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e公司观察】再难“一退了之” 违法违规 “退市挡箭牌”消融)
违法违规行为“退市”挡箭牌正在加速消融,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负面缠身后想 “一退了之”这条路径已难通行。
6月13日,已经锁定“面值退市”的ST爱康公告,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邹承慧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是否存在“公司不在,股票却仍在交易”等情况、宣称公司没有ST风险是否存在故意误导等市场关切,有望随着这次调查而水落石出。
这并非孤例。数日前,ST亿利也曾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业绩变脸、关联方巨额存款等真相也有望大白于天下。
监管对锁定退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在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祭出立案调查利器,这说明,即便退市之后,相关主体仍应依法依规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这体现监管对准退市公司违规行为的追责力度,切实防范公司 “一退了之”。
相当一段时间内,个别公司认为,退市就是终点站,是违法违规行为的挡箭牌。个别主体希望借助退市“金蝉脱壳”,逃离监管法眼和市场舆情。
这大体可以为两种情况。其一,在离开资本市场之前,运作反而频繁,忽悠式增持、忽悠式回购等成为典型的运作手段。其二,在整个上市期间,合规、运营、业绩等方面持续存在瑕疵,往往是实控人套现为先,减持、质押、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多路并进,并形成巨额融资-大股东套现-散户接盘-公司退市走人的“闭环”。
在今年这轮退市潮中,包括ST爱康、ST亿利在内的个股,面值退市往往成为最先触碰的红线。这本质上是市场化退市力量的彰显。
新“国九条”及其配套制度相继发布后,促进市场有效识别和出清绩差风险公司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加速出清绩差风险公司。相关公司基本面可能面临着长期业绩不佳、持续经营能力薄弱、公司治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值退市能有效减少“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资现象的发生,引导投资者认识投资风险,理性投资。
资金进出之间,估值泡沫的潮水退去,裸泳者陆续现身。而强监管的介入,既可以视为对资金市场化力量的再度确认,也足以彰显执法决心,形成强大震慑。
上市公司即便锁定退市也被立案,这可以视为一种监管链条的延长。
以ST爱康为例,早在公司没有风险警示处理时,交易所就多次对公司收入情况、产品毛利率、偿债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问询。关于公司违规资金占用、违规财务资助、回购事项违规等罚单,也陆续出现。而在公司锁定退市之后,仍然没有成为监管盲区,立案调查利剑悬顶。
监管链条的延长,与退市红线的多元化变化相适配。
退市新规全面完善了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和规范类强制退市标准,通过科学设置强制退市标准,推动实现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这与前些年过度看重财务指标的情况出现很大差别。尤其是重大违法退市和规范类退市标准出炉后,一定比例的公司踩踏了这些红线,相关问责也同步跟进。
投资者权益保护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指向,这体现出监管温度。
此前监管方面曾明确,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监管方面坚持对上述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对退市过程中的市场操纵、财务造假等行为依法严惩,并多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伴随着对锁定退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得高频化,市场关注度后续将转向调查结果,处罚的落地执行将成为关键。比如,倘若相关上市公司已经被掏空、相关受罚人已经将资产转移到海外,或者套现资金留在境外,会否冲击立案调查后续执行力等问题,值得统筹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