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长继任9天就辞职,董事长陆建强如何稳住浙商银行的军心?)
$浙商银行(SH601916)$
文:向善财经
浙商银行,可能出大事了!
8月18日,浙商银行突然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职务,由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目前,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正常,该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要知道,在9天前(也就是8月9日),浙商银行才刚刚召开了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了张荣森作为浙商银行行长一职的连任。
继任9天就辞职!如此突然且罕见的操作,自然就很难不令人怀疑,这背后是不是还隐藏着其他“彩蛋”?
所以很快,投资者们就对此做出了两点猜测:一是原行长张荣森可能不幸生了病,身体状况不支持后续工作了,所以就突然辞了职!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也只能是表示理解和支持,祝福张行长早日康复了。
但还有另一种,也是无数投资者最担心的,那就是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被“查”了!
虽然对于这个猜测,目前也只有部分小媒体在文章中表示,“多位市场人士称张荣森于8月15日(周四)失联”。但其他的,暂时还找不到任何根据,所以我们对此也不宜妄下结论!
不过老实讲,由于张荣森这个上任又主动离职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那么对于拿出了真金白银投资浙商银行的大中小股东们来说,也确实有理由怀疑一切。
而且按照以往惯例,哪怕有银行行长、副行长违规了,但也确实很少有在任上被查的,基本都会给个体面,也就是银行先发公告“XX因个人原因主动辞职”,然后没几天再传来XX被查的消息……
就像浙商银行前任董事长那样,浙商银行也是先发公告称:沈仁康因工作安排需要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等职务,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沈仁康就被官方曝出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由于张荣森突然辞职的真相,尚未水落石出,所以就算是作为投资者,最理性的态度,也应该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风控管理成重灾区,浙商银行何时结束“无人驾驶”状态?
其实,不管原行长张荣森到底怎么了,浙商银行或许都应该好好重视起好风控管理了。
原因无他,从过去到现在,浙商银行被查的高管、被监管处罚的“踩雷”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就比如,除了前董事长沈仁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在去年被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外,据北青网等媒体文章,在沈仁康之前,浙商银行和浙商产融多名高管就已经被查,包括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张长弓、浙商产融原副总裁徐兵等。
同时,因利用职务之便而贪污受贿被判刑(被查)的,还有浙商银行原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前任董秘张淑卿、原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邹建旭等等。
虽然从客观来讲,个别高管们的违规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家银行整体的经营情况,但问题是上梁不正,下梁又如何不受影响呢?
或许正因如此,一是在经营管理方面,浙商银行近年来被处罚的案例可谓是层出不穷。
就比如说,今年5月份,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分行因项目贷款发放不审慎;未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开立信用证等问题,被处罚125万元。去年12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又因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罚没合计超1734万元,13名责任人领罚。
二是在对外的资本投资上,浙商银行债务踩雷有点多。从2018年以来,浙商银行先后被牵涉进了新光控股、北大方正、康美药业和安信信托等多起债务爆雷或违约事件中。比如2019年12月,北大方正出现债券违约,而浙商银行此前曾借给该公司20亿元。为了讨债,2020年6月浙商银行将北大方正告上法庭。
再比如2021年8月,康美药业专门设立了债委会处理债务事宜,浙商银行深圳分行、揭阳分行均在债委会文件名单之列,总计申报的债券近19亿元。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还有一些备受外界质疑的资本操作。
比如去年6月,在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压力较大,租金和资产价格均有所松动的背景下,浙商银行却突然宣布拟斥资23亿购入深圳福田一地标性办公楼。
虽然该次资产购置得到了董事会审议通过,但也收到一张较为罕见的反对票。公告披露,董事胡天高反对该次购置,反对理由是:1.从浙商银行目前实际情况看,资本耗用应优先聚焦于生息资产;2.该办公用房的买入时机有待商榷。
事实上,对于浙商银行在此时买楼,到底是“踩雷”还是“抄底”,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期,浙商银行在做的另一件大事,却是通过A股配股发行计划来补充吃紧的核心一级资本。一边大手笔买楼,一边配股募集资金,前后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疑惑。
很明显,从总行董事长到分行行长的被查,再到经营管理层面的“翻车”,浙商银行在内控管理方面可能是存在一定的系统性BUG的。
对此,不少投资者都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浙商银行近年来一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无控股股东的“无人驾驶”状态。
除港股持股外,天眼查APP显示: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第一大股东是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57%,并不满足包括“单独或者与其他股东一致行动时。持有浙商银行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股份”在内的任何一个控股股东身份条件。
当然,无实控人、无控股东的上市银行,在A股并不少见,比如此前的杭州银行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同期杭州银行的十大股东中,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合计股份占比近40%左右。
而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仅有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国资背景公司,其他的多属于民营股东、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们,整个股权结构十分多元,筹码相当分散。
虽然对此,浙商银行将其称为“兼具国有股东和优质民营企业股东的优势”,但是过于分散的股权,往往也意味着出资人的监督优势难以发挥。
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没有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意味着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效率有可能被降低,决策方针变得不稳定;这也意味着公股东无法约束管理层,可能会出现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
如此一来,在股东结构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无论浙商银行的管理层换多少人,似乎都很难保证不出问题。毕竟在缺乏内部有效监督的背景下,高管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双重身份,又如何能确保相对公平呢?
业绩向好趋势明显,但浙商银行仍需努力
其实对于张荣森的离职,一开始还有不少投资者怀疑,是不是今年业绩太差造成的?
但在我看来,不太可能。一是虽然浙商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是在8月9日张荣森重新选举上浙商银行行长一职后公布的,但前后时间仅相差5天,所以浙商银行方面大概率是早就知道业绩表现的。
二是从仅有的业绩快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业绩压力确实不小,但整体却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向好趋势。
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52.79亿元,同比增长6.18%;扣非净利润为80.19亿元,同比增长7.62%。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为3.2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3.27%;负债总额3.05万亿元,增长了3.31%。
这个成长性表现放在当前银行业整体息差大幅收窄的背景下,绝对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同时,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未经审计)为1.43%,较年初的1.44%,同比下降了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相对也保持着稳中向好的态势。
所以,如果是跟过去的自己相比,今年上半年的浙商银行大概率会像往常一样,表现更好了,走出低谷期的脚步也更快了。
但是要跟同行竞对相比的话,此前浙商银行留下的“坑”还是太多了,哪怕现在有所回暖,可想要真正实现逆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就比如不良贷款率,整体相比于招商银行、杭州银行等头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们,常年低于1%的不良贷款率水平,还是显得有些高了。
另外就是拨备覆盖率方面,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为178.12%,相比于上年末的182.6%,下滑了4.48个百分点。
并且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17年以来就不断下滑,一路从296.94%减少至了2021年的174.61%。虽然2022年有所反弹至182.19%,但2023年却几乎没能再继续补充了,为182.6%。
要知道,拨备覆盖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所以这个指标自然是越高越好,代表坏账损失计提越充分。
就比如招商银行,去年就达到了437.7%。杭州银行更是达到了561.42%。相比之下,浙商银行确实就有点“发育不良”了。
不过就算如此,过去浙商银行的业绩压力确实是大,但好在管理层稳定、经营向好趋势明显,因此投资者们也能苦中作乐,坚定等待估值回归的那一天。
可现在张荣森突然的离职,无疑是打乱了这一切状态。
且不说离职背后,会不会藏有更多隐雷?单说把经营管理重担全压在董事长兼行长的陆建强身上,这本来就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和管理的不稳定,浙商银行又如何能安稳恢复呢?
所以不管怎样,浙商银行的当务之急都是尽快稳住军心,用实际行动来安抚好无数的大中小股东们……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