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海力风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海力风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海力风电(301155)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隶属于“C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根据公司主营业务可细分为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行业,公司所处行业的经营情况与风电行业,尤其是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较高的同向关联性。

  202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宣布成为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不再是远期威胁,而是全世界面临的新现实。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上,COP28全球盘点再次强调《巴黎协定》的气温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120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使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至现在的3倍,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更成为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催化剂,加速新能源开发建设成为全球共识。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现代社会的基石,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在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承诺减排目标,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已经占到全球的90%以上。在全球能源清洁化、各国碳中和行动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海上风电作为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的可再生能源,因其具有的资源丰富、海上风机寿命更长、发电效率高、距用电负荷中心近、土地资源占用小等优势,正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二十年中,海上风电行业快速成长,风机大型化、风电场规模化发展,大幅提升了发电效率。通过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向深远海拓展,积极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海风制氢等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商业化应用,对于充分提升海上风能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海上风电将向大型化、深远海、漂浮式和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持续快速发展。

  在中国,依托“双碳”目标的总体框架,依靠各级政府与业界的通力合作,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风电发展趋势良好,前景广阔。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 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同时,根据中电联的数据,2023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4,4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683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729万千瓦。

  2023年度,海上风电行业受非经济因素影响进度放缓。但基于国内沿海省市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计划,各省海上风电规划并网总容量近60GW,截至目前,仍有超30GW并网装机需求未得到释放,有望在2024-2025年迎来大规模建设,需求确定性较高。据风电招标数据,2023年内国内海风对应招标量含框架集采已超20GW,同时广东、浙江等地竞配和规划已然放量。从项目建设节奏看,目前已经开工或已经招标的项目约有11-12GW预计并网时间在2024年,有望奠定2024年海风装机景气基础。同时,随着各省市延期的项目陆续取得了积极进展,广东、福建等地海风竞配相继启动,浙江、上海等地项目核准及招标开启,大批装机需求的不断释放,海风投建有望加速。

  (二)公司行业地位

  目前,能完全配套海上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升压站等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不多,竞争格局良好。行业竞争体现在技术工艺、客户品牌、自有码头、产能布局等方面。公司自成立以来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品,凭借持续的技术开发、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经营管理,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先后与中国交建(601800)、龙源振华、天津港(600717)航、华电重工(601226)、中天科技(600522)、海洋水建、烟台打捞局、中铁大桥局、中国铁建(601186)等风电场施工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华润电力、中广核、中国三峡、上海申能、中国绿发、江苏国信(002608)、江苏交控、山东能源、浙能集团等风电场运营商,以及中国海装、上海电气(601727)、金风科技(002202)、远景能源、明阳智能(601615)、运达风电等风电整机厂商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寻求技术合作,完善产能结构,优化业务组合,在巩固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地位的同时,计划通过设备制造、新能源开发以及施工及运维三大板块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公司也将依据海风市场动态,持续优化战略方向,凭借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产能提升、产业链拓展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三)行业政策情况

  (四)行业前景趋势

  受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的强烈需求影响,海上风电已经在多国的零碳路径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海上风电LCOE的急剧下降、欧美和亚洲主要市场海上风电发展目标的增加、深远海开发布局的加速、漂浮式海上风电可预期的商业化进程,以及海上风电在促进跨行业合作、加速全球能源由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海风产业的发展,全球海上风电行业规模将会迎来更大的成长空间。《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之到2028年的分析和预测》中,国际能源署预测,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在 2023年至 2028年间将达到 7300GW,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其中,未来 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 95%。根据 GWEC在 2023年 9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2023―2032年,全球海上风电预计将新增装机3.8亿千瓦,到2032年底,海上风电总装机或将达到4.47亿千瓦。同时GWEC基于欧洲和其他地区针对俄乌冲突的能源系统改革方案仍在进行中,及对气候变化采取激进行动的呼吁,可能会进一步上调该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十四五”后期,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节点,从中央到各部门、从全国到各省市对“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和能源体系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精准布局,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同时,我国海风资源储量丰富,国管海域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近海+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约27.8亿千瓦,目前已开发项目的利用率还不足1.1%,且基本集中在近海,深远海市场潜力巨大。“十四五”期间作为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的关键培育期,顶层设计逐步明朗,行业成长性显著,中国海上风电将积极发展规模化连片集群开发模式,推进海上风电千万千瓦级基地建设,通过不断开发漂浮式、海风制氢等新技术,开拓海洋牧场、海风配储等新融合发展模式,逐步向深远海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业务及产品

  (1)主要业务

  公司包含三大业务板块:设备制造板块、新能源开发板块、施工及运维板块,共同推动公司优质发展。其中,公司主营业务为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及升压站等,尤以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为主,目前产品涵盖8MW及以下普通规格产品和10MW以上大功率等级产品。同时,公司也将持续开拓在新能源开发和风电场施工、运维领域的布局发展。

  (2)主要产品及用途

  (二)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一定期间内亦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三)公司竞争优势与劣势

  1、竞争优势

  2、竞争劣势

  (1)国外市场尚需拓展

  目前,公司主要客户仍以国内市场为主,缺乏对外出口的经验,但公司重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坚定实施“两海”发展战略。以此为导向,公司计划在启东吕四港、海南儋州和广东湛江投建的基地项目,均有布局面向出口的重装码头,旨在拓展海外市场,这些基地的投产将为公司的出口业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公司也将加大必要投资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产品需求,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加强与全球知名风电企业的合作,逐步开拓海外市场,以期实现公司海洋装备国际化集团的目标。

  (2)总体规模有待提升

  尽管在国内风电设备零部件供应商中,公司已通过规划布局使得规模提升,具备一定实力,海上风电设备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随着中国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规模的快速增长,公司现有产能仍无法满足海风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速度,且新投建产能投产尚需时间。如果新基地产能得以顺利释放,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将显著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3)销售区域仍待开发

  公司凭借从业多年的先发优势,深耕华东区域。报告期内,尽管公司对部分沿海省份进行合理布局,销售区域辐射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省市,已取得良好成绩,但仍不满足公司覆盖全国的战略目标。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和市场占有率,公司需要持续提升现有区域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同时加快其他区域市场开拓速度,公司多区域市场覆盖能力、开拓能力和稳定性尚需提高。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政策的积极指引和规划目标的确立

  风电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经济竞争力较强、环境影响微小等优势,是最有可能在未来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之一。

  鉴于海上风电发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要性,海上风电成为各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点战略方向,近年来各主要国家都制定了积极的长期目标:英国计划在2030年达到50GW海上风电装机;法国承诺在2050年之前部署4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德国计划在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30GW,到2045年至少达到70GW;荷兰政府规划到2040年安装50GW海风,2050年海风装机达到70GW;美国计划到2030、2050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30GW、110GW;日本规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实现累计装机量10GW、到2040年实现累计装机量30-45GW;印度宣布该国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450GW,其中海上风电装机为30GW;韩国到2030年规划18GW海上风电规模;越南计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可达到6GW,到2050年至少达到70GW。

  而在国内,风电行业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18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风电发展;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 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亿千瓦以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更加奠定风电快速发展的基调。202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份重要文件,明确对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目前主要海上风电开发省份均已发布正式版本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整体规划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超过60GW,同时,深远海开发规划和漂浮式示范项目也已提上日程,行业前景巨大。双碳战略与能耗双控背景下,沿海省份加速发展海上风电诉求强烈。目前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先后明确出台了海上风电省补政策,为“平价上网”提供窗口期,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由补贴向平价平稳过渡。

  随着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对风电行业的持续投入,未来风电设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巨大。

  2、风电产业链下游市场需求加强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保障了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而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长期来看,减排目标和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速度,海上风电因其资源和项目量充足的优势,已具备较好的经济性,未来市场将不断扩大。

  为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清洁能源需求,全球风电建设将会加快,风电设备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计,2023-2027年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680GW,即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136GW,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 15%;其中,海上风电增速较快,预计新增装机容量将接近130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5%。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的成长性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其风电需求将持续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22-2027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占全球新增风电装机量的比重将保持在40%以上,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中国将占比超60%,始终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市场。伴随技术不断开发成熟,海风成本逐渐下降,同时深远海漂浮式试验不断推进,商业性有望逐步开辟,风电产业链发展提速,有望迎来新的成长周期。

  3、终端消纳情况不断改善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因当地用电需求量小、配套电力输送基建落后,风电产地与消纳地出现一定空间错配,制约了风电行业健康发展。但随着政府一系列促进消纳政策的实施,以及风电远距离传输、配套储能系统、区域开发中心转移,风电产业链逐渐完善,消纳问题持续好转。一方面,国家加大电网基建投入,并将特高压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建设的七大领域之一开展建设,将为风电的跨区域传输提供硬件支持,实现全面消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将风电开发中心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开发中心向用电中心靠拢,进一步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工艺优势

  公司及子公司海力海上均系经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较早进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行业的生产商之一,公司曾荣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并被评为全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2023中国风电产业50强及十佳优秀风电零部件企业。经过长期的技术创新积淀,公司在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授权14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项。

  公司系经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的江苏省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示范试点企业,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公司技术中心核心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具体负责工艺技术研发、产品图纸转化、外联技术协同、过程质量检验等,在公司核心技术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主导研发项目的开展。公司主要技术人员从事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十余年,并拥有多位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且从业超过20年的技术人员,以及多名高水平技师和持证技术工人。在多年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过程中,公司与中国电建(601669)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中天科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公司技术中心还配备了数控切割机、数控卷板机、逆变数字焊机、探伤检测设备等大型研发和测试装备,用于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产品的研发、工艺改造和产品试制检测。

  公司技术中心基于下游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制造工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开发经验,形成了技术工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由于公司主要产品均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日常运行外部条件恶劣,该等产品在法兰平面度、内外倾变形量控制、筒体圆度精度控制、焊接变形及焊缝成型控制、厚板焊接及后处理、表面防腐等方面要求较高,公司在多年技术研发、工艺创新过程中,掌握了平台连接法兰焊接的高精度控制技术、大锥体厚板卷制技术、主筒体的圆度精度控制技术、厚板埋弧自动焊接及后处理工艺、高质高效低成本焊接坡口工艺、海上风电塔筒表面防腐处理工艺等多项核心技术,并通过自主研制生产设备、工艺装备,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凭借多年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工艺成果,公司所制造产品能够基本覆盖市场上各类客户的技术要求及产品特殊要求,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工艺优势。

  (二)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即专注于风电设备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凭借持续的技术开发、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经营管理,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先后与中国交建、龙源振华、天津港航、华电重工、中天科技、海洋水建、烟台打捞局、中铁大桥局、中国铁建等风电场施工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华润电力、中广核、中国三峡、上海申能、中国绿发、江苏国信、江苏交控、山东能源、浙能集团等风电场运营商,以及中国海装、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运达风电等风电整机厂商建立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

  公司与该等客户构筑了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对相关技术图纸进行分解、细化;同时,公司凭借过往技术工艺经验、生产加工经验,结合对于行业技术前沿、产品类型变动趋势的理解,与客户沟通优化产品技术设计,进而提升履约供货效率,为客户创造更大的附加值,提高公司在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对国内风电市场领先的大中型风电企业覆盖程度较高,公司客户品牌优势较为突出。

  (三)产能布局优势

  近年来,公司根据国家风电政策导向及各地风电场核准、开发情况,积极提前布局生产基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等多个生产基地;海力风能基地、山东东营基地、威海乳山基地在2023年底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2024年将投入生产;同时,江苏启东基地一期也有望在2024年度投产;此外,江苏滨海基地、浙江温州基地、广东湛江基地亦在规划建设当中。

  由于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呈现体积大、重量大等特点,一般情况下行业内企业综合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近年来随着风电行业主流机型大型化进程加快,产品已较难进行陆上运输,且基地之间转运费用也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同时,海风设备均需海运,如果是租用码头,还需承担相应的吊装出运费用。公司在沿海地区生产基地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运输成本,且部分基地拥有自建码头,既保障交货及时性,也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加强公司与客户间业务黏性,有利于提升公司现场技术服务能力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

  综上,公司生产基地规划合理,既满足了国内海风市场的基本辐射又实现了出口基地的提前布局,可以灵活安排生产并及时交货,有效保证了合同履约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经营规模优势

  由于风电场建设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安装施工成本较高、运行维护周期较长,下游客户在供应商评价及选择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定的企业进行合作。因此,规模优势在风电设备零部件的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公司生产基地陆续布局、生产能力逐步提升、市场开拓稳步推进,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企业形象,企业产销规模及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支撑结构,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其日常运行环境较为恶劣,行业内一般要求该等产品可靠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同时,该等产品关系风电场建成后运营维护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引致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十分谨慎。作为对供应商的考评,经营规模是对工艺创新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交货履约能力、售后服务能力最好的保障。在多年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公司与行业内主要风电场运营商、风电场施工商、风电整机厂商建立并维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设备投入及工艺创新、稳定的历史业绩表现、及时的交货履约、优质的市场服务,取得下游客户信任,增强了市场订单获取能力。

  (五)产品质量优势

  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支撑结构,其产品质量关系风电场建成后运营维护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与下游客户运营效率密切相关。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需重点考核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大经营规模且历史业绩稳定的企业进行合作。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公司秉承“质量为本、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积极贯彻全面质量管控,现已建立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检测入库、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根据质量控制方针、目标,将各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体系的措施逐级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主要负责人员,加强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和指导,并建立了质量管理评审和问责制度,落实责任,从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

  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海恒设备均已通过EN1090欧盟焊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3834国际焊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已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及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等资质证书;子公司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均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国家相关质量规范和技术标准基础上,公司还借鉴国际质量体系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检验,在生产过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通过《质量监督检查管理规定》、《质量红线管理制度》、《产品检验质量考核规定》等内部制度将相关经验固化为标准操作规程,为公司持续稳定的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保证。

  公司作为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风电塔筒零部件行业主要生产企业之一,拥有良好的产品质量口碑与质量运行业绩,受到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进而为公司业务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动能减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经历波浪式复苏,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年度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积极应对各项困难与挑战,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531.14万元,同比提升3.22%;报告期公司业绩出现亏损,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805.12万元。亏损的主要原因系:海风平价带来的产品价格下降和“抢装潮”后市场需求阶段性不足,加之公司参投的风电场上网发电量较小,以及新建基地建成转固后折旧摊销的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公司利润规模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受到“抢装潮”期间已完工项目结算进度的影响,导致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账龄变长,公司根据相应会计政策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存在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损失迹象的相关资产相应计提了减值准备,全年累计计提减值18,357.20万元。尽管近两年海上风电行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发展节奏变缓,但基于国内沿海省市“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并网总容量目标尚有超 30GW并网装机需求未得到释放,海上风电项目储备丰富,2024年至2025年作为“十四五”后期的关键时点,行业有望迎来大规模开发建设。

  报告期,公司分别在广东湛江、浙江温州进行基地项目布局。截至报告期末,相关项目实施子公司均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取得了《营业执照》。上述投建项目皆属于公司中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温州和湛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风资源优势,有望为公司将来业务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湛江基地更是公司未来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撑。

  报告期,鉴于可转债事项的前次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及对相关授权期限即将届满,公司审议通过了延长可转债发行决议有效期及相关授权的有效期。该事项有利于保障可转债发行工作的顺利开展,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报告期,公司大股东及部分董监高公告了减持计划。截至报告期末,相应减持计划减持期限均已届满。

  报告期,公司对募集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情形,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报告期,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等相关规定,通过专线电话、专用电子信箱、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投资者调研会、业绩说明会等多渠道,加强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底蕴和稳步开拓的市场范围,目前在海上风电行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今年以来,通过具化海力风电“十四五”发展规划,完成了对公司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相关战略布局,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一个总部:公司计划打造一个集产品研发、技术孵化、出口对接、智慧办公、零碳系统、数据赋能于一体的总部“大脑”。

  “两海”战略:始终坚定“海上+海外”战略,扩展国内市场覆盖,加速海外市场开拓,聚焦主营海风业务,将公司打造为海洋装备国际化集团。

  三大业务板块:坚持以风电设备制造板块为主航道,以财务投资新能源开发、风电施工及运维两大板块为两翼动力,协同推动公司优质发展。

  “10+”基地:公司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和走访探查,确定了山东东营、山东威海乳山、海南儋州洋浦、浙江温州、广东湛江等多个省外基地以及江苏省如东县小洋口、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三个省内基地,叠加目前已投产的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已基本完成基地布局。

  各基地互补优势明显、职责分明,将有力的完善公司产品产能结构,为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智改数转”:公司的新基地均以“智改数转”为目标打造,力求实现高端制造和生产智能的结合,建设智能化焊接车间、信息化仓储、智慧化管理模式,贯彻“智造”赋能“制造”,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将继续怀揣为“低碳发展、绿色能源”绵尽薄力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生产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技术工艺、客户品牌、产能布局、经营规模、产品质量等优势,构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降本增效工作的持续开展,确保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2024年经营计划

  1、产品产能调整计划

  海上风电的平价进程以及深远海化发展,推动产业迎来大兆瓦时代,目前海风主机的兆瓦数逐年增大,海风机组大型化迭代提速明显,对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且随着海风建设的深远海化,对产品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未来配套大兆瓦机型的产品因自身重量、直径等因素,难以进行陆运,故公司目前新设基地均位于码头附近,确保各基地的按时投产是公司产能的保障;同时,公司产品也从“塔筒+桩基”的“2.0时代”步入了“塔筒+桩基+导管架”的“3.0时代”,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

  公司作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并逐渐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研发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合作机制、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等,充分发挥公司多年的技术储备、开发经验及技术人员的创造热情,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参与深水导管架、漂浮式风电等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自主研发优势。

  3、市场开发计划

  开拓市场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秉诚着“两海”战略方针,公司一方面将继续扩展国内市场范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超越客户要求的产品性能为目标,通过跨部门项目管理的方式,提升市场的开拓能力;另一方面,把握全球风电领域蓬勃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海外出口业务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出口码头及相关基地的投建,力求为今后海外市场的拓展构筑坚实的基石。

  4、深化改革和组织结构调整计划

  (1)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章程约定,不断健全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在董事会内部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业委员会,切实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公司的重大经营行为进行科学决策和执行监督,以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

  (2)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和统一工作流程和员工的行为;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

  (3)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精简管理层次,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指令的有效执行。公司将根据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和整合业务部门与控股子公司的股权架构,建立适合于公司发展的管理架构,使管理有序、高效、精干。

  5、人力资源发展计划

  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

  (1)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创造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平台,使员工工作和生活在和谐人文环境中,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又有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氛围。公司将继续完善员工招聘、考核、录用、选拔、培训、竞争上岗的制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打造出团结、高效、敬业、忠诚、开拓、进取的员工队伍,有效提高团队战斗力和企业凝聚力。

  (2)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是引进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技人才,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国际化素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全局观念、综合素质强的管理人才。

  (3)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不同部门、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及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6、再融资计划

  公司计划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目前该事项尚属于前期阶段。本次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按计划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司不排除今后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发行新股、债券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对再融资将采取谨慎的态度,对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公司将根据实际财务状况予以决策,同时,通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保障股东的权益。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盈利能力风险

  于2022年起,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全面开启,伴随着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这对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参与者均施加了显著的价格下行压力与盈利风险。假如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面临的成本压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且无法通过科学合理的内部定额管理和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强化其运行效率,将会对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及整体经营绩效构成实质性冲击,继而影响到公司的盈利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

  公司将深化成本精细化管理,实施更为精准和严格的内部成本定额优化措施,强化流程控制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在价格压力下保持盈利空间;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市场,优化业务组合,发挥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2、拓展产业链风险

  公司通过收购和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开拓了新能源开发市场和风电施工及运维市场,相关业务的拓展将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该业务领域与公司原有主营业务有较大差异,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经营、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和相应的风险。

  公司将通过外部吸纳人才与内部深化培养的方式,着力提升公司在新业务领域的专业化能力与运营水准,并确保新业务拓展的可行性得到充分的论证分析,推动公司沿着既定战略目标稳健前行。

  3、产能不足风险

  目前,仍有大量十四五海上风电项目尚未开工,未来存在施工项目数量增多的可能,且主机兆瓦数的增加和新产品的需求对公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司部分新建的生产基地还在施工期未能生产,如公司不能妥善安排产能布局,尽快完成调结构扩产能任务,则存在面临产能不足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进行“扩产能、调结构”任务,保障公司港口周边产能的顺利释放,确保新生产基地的及时投建。

  4、政策导向波动风险

  随着深远海风电项目的持续推进,重载运输、复杂施工等多方面的挑战和成本提升,加之海上风电项目较长审批周期和较多审批环节也会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若缺乏明确而稳健的政策扶持预期,或相关优惠政策未及时落地、扶持效果不及预期等,将对风电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

  公司将加强政策研究与预判,紧密跟踪政府相关部门对海上风电的扶持政策走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依据;同时通过控制成本和风险,降低对外部补贴的依赖,确保即使在政策变动环境下,也能保持公司业务的稳步拓展和市场份额的稳固提升。

  5、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板、法兰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高。公司销售合同定价系参考原材料价格、产品规格型号、工艺难度、市场竞争状况等综合确定,但受资金安排、项目实施进度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项目钢材类原材料采购时点与销售合同报价时点存在差异,从而对公司部分项目毛利率和整体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未来上述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公司生产成本发生较大变动,进而影响公司利润水平。

  公司采取了以销定产的经营方针,产品的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模式;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和战略合作,发挥规模效应、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稳定原材料的采购。

  6、行业竞争风险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新能源设备及零部件的行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日益加剧,同时风电行业平价上网的压力导致下游客户对成本控制不断加强,价格竞争激烈;同时,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较多,其转向风电塔筒、桩基等零部件生产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公司面临部分行业内企业及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如果公司不能继续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实现产品技术升级与规模提升,持续提高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领域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公司将继续发挥在工艺技术、质量管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漂浮式基础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持续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新能源开发和风电施工及运维业务,增加与下游企业的粘性,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

  7、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生产的风电塔筒、桩基、导管架等产品体积和重量较大,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吊装、组对、焊接、表面处理等环节存在安全风险。如果公司在安全生产员工培训、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疏忽大意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对生产工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公司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风险。

  秉承“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安全意识,公司已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将持续细化和完善各工序的操作规程,加强对高危作业的标准化管理和现场监控,推进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保护员工人身安全,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8、技术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风电设备零部件具有产品差异大、质量要求高、供货周期紧等特征,制作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存在较高的技术工艺壁垒。除已申请专利的核心技术外,公司所掌握的部分核心技术以技术秘密等形式存在。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专利保护措施不力,将存在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亦将削弱公司的技术优势,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风电塔筒、桩基等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需要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随着国内外风电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海上风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系统掌握风电理论并具有风电工程开发、设计、建设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未来如果公司该等现有其他核心人员出现流失,将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公司将增强对公司重要技术的保护措施,对外引进人才,对内强化人才保留政策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内部培训、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9、创新风险

  鉴于我国未来风电装备大型化、远海海上漂浮式、海洋资源利用综合化发展的形势,为保持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仍需加大在产品创新研发方面的探索力度。同时,随着风电产业下游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若公司在产品技术发展过程中,无法在工艺设备研制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把握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向更大兆瓦、中远海发(601866)展的趋势,则存在丧失技术领先优势、核心工艺落后、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市场开拓、业务发展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深化客户需求洞察与对接,以便准确把握并快速响应技术演进趋势与市场动态;加大在核心工艺装备研发与更新换代上的投入,满足不断升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加强对新技术的关注和跟踪,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以持续巩固并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