投研能力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合理估值和定价。在一级市场上,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企业发行定价采用市场化询价模式,资本市场众多机构投资者在科技企业上市合理定价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二级市场上,资管机构可以通过投资决策和交易执行,为科技上市企业提供持续的价格发现功能,避免其价格长期偏离价值,助力科创企业做大做强。

那么,“长线资金”更青睐哪些板块?具体到投资方向上,嘉实基金指出:“国家战略方向一定是收益产生的方向。”

嘉实基金分析,从近年来公募基金持仓分布看,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因此投资行业的全部收益从根本上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只有把握住这一基础,才可能真正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

嘉实基金还表示,从数据来看,近年来公募基金还进一步加速布局科技类相关产品,聚焦主流科技细分赛道,涵盖高端装备、智能汽车、高端医疗、创新药、新材料、信息产业、电子等行业,以投研深度融合提升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公募基金也大力发展并拓展ETF产品线,布局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创新药等方向,且推出科创板基金、科创50ETF、芯片ETF、人工智能ETF、碳中和ETF等创新型产品,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行业聚集,有效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长线投资正当时

在二级市场方面,丁琳介绍,此前在持续的下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优质资产跌出了“价值坑”,相对看好以下几类资产:

首先是业绩相对稳定、现金流良好、分红比例相对高的资产,这类资产本身已隐含经济低速增长预期,其自身价值通过现金市值比来衡量已进入“价值区间”,目前港股市场的高股息资产股息率相对更具吸引力。其次是港股互联网科技类公司,本身这些平台类公司壁垒高,逐步走出行业调整期,估值同样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最后是所谓的核心资产,其中有部分龙头公司已进入极具性价比的配置区间,本身已隐含悲观预期,而自身经营状况相对良性,只需要等待经济态势的恢复。

华北某公募基金投研团队认为,当前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到来,在人民币汇率的利好下,或有更多全球资产平衡配置方向,增加对A股的投资。同时,美联储降息为国内央行打开更多操作空间,近期的降息、降准等“稳增长”组合拳有望带来市场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提升及流动性的有效增强,A股此前超跌的行业受政策催化有望迎来补涨。

展望后市,大金融板块对市场整体情绪带动作用较强,若延续反弹,大金融有望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随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吹响增量政策号角,资本市场制度性建设持续推进,有望利好沪深300、中证A500等指数成份股公司。

前述公募表示,港股经过长期调整,估值已经处于较低位置。在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后,港股市场作为离岸市场,对全球流动性宽松更为敏感,更容易承接欧美等市场降息带来的流动性,从而推动整个资产价格的走强,“此外,AH股溢价指数近10年来持续保持上升趋势,伴随降息周期中美元指数中枢趋势性下移,AH溢价指数或有下降空间,港股红利资产有较高的折价修复可能。随着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港股投资未来或更具性价比”。

责编:李丹

校对:杨舒欣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