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致同审计合伙人王涛:借道并购重组上市或成文化资产新选择)
“继2014年、2015年前后文化产业证券化高峰之后,中国文化类资产正在经历一轮大变化。”致同审计合伙人王涛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方面,以地方国资入局为代表的并购方式成为市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未来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实现文化资产的上市,或也成为一种新选择。
2014年左右文化产业的并购高峰,距今正好已十年时间。
回溯当时,湘鄂情收购中视精彩和笛女影视、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皇氏乳业收购了御嘉影视等案例,都验证着A股影视公司疯狂并购。根据中银国际研报,2015年影视行业并购达到507.78亿元。
王涛回忆说,(当时)可能是一个团队,也可能是某一个IP,并购是非常火的。但是后来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的投融资逐步趋于下滑,并购的次数和金额上都呈现下滑趋势。
从产业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相关投融资在2023年有所回升,不过文化类企业上市难或者融资难依然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于其中原因,王涛解释说,“以往的文化产业并购有一些弊病,首先,业绩波动性较大,火起来很快,跌下去也很快。其次,政策导向性显著,政策对文化行业的引领作用或者推动作用非常的明显。第三,法律合规性要求高,尤其是版权保护的法律风险非常高。第四,文化类企业通常存在高溢价、高商誉,暴雷情况时有出现。因为这些特性,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投融资就会萎缩。”
在这种背景下,并购重组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资本运作的一大亮点。“现在的并购通常会发生在强强联合或者是横向联合,追求的是上市公司业绩稳定,置入资产的业绩稳定,通过把线下稳定的收益和保障的资源,与上市公司的融合实现优质资产证券化,达到既稳定上市公司业绩又能够盘活国有文化资产的目的。”王涛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国资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买方角色。包括马蜂窝获得贵州国资的投资,海南旅投收购康泰旅游,青岛国资收购凯撒旅业,溧阳国资收购天目湖,百纳千城收购永兴坊等,都成为国资控股、参股文旅资产的典型案例。
“国资跟上市公司融合可以借助资产证券化平台,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提升市值管理水平,国资入主对于中小股东来讲也可以起到稳定上市公司经营、稳定军心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管理比较规范,可以改变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规范,包括行业上不规范的行为。”王涛认为,现在这种并购的方式与方向是市场必然的一个选择;将来也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实现文化资产的上市。
从已经上市的20余家文化类的公司来看,在营业收入方面,2021、2022、2023年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在归母净利方面波动性较大,拆解背后分化原因,院线类的公司都迎来业绩回升,但是制作类的公司业绩可能受到特定影片的业绩影响较大,而短视频类企业的业绩近些年表现整体平稳。
王涛表示,企业发力的点不同,业绩表现也有所不同。虽然整个影视行业企稳回升,但是实际上影院的盈利能力没有特别大的提升。“单影院的票房和单银幕的票房,扩大院线投资并没有获得更大体量的边际效应,单影院、单银幕的票房收益情况其实是下降的。”
来自国资或政府的作用,并非仅仅体现在资本运作层面。
对于日前淄博烧烤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出圈,王涛就认为,背后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有政府的推动,比如说山东省政府就举全省之力来打造“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招牌,哈尔滨马迭尔文旅集团的着力点也是打造冰雪大世界等等。
“淄博和哈尔滨,为什么喜欢去?因为消费者体验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王涛对e公司记者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包括AIGC、8K、高格式LED室外放映等高科技与内容的结合,将成为提升体验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