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仕净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仕净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仕净科技(30103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所属分类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C3591)”。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制程污染防控设备和末端污染治理设备,主要应用于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和末端污染治理领域,并最终应用在泛半导体、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钢铁冶金和水泥建材等行业中,公司所处的行业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节能环保产业。

   (二)行业基本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下游的泛半导体行业中的光伏行业,光伏行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因此,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及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能够反映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需求与变化趋势。

  1、光伏行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碳的工作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领域,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其中各缔约方首次就“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达成一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球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将成为必然选择。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迎来能源转型的历史发展契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以风光发电为主的非化石能源,以非化石能源电力逐步替代传统燃煤电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16.30GW,同比增长 147.45%,累计装机已达 608.92GW,光伏已成为中国装机规模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装机新增 52.80GW,占光伏新增装机比重24.41%,为光伏装机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据国际能源署报告,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进一步大增65%,总量达到了385GW。随着光伏产业上游制造端产能持续、巨量的释放,阶段性产能过剩促使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降,再次激发光伏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高涨的需求之下,光伏产业链正在加速产能扩张,受光伏关键技术突破、系列政策支持、市场对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光伏组件价格下降等因素驱动,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持续上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在390-430GW,预计2024年全球GW级市场将达到39个,预计2025年GW级市场将达到53个。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190-220GW,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将继续维持高位平台。

  2、环保行业

  节能环保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

  2023年,正值“十四五”阶段的第三年,此前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环保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促进市场释放出更多新需求、新潜力。2021年 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意见》明确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11月 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对环保产业而言是长期利好政策。

  随着国家对于我国环保行业各类政策的出台,环保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得到明确,进而扩大了行业市场需求。下游行业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及排放标准的提高,推动下游行业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或者进行环保设备升级改造以提高处理效率,促进各行业规范发展。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本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带来行业利润空间。

   (三)行业发展阶段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实现我国“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投资需求约 6.8万至 8万亿元,年均投资需求约1.4万至1.6万亿元;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年资金投入需求约2.1万亿元。“十四五”期间降碳减污将是环保行业重点发展领域。随着“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我国环保产业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十四五”期间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降碳减污将是环保行业重点发展领域。随着各项政策自上而下逐一推进落地,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增量与存量市场空间逐渐明确,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无废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等新的市场需求对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实现污染物治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成为主基调,环境治理各细分领域市场空间不断深化扩大。

  近几年,环境产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系统化、多样化、价值化、双碳化的新特征。从未来趋势来看,“双碳”逐步形成行业共识,环境产业关注点由单一的治污向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多项关注转变,从而为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链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机遇。

  (四)产业应用及技术特点

  1、下游应用

  公司的市场应用及需求主要来自于泛半导体产业(光电、光伏等)、精细化工和汽车制造等需要对制造工艺流程进行污染控制的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对生产末端污染治理需求量大的传统制造业。

  2、技术特点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重视以及国内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以VOCs治理技术为例,我国VOCs治理技术已经开发和应用的种类较多,包括RTO沸石转轮处理技术、微波催化氧化技术、活性炭纤维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纳米材料净化技术、膜基吸收净化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克服传统VOCs治理技术的弊端。

  污染物综合治理能够有效降低环保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成为行业趋势。各行业排放的污染物中,往往多种污染物并存,比如存在多种复杂气体、粉尘以及废液废水,传统做法是针对各类污染物,分别使用不同的环保设备进行治理,但存在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副产品利用价值低、有二次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企业环保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多重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逐步出现。比如钢铁行业锅炉尾气治理,其污染物种类包括了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以及二噁英等,传统方法一般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进行分别处理,设备复杂、投资额大,处理效率不高;比如光电产业制程污染处理,其污染物包括各类酸碱废水、废气、VOCs等,分别处理难以控制杂质浓度对制程工艺的不良影响,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采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将各种处理技术糅合为一套工艺流程,产生协同效应,既简化了工艺和设备,也节省了成本,还具备较高的处理效率。因此,发展经济有效的污染协同治理技术,已成为环保产业技术升级趋势。

  此外,污染防控治理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研发投入和技术先进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和持续技术创新,并且需要对产品应用的各类型领域的生产工艺有足够深刻的理解,掌握先进的处理技术和工艺设计方案,并且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有效满足所属领域的污染治理需求。因此,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阻碍新竞争者进入行业,进而保障了行业利润水平。

  (五)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制程污染防控、末端污染治理、托管运维、远程在线监测及第三方检测服务于一体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已形成从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到增值服务的较为完整的业务链条,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环保服务。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以泛半导体产业为市场切入点,在该领域积累起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以此为基础,公司逐步拓展产品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高端精密制造业以及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重工业领域的应用,跨行业应用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多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前五大、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大均为公司合作客户。公司在光伏行业的制程污染防控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领先的市场地位,受益于光伏行业的技术变革与产能扩张,奠定公司在光伏配套环保设备领域龙头优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制程污染防控设备、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多行业领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环境污染协同处理技术应用为核心,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处理需求,针对各类复杂污染物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

  2.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如下:

  (1)制程污染防控设备

  (2)末端污染治理设备

  3.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取项目定制化采购模式,在具体项目确定后,根据设计管理部制定的采购请购单,结合项目工期、材料需求量、供货周期等因素安排和实施采购计划,并根据项目进度及时跟踪更新。公司建立了优选供应商名录,在进行采购时,通过目录内多家供应商质量、价格综合比较后确定最终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同,实施采购。公司质量部对采购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

  (2)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项目为核心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公司的主要生产过程包括技术方案设计、专用设备生产和系统安装调试等三个环节。

  在具体项目确定后,由设计管理部以项目为单位设计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方案,生产中心根据方案完成专用设备的生产,电气部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制作;项目管理部根据方案完成设备的系统安装、调试。设备整体完工后,由质量部按照设计要求对设备进行成品检验。

  (3)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和商务谈判方式实现销售。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接的项目,公司需要同时准备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就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选用和环保安全要求与客户沟通技术方案,在技术方案和商务条款均中标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

  通过商务谈判承接的项目,公司通过技术资料介绍、案例展示等方式向目标客户进行推介,并针对客户的工艺需求进行分析,设计整体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与客户就方案设计、材料选用、工期、价格等事项进行商务谈判,协商一致后签订合同并执行。

  公司采用经营模式是基于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产品结构等因素,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符合行业发展特点及公司业务现状。报告期内,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市场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和实施状况等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的经营模式在报告期内也未发生重大变化,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期。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4.1行业发展前景好

  在全球碳减排大背景下,环保政策的不断趋严都将行业带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快速增长带来的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都为公司未来发展打开了巨大空间。

  4.2突出的技术先进性

  LCR液态催化剂脱硝技术即(Liquid Catalyst)技术,是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脱硝技术,针对烟气排放所含氮氧化物,使用高效脱硝塔进行整体治理,在15-200℃的温度范围内,高效脱硝塔利用液态脱硝剂的催化反应来达到处理氮氧化物,LCR脱硝融合了吸收、催化反应等技术,将氮氧化物变成H2O和N2,无二次污染,该技术具有中低温高效特点,脱硝效率95%,氮氧化物排放最低可以降到10mg/Nm3以下,同时可以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达到尘、硫、硝、氨的超低排放。

  公司于2008年开始将LCR技术应用于光伏、光半导体行业,在光伏、光半导体有上千套的应用业绩,凭借LCR技术的独特优势,公司在光伏行业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广该技术在电力、玻璃、烧结、钢铁、化工等传统高污染行业的应用,2019年年底成功应用于水泥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该项技术在将在末端治理行业广泛应用。

  4.3公司产品服务链纵向延伸的影响

  依托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积累的优质客户和项目经验,公司不断提升环保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包括远程在线监测、托管运维以及第三方检测在内的环保增值产品及服务,实现了公司产品服务链的纵向延伸,丰富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品种,增加了盈利来源。未来随着环保监管方式的升级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公司的环保增值产品及服务将对公司的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产生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效全面的工业污染防控技术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工业污染防控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拥有并正常使用的专利有193项,包括47项发明专利和146项实用新型专利,具备丰富的技术储备,掌握了高效全面的工业污染防控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液态催化脱硝技术、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污染协同处理技术、特气危气处理技术、粉尘防爆系统技术、重金属粉尘治理技术、VOCs树脂吸附脱附加催化燃烧技术等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光伏、光电、半导体、精细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电力等多个行业,能够使得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工业污染治理集成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具备排放效果良好、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占用面积较小并可实现实时监测、与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有效衔接等众多优点。

  2.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经济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颇具市场影响力的工业污染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为客户的安全生产、达标排放提供一站式的环保解决方案。公司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形成的研发设计优势和生产制造能力,能够根据多行业客户的不同工艺要求,实现快速、精准的个性化方案设计,满足客户生产安全、排放达标的综合需求;同时,公司多年行业应用经验的积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贯穿全流程的项目质量管控,能够确保项目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报告期内,公司抓住国家政策导向及产业发展机遇,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工艺水平、丰富的环保项目经验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成功地为多行业客户提供了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环境污染防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3.丰富的多行业领域项目经验

  基于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公司的产品具备较强的多行业应用能力。目前,公司客户广泛分布于泛半导体产业、精细化工、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持续服务了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欧菲光(002456)、兆驰股份(002429)、长城汽车(601633)、长安汽车、巴德士、中建材、沙钢集团等多行业优质客户。公司具备丰富的多行业领域客户资源,避免了客户行业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周期,选择市场容量较大、竞争较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作为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公司技术和产品的跨行业适用性强,有利于公司开拓新行业,扩大业务范围。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下游行业需求不断上升,公司通过多行业的覆盖以减弱单个行业周期的影响,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确保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

  4.完善的管理及品牌优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产品方案。公司在经营管理及项目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拥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和制度,技术和管理人员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产品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现场预制、安装调试等项目管理的各阶段,实行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成本的精确管理,体现出较好的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在多年经营下,公司依靠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与下游客户形成稳定的合作,产品性价比高,市场口碑良好,体现出较好的品牌优势。

  5.公司在在泛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优势

  公司自成立之日即致力于服务泛半导体行业,积累了大批代表性客户,晶科、天合、阿特斯、隆基、晶澳、东方日升(300118)等全球知名光伏厂商以及三星电子、名硕电脑、欧菲光、兆驰股份等知名泛半导体企业均为公司客户,通过长期服务上述客户群体,公司累积了大量行业案例和实践经验,项目方案也更加成熟、更能契合客户需求,并逐步建立了高效、全面的技术体系以及泛半导体业内优良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6.自主碳捕集资源化技术有望快速实现商业化

  公司目前已拥有多项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相关专利,通过利用钢渣等非碳原料低成本原位捕集烟气CO2,捕碳后的钢渣与矿粉、粉煤灰等其他材料混合制备超细高活性优质复合矿粉,生产低碳胶凝材料(用于生产低碳水泥)、替代混凝土的混凝土掺合料及人工骨料等系列建材产品以实现商业化。该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1)产品替代水泥熟料&矿粉节约水泥企业成本。目前水泥公司通常采用的捕集CO2利用技术为采用化学试剂吸附再脱附,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提纯,高纯度CO2应用于干冰、食品等,或注入地下储存,或用于驱油等。该类技术由于捕集利用成本高,捕集、储存或利用运输距离远,产品应用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当前其整体应用规模较小。公司采取的碳捕集项目使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碳酸盐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碳化钢渣人工多孔骨料及其制备技术、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协同制备低碳水泥技术和工业烟气脱碳并协同制备钢渣砼技术,技术难点在于去除钢渣中的有害杂质并将水泥窑烟气CO2固化成稳定的碳酸盐固体,需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碳化催化材料,技术门槛较高。(2)实现钢渣资源化利用,与钢铁企业合作共赢。我国虽为钢渣排放大国,然而钢渣利用率却不足30%,其堆存填埋等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我国大量耕地,同时对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对于钢渣大规模以及稳定的高效利用需求非常迫切。目前钢渣资源化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受限于钢渣的安定性不足,钢渣中所含的游离CaO以及MgO易引起安定性不良从而引发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破坏;同时钢渣用作辅助性胶凝材料时水化胶凝性较差,活性不足;此外,钢渣所包含的Fe、RO相关组分易磨性较差,导致粉磨能耗高于石灰石、粉煤灰以及矿粉等,因此通过进一步磨细钢渣粉以增大比表面积对提升钢渣活性有益,然而提升空间有限并且能耗过高。基于上述钢渣利用率不足所存在问题,公司所开发的钢渣捕集水泥窑烟气CO2并协同制备固碳辅助性胶凝材料和低碳水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业固废钢渣利用率、为混凝土提供优质高活性掺和料以及减少水泥及混凝土生产碳排放,为固废钢渣以及水泥制造减碳的大规模安全利用创造了新的技术路径。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一)公司经营业绩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4,272.22万元,同比上升 140.19%;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64.7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23.30%。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776,474.83万元,同比上升102.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85,376.12万元,同比上升62.41%。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如下:

  1、在全球碳减排大背景下,环保政策的不断趋严都将行业带入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度我国光伏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益于光伏行业连续多年的高景气,光伏行业客户的污染防控需求不断增长;

  2、公司主要产品制程污染防控设备销量大幅上升, 2023年度该类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52.18%。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尤其是制程污染防控设备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上升的主要因素。2023年度,公司整体营业收入344,272.22万元,同比上升140.19%,制程污染防控设备类产品销售收入325,049.14万元,同比上升了152.18%。

  (二)费用情况

  2023年度,公司销售费用7,460.51万元,同比增加26.36%,系报告期销售订单增加,导致差旅费、工薪费用增加。

  2023年度,公司管理费用20,784.17万元,同比增加143.09%,系报告期管理人员增加导致工薪费用增加,以及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导致股权激励费用增加。

  2023年度,公司财务费用6,350.63万元,同比增加48.83%,系报告期贷款增加导致利息费用增加。

  (三)研发情况

  2023年度,公司研发投入15,425.56万元,同比增长194.5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48%。公司一如既往的重视研发,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引进高端人才,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40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9.34%。

  (四)现金流情况

  1、2023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005.17万元,净流出同比减少82.45%,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销售商品回款大幅度增长及收款方式优化所致。

  2、2023年度,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6301.46万元,净流出同比增加 462.70%,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所致,使得公司投资活动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

  3、2023年度,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864.01万元,净流入同比增长28.79%,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银行融资规模增加,定向增发使得公司筹资活动收到的现金大幅增加。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业务扩展及发展战略

  公司将坚持“光伏配套+光伏产品”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愿景。

  在光伏配套设备方面,公司深知配套服务对于光伏行业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投入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服务。从方案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公司都能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助力客户实现效益提升。

  同时,公司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和质量可靠,与下游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使公司在光伏配套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光伏产品方面,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推出高效、可靠、环保的光伏产品。通过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光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公司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光伏产品。

  总之,公司将坚持“光伏配套+光伏产品”的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致力于推动光伏行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拓展应用领域等方式,公司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为全球实现碳中和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下一年度经营计划

  1.传统业务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光伏配套设备的技术积累优势,推进发展半导体以及汽车、医药板块,构建持续的竞争力。同时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巩固和强化公司在环保行业的综合配套能力,有效优化产品结构及扩充产能,完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已经积累了多个大型项目经验,未来将持续致力于一体化的综合配套系统,从而实现销售规模的提升。

  2.光伏电池片方面:2023年12月28日,子公司安徽仕净光能科技有限公司TOPCon电池首片下线,公司现阶段选用当前全球最主流的TOPCon技术路线,采用210兼容182大尺寸TOPCon电池技术路线+激光烧结,光电转换效率可提升0.2%,可明显降低公司电池非硅制造成本。作为公司首个TOPCon电池项目,一期项目设备与工艺调试完成全线贯通后整线指标爬坡全部在控制范围内且效率、良品率、碎片率和成本均达到领先水平。公司资阳电池片项目已于2024年3月底奠基开工建设,后续公司将加强项目推进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落地投产,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公司将持续保持产能先进性、销售确定性,并提高一体化产能规模,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3.借助和建材行业龙头企业的既往合作,加速公司固碳业务在水泥、钢铁行业中复制落地。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拓展及行业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公司董事会将继续推进设计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三)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1、创新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研发技术成果已从单一污染物的处理,拓展到NOx、酸雾废气、特气危气、VOCs、粉尘、工业废水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处理和监测等,并成功实现了相关装备的开发和产品销售。未来如果公司不能根据行业内变化做出前瞻性判断、快速响应与精准把握市场,不能及时觉察到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使公司在新技术的研发方向、重要产品或服务的方案等方面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公司将存在技术创新失败、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新旧产业融合失败的风险。

  为避免创新风险,公司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加强技术创新战略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加强技术本身的经济论证。

  2、下游行业的投资规模波动及市场竞争风险

  在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的驱动下,光伏行业持续保持高额投入。全球光伏产业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下游终端应用需求以及自身产能库存等因素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于光伏工艺废气治理领域。如果未来光伏行业市场需求因宏观经济或行业环境等原因出现大幅下滑,导致光伏行业投资规模下降,同时公司未能有效拓展其他下游领域,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光伏产品方面,近年来,受下游市场需求推动,光伏行业吸引较多新进入者,整体呈现“充分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电池片行业参与厂商类别主要包括专业化电池片厂商、垂直一体化组件厂商、新进入厂商,导致市场新增产能大幅增加,竞争加剧。

  传统业务端公司未来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光伏、半导体及消费电子行业,同时在水泥行业展开更加具有探索性的合作,光伏产品目前公司的产品具有产能消化的确定性。

  3、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回收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2,284,526,852.84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也随之增加。如果下游行业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发生恶化,可能导致公司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将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加强内部订单管控和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且目前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不断优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