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解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丨“海陆空”广覆盖 科研水平高精尖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6-28 10:58: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解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丨“海陆空”广覆盖 科研水平高精尖)

本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大国重器和新能源产业成为了“获奖密集区”。

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之上,“复兴号”高速列车如钢铁巨龙般跨越山河;离岸约150公里的茫茫海上,40层楼高的庞大海上油气田“深海一号”傲然矗立;深邃无垠的太空中,一颗颗北斗卫星环游于璀璨星河之下……这些闪耀于“海陆空”的大国重器,展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北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获奖项目,其中既有“复兴号”高速列车这样的大国重器,也涵盖电动汽车、海上风电等行业的前沿科技,一大批上市公司的身影浮现其间。 

据记者观察,本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大国重器和新能源产业成为了“获奖密集区”。在这些行业里,分别有哪些上市公司获奖,带来了怎样的技术突破?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国重器立于“舞台中央”,实现“海陆空”全覆盖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由“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斩获,主要完成单位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以及上市公司中国中车和它旗下的多家公司,还有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 

据了解,“复兴号”高速列车具有完全自主产权,商业运营速度最快达时速350公里,它的出现让中国高铁在全球范围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国铁集团表示,“复兴号”高速列车突破了运行阻力、能耗、噪声、平稳性等方面的一系列世界难题,攻克了牵引、制动、网络、减振降噪、集群运维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行,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持续的科技攻坚和强大的人才团队。以中国中车为例,目前其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卓越工程师以及超过2500名技术专家。2023年,中国中车研发总投入达148.13亿元,同比增长11.44%,在重大产品研制上持续发力。

截至2023年年底,复兴号高速列车累计投用1194标准组,运送旅客22亿人次,累计安全运行23.4亿公里。

除了穿梭于平原山川之上的高铁,在浩瀚大海之上亦有大国重器崭露锋芒。由上市公司中国海油主导的“‘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和“渤海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部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据中国海油介绍,“‘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历经了10余年攻关与实践,创新了“内胆式”立柱储油等四项核心技术,研发出世界上首座十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建成了1500米水深“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示范工程,引领了我国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发展。该项目的成功,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超深水油气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 

距离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投产,时间已经过去三年整,但中国海油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2023年,中国海油研发投入合计54.75亿元,同比增长4%。中国海油方面表示,10年来公司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发布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160余项,授权专利1万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40余项,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重大突破。 

如果说“深海一号”像孤悬海上的明珠,那么港珠澳大桥则是串联起珠海、香港、澳门三个城市的海上巨龙。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项目获得一等奖,背后涉及上市公司中国交建以及中国中铁和中国重工旗下公司。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集群工程,曾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这一项目中,中国交建及所属单位负责港珠澳大桥超过70%的建设工作,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联合体牵头方。 

据中国交建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历时7年,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公司研发了外海快速筑岛成套技术、外海软土沉管地基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控制等首创技术,取得了发明专利188项,推动我国沉管技术从相对落后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高质量建成。 

不仅是海洋和陆地,在遥远的太空之上,也有大国重器如星闪耀。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星载铷原子钟技术实现与应用”和“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均获得了二等奖。其中,后者的主要完成单位包括上市公司华测导航和中国中铁的旗下公司。

据华测导航介绍,基于“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项目的技术成果,公司针对地质灾害及大坝、桥梁等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应用领域,自主研发了H系列、P系列北斗专用监测终端装备,支撑了南水北调中线等重大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项目成果在安全监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以“高精尖”的技术形成“巨无霸”的大国重器,一家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了我国陆地、海洋、太空的重大工程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

锂电池产业链“全面开花”,成为科技发展“新势力” 

在本次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里,电动车、锂电池相关项目占据了重要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新势力”。

从获奖目录来看,比亚迪牵头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比亚迪方面表示,该项目在刀片电池、自主SiC、新一代电动汽车整车平台等领域,开创了电动汽车整车平台化设计国际新路线。 

据比亚迪介绍,上述项目的创新技术现已应用于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仰望等品牌共计27个系列车型,这些车型近三年累计销量超500万辆,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比亚迪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而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占据重要地位。“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由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宇通客车等上市公司和长安汽车旗下的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锂电池有四大关键原材料,分别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锂电前驱体反应结晶新装备开发及高端正极材料智能制造”和“基于聚烯烃凝聚态结构调控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两大项目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涉及上市公司涵盖华友钴业、兴发集团、星源材质等。

对锂电池的制造环节来说,技术和装备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包括赢合科技、信宇人、亿纬锂能三家上市公司以及比亚迪、科恒股份旗下公司。

除了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动力电池之外,储能也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同样斩获二等奖,上市公司阳光电源、特变电工、新三板挂牌公司德普电气以及比亚迪旗下的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均为该项目作出重大贡献。

而锂电池有寿命极限,超过使用寿命的锂电池需要回收利用。“全过程优化的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与应用”项目也在二等奖的获奖名单中,华友钴业和宁德时代及其旗下公司均为本项目主要完成单位。

从每个获奖项目都涉及多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锂电池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单独一家企业的强大,而在于整个产业链形成的合力,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制造商,到星源材质、华友钴业等电池材料企业,再到下游比亚迪等车企,从上到下的产业集群建设和技术迭代共同形成了中国锂电池产业的“护城河”。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锂电池领域具备强大的成本和规模优势。” 

在产业链公司的持续发力之下,目前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已经领跑全球。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而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锂离子电池行业白皮书》,2023年全球锂电池产量达到1210GWh,同比增长14.2%。也就是说,2023年中国锂电池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77.7%左右。 

新能源各行业“登台唱戏”,塑造全球竞争力 

除了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之外,海上风电产业相关项目也成为了“获奖密集区”:由明阳智能、中天科技、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公司完成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由时代新材、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公司完成的“超大容量风电能量转换系统的高性能服役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两大项目均获得二等奖。

据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18GW,同比增长36%,其中海上风电装机11GW,同比上升25%。全球风电装机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吊装容量77.1GW,同比增长58%,创下历史新高,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6GW,同比增长48%,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69%。 

同时,光伏产业也有项目获奖。由隆基绿能、美畅股份、有研硅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45.5GW,其中中国占比高达62.77%。 

从陆地到海洋,从锂电池和光伏再到海上风电,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引擎”。张新原认为:“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新能源项目占据重要位置,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新能源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背后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随着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全球竞争力。” 

天使投资人郭涛向记者表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对企业来说,获得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其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权威认可,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还能推动背后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这些获奖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将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责编:朱雨蒙

校对:唐浩铖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