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泓博医药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泓博医药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泓博医药(30123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为全球制药企业及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关键中间体的定制化/商业化生产。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小分子创新药CRO、CDMO、CMO及商业化生产等领域。

  开发一种新药需要经过广泛的测试以及相应的监管审查后才能投入市场。当前,由早期药物研发至商业化一般需要耗时10年以上,研发成本超过10亿美元,倘若将失败风险计算在内,创新药物的平均研发成本可达26亿美元。即便如此,由于创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和高额利润率,创新药物市场依然在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19年创新药市场规模已达到8,877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11,308亿美元。中国作为新兴创新药物市场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9年已达到1,325亿美元,预期2024年达到2,01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8.8%,超过仿制药市场增长率。在创新药物市场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研发创新在医药行业中举足轻重,全球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投入总额由2015年的1,498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824亿美元,预期2024年将増至2,270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

  医药研究外包服务市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进入了稳定发展期。随着全球制药企业新药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对原研药利润的巨大冲击,再加上制药工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持续升高,低附加值的委托加工模式无法满足大型药企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小型生物科技公司蓬勃发展,鉴于其在某一领域研发能力较强,且通常拥有轻资产和小规模专业团队的特点,对于医药研究外包服务的需求也十分强烈。

  当前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和生物科技公司都着重将资源集中于如疾病机理研究、新靶点的发现以及研发的早期阶段,而后续的研发中晚期阶段,开发阶段的化合物筛选、样本数据采集、临床试验以及之后的生产加工等环节都委托给医药研究外包服务公司来完成,后者利用其专业性优势,对研发阶段所需要的临床试验以及后续阶段的商业化生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和协调,高质量完成药品开发的后续工作。总体来看,医药研究外包服务是产业链生产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如今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和生物科技公司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在大型药企外包比重的逐渐提升和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外包需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医药研究外包服务行业开始逐步兴起,并迅速成长。中国拥有庞大的受试者群体和工程师红利带来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接收海外研发订单的重要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年全球和中国医药研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26亿美元、68亿美元;2024年,全球和中国医药研究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960亿美元、222亿美元,预期2019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9%、26.5%,中国市场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公司立足新药研发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构建涵盖药物发现、工艺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新药关键中间体和自主产品生产的商业化生产平台。

  公司的CRO和CDMO业务为全球医药企业提供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候选药的确定、临床药品及药物注册起始原料(RSM)和关键医药中间体工艺开发生产的一体化服务,协助客户顺利实现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厂商业化生产的无缝对接。

  在新药研发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公司通过产业链延伸,利用自有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及其在制药工艺上的技术优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新药关键中间体定制化生产(CMO),从而具备了为客户提供新药临床前研发服务至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能力。同时,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还包括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高的特色原料药中间体等自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现代新药研发主要生命周期包括药物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NDA注册/上市、商业化生产等主要阶段。公司作为小分子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主营业务主要涵盖药物发现(CRO)、工艺研究与开发(CRO/CDMO)以及商业化生产(含CMO)。其中,药物发现包括药物化学研究、合成化学研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工艺研究与开发包括工艺化学和工艺开发以及原料药CMC研究;商业化生产包括新药定制化生产(CMO)及自主仿制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药物发现的不同阶段及对应的相关业务领域,公司主营业务按阶段划分如所示:

  (1)药物发现

  药物发现属于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同时也是其难点所在。除了要求在化合物结构上具有新颖性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生物活性及安全性。一般通过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或者定向设计获得早期的苗头化合物(Hit),然后通过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改良获得具有成药性的先导化合物(Lead)和临床前候选药。

  公司药物发现业务包含为客户提供项目早期调研、靶点选择、新药设计与发现及药物筛选等服务。通过设计、筛选和优化苗头化合物及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改良及初步的安全性评估,获得具备知识产权、成药性优异的候选化合物。

  ①药物化学

  公司作为小分子新药研发服务商,可提供基于构效关系,针对生物活性、靶标选择性、体内外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ADME/DMPK)及相关性、成药性、安全性及理化性质等方面的综合优化服务。具体主要包括靶点选择、新颖母核骨架结构(Core)设计及优化、关键生物活性药效团结构(Pharmacophore)设计及优化、深度构效关系研究、项目和数据管理等一站式创新药药物化学研发服务。公司提供基于文献的项目调研和靶点选择,为客户药物研发立项提供技术支持,还提供包括专利跟踪、基于计算机及人工智能辅助的药物设计,基于构效关系以及成药性、药物安全性及理化性质等方面的药物设计优化服务,帮助客户快速推进项目的研发进程,完成从化合物筛选到新药临床研究申报的药物化学研究项目。

  ②合成化学

  公司提供的合成化学服务包括工具化合物合成、阳性对照药合成以及化合物库合成,并能提供关键化合物以及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路线优化以及从毫克级到公斤级化合物的定制合成与纯化。公司通过采用平行反应、不对称合成、手性拆分和分离(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液相色谱)、生物有机化学等技术为客户的研发项目提供有力支持,缩短药物研发进程。

  ③药物代谢动力学

  公司为客户提供覆盖小分子新药发现阶段体内外一体化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发服务支持,主要服务内容集中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安全性评估相关的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分析,包括药物体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DME)以及不同试验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PK)、药物血液浓度与分子靶标活性的关联性(PK-PD Correlation)、药物间相互作用评估、药物安全性评估、体内药效与安全窗关联性等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

  (2)工艺研究与开发

  工艺研究与开发是药物研发放大生产的必经阶段,是实现工业化生产以及连续提供安全可靠药物的前提和保证。公司的工艺研究与开发服务覆盖药物工艺研究和开发全流程,包括工艺路线的筛选和验证、结构的鉴定和确证、盐型研究、晶型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

  ①工艺化学和工艺开发

  公司以QbD(“质量源于设计”)为理念,通过合成路线设计、工艺参数选择、工艺验证和工艺安全评估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高效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客户研发效率,缩短药物开发周期。公司提供的创新药工艺开发服务,覆盖临床前研究到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具体服务包括:突破已知合成路径,开拓创新性合成工艺路线,实现从临床前到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的定制优化;晶型、盐型筛选及药物的稳定性研究和各项理化性质测试;研究及界定关键工艺参数,支持原料药的cGMP或非cGMP生产的化学过程验证及生产放大。公司致力于发现及开发创新型合成工艺,通过确证化学结构或者组份的试验、质量研究、工艺研究与优化,帮助客户实现低成本、安全、绿色、可靠的从公斤级到吨级的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商业化生产。

  原料药药学研究(CMC)即药品的化学、生产和控制,主要提供原料药生产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资料,是药品申报资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产品成功开发并注册上市的关键要素之一。

  原料药工艺研究包括起始原料质量标准、合成路线筛选验证、关键工艺步骤及参数确定、中间体及API纯化工艺、工艺稳定性、晶型/盐型优化以及研究解决工业化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工艺过程和中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和优化。

  原料药质量研究是对药物杂质进行分离、鉴定,实现对杂质的控制以及消除和避免杂质产生。公司通过小试及中试工艺验证,全面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提供并实施科学专业的解决方案,并对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查,大幅提升药物的持续性生产能力及安全性。

  原料药稳定性研究是对药品的生产批次、生产规模、药物的贮藏条件、包装材料要求及选择、放置条件进行考察和测定,对中试以上规模产品的稳定性数据进行全面研究。

  (3)商业化生产

  公司定制化生产业务主要是接受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委托,根据指定的工艺路线提供中间体、原料药的生产及注册申报支持服务。公司掌握从克级至吨级的原料药中间体生产技术,长期为国内外知名的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料药中间体供应,可以满足客户药物开发不同阶段的产能需求和生产质量要求。同时,公司还可提供分析方法验证、稳定性测试及国内外注册申报支持等服务,从而为客户减少额外的技术转移成本、缩短新药研发和上市周期。

  ②自主产品生产

  公司拥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及完备的生产装置与设施,具有丰富的商业化生产经验。公司自行研发的心血管类、抗病毒类等药物中间体已经在细分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4)报告期内新设子公司业务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新设了一家全资子公司:PharmaResources (US), Inc.(简称“美国泓博”)。

  成立日期:2023年3月28日

  注册地址:3524 Silverside Road Suite, 35B, Wilmington, DE 19810, USA

  总投资:50,000美元

  美国泓博主要从事海外业务拓展及作为未来在美国开展实验室服务业务的主体。

  (5)业务拓展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市场营销和推广的力度,累计参加/主办了26场海内外展会、论坛及市场推广活动,从活跃客户数量、新签订单金额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与客户深度融合,多学科参与的创新药研发模式

  公司作为新药研发服务提供商,在创新药发现服务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所需的各类服务,包括新型母核结构设计、构效关系研究、合成路线工艺研究以及化合物库合成等。公司的研发人员可以从立项阶段开始,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客户临床前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且通过多部门多团队互相配合,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药物发现服务。

  在新药发现的立项阶段,由公司的药化团队主导,与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团队协作,通过大量查阅相关专利、文献和生物活性测试方法设计工具化合物,从而确定与所研疾病高度相关的分子靶标。在先导化合物发现阶段,由公司的药物化学团队主导分子的设计及合成,根据文献、专利、学术会议等公开信息通过理性设计(Rational Design)以及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具有创新性且具有知识产权(IP)的先导化合物结构。

  当先导化合物确认后,项目立刻进入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此阶段是创新药临床前研发的关键阶段,需要由药物化学(设计+合成)、工艺化学(优化合成路线,并提供关键中间体)、生物学(测试)、结构生物学(建模)、药代动力学(测试)、药理学(测试)及毒理学(测试)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通过设计不同的先导化合物结构,以建立化合物构效关系(SAR)、加强及扩大新颖化合物的专利涵盖范围,并根据体外生物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安全性、体内药物分布、生物利用度及体内药效对研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化合物结构修饰以获得更好的成药性。最终由药物化学团队根据获得化合物结构的新颖性及生物活性协助客户申请发明专利。

  在新药发现的临床候选分子选择阶段,公司的药物化学团队负责优化生物活性,解决体内药物吸收及代谢、血液及组织分布、药效、药物间相互作用、毒理试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工艺化学团队负责优化合成路线,药学研究、合成临床候选药GLP毒理样品;药代动力学团队负责药物安全性评估,解决体内血液及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分布、吸收及代谢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心肌毒性、药物分子外排性、基因毒性的问题;药理学团队负责体内药效、剂量-药效相关性等研究;药学团队负责临床候选分子的成药性研究。通过多学科参与的项目管理方式,用最优化的筛选方案选择临床候选药,最终提供符合GLP要求的临床候选药。

  目前上述新药研发模式已经成为公司整体业务中极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在这一合作模式下,客户对团队的信任也使得团队成员对项目本身抱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两者相辅相成,双方粘度增强的同时也更易于促进项目的快速和良性推进。

  (2)新药研发和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自2007年成立以来,公司确立了以小分子药物研发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凭借着行业内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且高效的研发技术人员以及强大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创新药领域中药物化学及工艺化学关键难题解决方案,通过参与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和修饰工作,协助客户快速发现临床候选药,实现整体方案的优化。

  公司在为创新药客户提供临床前药物研发各类服务的同时,还通过其扎实的药物工艺开发与生产能力为客户提供新药的CDMO以及CMO生产服务。药物生产是药物进行临床各阶段试验以及上市后商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从小批量原料药生产到大批量商业化生产阶段的过渡中,提高生产效率、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安全与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都是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药物生产的关键技术涉及工艺化学、化学工程、设备选型、工艺安全、药物分析、质量保证、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公司在上述领域所掌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的药物生产技术可以为客户稳定、高效的产品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立足于扩大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性,通过药物化学和合成化学带动工艺研究与开发,并通过工艺开发服务获得定制生产的业务机会。公司在为创新药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服务时,通过参与前期的药物发现研究服务,待确定候选化合物后,可为其提供后续工艺开发服务,从而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用药的跨越,同时在临床试验阶段持续改进工艺,为进一步放大生产做准备。此外,通过前期参与药物发现和工艺开发服务,公司可以积累客户资源及对制药工艺研发和优化的经验,为后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商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3)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

  公司作为新药研发服务提供商,在承接客户指定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同时,也根据自身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形成技术积累,包括药物发现、工艺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新的化合物设计与合成、新技术平台的搭建以及对药物新工艺、新路线、新晶型和盐型进行研究,同时对仿制药项目生产工艺进行开发和优化。

  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0.06%,研发费用三年复合增长率为46.68%,均保持较高增速。

  公司药化部门、工艺部门研发人员除为客户提供研发服务外,也进行项目自主研发,未专门划分研发人员与提供CRO服务的人员,因此上述研发人员包括受托提供研发服务以及自研人员。过去三年研发人员占比保持在50%以上,较高的研发人员占比及丰富的研发经验为公司技术水平的不断地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公司在人才、技术方面均有充分储备,且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具备持续的研发能力。

  ① 人才储备情况

  公司由具有丰富国际知名药企新药研发经验的归国专家创立,拥有具备国际水准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且高效的研发技术团队。公司核心团队中,创始人PING CHEN,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后。PING CHEN博士曾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BMS)资深首席科学家、肿瘤项目负责人,拥有跨国药企17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为1.1类抗癌创新药“达沙替尼”(Dasatinib)的主要发明人(2022年全球销售超过21亿美元),为38项创新药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以及35篇国际科学论文的作者;公司药化部负责人ZHEN-WEI CAI博士,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并获得美国罗格斯大学博士学位。ZHEN-WEI CAI博士曾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资深高级研究员,拥有跨国药企16年小分子药物研发经验。

  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员工总人数1,047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713名,占公司总人数的68.10%,包括受托提供研发服务以及自研人员。研发及技术人员背景涵盖药物化学、工艺设计等相关专业,具有丰富的行业研发经验。公司优质的人才储备为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② 技术储备情况

  公司自创立之初即按高标准要求打造接轨国际化水平的新药研发平台,通过为众多的全球领先药企及优秀的创新性药企提供高水平研发服务,不断吸收改进、创新迭代新药研发技术,掌握化合物筛选、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分子设计及合成、工艺化学研究等各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评价模型。在药物发现领域,公司拥有有机杂环分子骨架构建合成技术和合成砌块库、不对称合成技术和手性分离技术、高通量反应条件筛选平台、小核酸药物平台以及组合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AIDD)等核心技术;在工艺开发领域,公司拥有流体化学技术、高选择性的催化氢化技术、酶催化反应技术、高活性原料药研发技术;在商业化生产领域,公司拥有绿色化学及清洁工艺技术、工程放大技术,对于药物结构优化、实现高难度化学反应、提高药物开发效率及准确率、降低单耗及废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在应用上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还通过自研开发以及在为客户解决药物研发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研发经验、增强技术实力,为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③研发资金投入

  2021-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714.44万元、3,265.26万元和3,733.60万元,复合增长率为46.68%。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严格筛选后确定研发方向,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为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4)知识产权

  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公司储备和建立了药物发现及药物工艺开发相关的众多前沿技术,如:CADD/AIDD(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小核酸药物靶向递送技术、流体化学、酶催化技术等等。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37项国内外专利授权,其中国内授权专利36项,美国授权专利1项。

  [1] 2013年12月18日该专利授权公告,开原亨泰和上海泓博作为该专利的专利权共有人;2014年7月24日,开原亨泰将该专利的专利权转让给上海泓博,转让完成后,上海泓博成为该专利的唯一专利权人。

  [2] 2013年10月30日该专利授权公告,上海泓博和开原亨泰作为该专利的专利权共有人;2014年3月24日,开原亨泰将该专利的专利权转让给上海泓博,转让完成后,上海泓博成为该专利的唯一专利权人。

  [3] 2013年7月17日该专利授权公告,开原亨泰和上海泓博作为该专利的专利权共有人;2013年8月8日,上海泓博将该专利的专利权转让给开原亨泰,转让完成后,开原亨泰(后更名为“开原泓博”)成为该专利的唯一专利权人。

  (5)技术平台建设

  自2019年以来,公司先后成立了CADD/AIDD、酶化学、连续流化学、不对称催化、小核酸药物、光催化、电催化、蛋白降解、高通量金属催化剂筛选、多肽技术等10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前沿技术的布局和储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蛋白表达、纯化及结晶技术日趋成熟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已成为药企研发的有效助力。同时AI药物设计技术(AIDD)在新药研发上的介入也越来越令人期待。在此背景下,公司于2019年设立了CADD/AIDD技术平台。

  平台成立以来,利用开源代码在本地部署并建立了自己的AI模型,开发了虚拟高通量筛选(VHTS)、无晶体结构靶点的同源模建、药物靶点预测、药物ADME和毒性预测、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以及定量构效关系(QSAR)等实际应用场景。此外,AIDD辅助下还可以解决传统CADD痛点问题,如靶点选择性问题、靶点蛋白结合常数Ki的预测、预测靶点蛋白的三维结构、预测靶点蛋白和小分子的结合模式以及化合物成药性质预测等。

  公司还与深势科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利用深势科技的Hermite药物计算平台,在本地对化合物进行了分子级别的动力学仿真,能够以化学精度高效评估蛋白质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实现工业规模的先导化合物优化筛选;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了AI辅助分子生成平台,旨在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实现基于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和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准确、创新地生成分子。生成的分子将通过自动化流程进行筛选,包括基于基础理化性质和各种类药性规则的过滤。随后,对符合要求的分子进行进一步药效团分析、可合成性评估以及新颖性分析,直至获得在多个参数方面均表现理想的分子。

  截止到报告期末,公司CADD/AIDD技术平台已累计为62个新药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3个已进入临床I期,2个在临床申报阶段。目前采购公司CADD/AIDD服务的客户数已达到31家。2024年度,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完善PR-GPT平台,利用大语言模型结合生物医药领域的数据资源,开发一款具备洞察生物制药领域最新动态,药物分子生成和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预测等功能的AI模型。报告期内,PR-GPT项目进展顺利,算法优化、生物医药语言训练工作正有序推进,知识问答、药物分子生成、药代动力学及毒理性质预测等功能已上线测试并具备了初步功能,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投入商业运营。该模型将为药物研发提供智能化支持,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从而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打造专注于科学尤其是生物医药语言的处理工具,跟现有的药物设计AI模型产生良好的协同性,进一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更新迭代和机器学习的持续深入,CADD/AIDD技术已成为公司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未来在公司新药研发过程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②酶化学技术平台

  近年来生物工程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酶化学的功能是利用生物酶进行化学催化反应,而生物酶是一种无毒、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由于生物酶的选择性、高效性、环保性和优越性,使得它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21年公司建立了酶化学技术平台,旨在使药品制造过程更加安全、绿色和高效。平台配置从计算机辅助酶设计、基因工程菌种构建、基因与蛋白鉴定、酶活力测试,到酶催化高通量筛选及酶工艺优化,再到发酵生产等各个研究生产阶段的一系列的先进仪器,如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摇床、PCR仪、发酵系统及酶分离等设备。

  平台通过酶催化技术开发,平台建立了酮基还原酶、转氨酶、脂肪酶、酯酶、亚胺还原酶、氰基转化酶、氨基酸氧化还原酶等酶库,可以很好的完成羰基选择性还原、酯基选择性水解、亚胺选择性还原、羰基选择性还原胺化、氰基的选择性水解和水合等一系列反应。基于平台完善的研发体系,已建立了酶库筛选、酶工艺优化、新酶挖掘、酶定向进化到工艺放大的链条技术。在此基础上,平台已服务超100个项目,其中15余个项目已完成公斤级验证,3个项目已成功实现工厂放大生产。后续平台将继续与知名企业或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酶化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③连续流化学技术平台

  连续流化学是21世纪的一项颠覆性技术,可从源头提高工艺安全性、减少污染,改变了传统化学化工的研发和制造方式。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一直大力推进连续制造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公司在2021年成立了专业的连续流化学技术平台,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建立和发展连续流反应的研发及生产能力,旨在提高药品制造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为设计原料药合成路线提供更多的选择。

  目前平台已拥有12台蠕动泵,10台柱塞泵,微通道反应器和高低温设备若干以支持公司的高危工艺的流体化学开发。截止到报告期末,累计完成了50多个传统批次反应的评估,成功使用连续流化学技术实现了10个高危化学工艺的公斤级安全生产,2个流体技术结合光化学项目的开发及公斤级的放大验证,3项专利获得授权。在子公司开原泓博组装了一套PFR生产线,另有一套CSTR生产线正在搭建中。平台已具备以下连续流化学工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微通道常规高危反应、固定床氢化反应、光化学反应及电化学反应。

  平台已具备承接上述特殊工艺化学品公斤级生产的能力,并计划逐步在开原泓博建立模块化的连续流生产线,实现各种特殊工艺百公斤级至吨级的安全商业化生产。

  ④不对称催化技术平台

  最近20年内上市的小分子药物,绝大多数是立体构型单一的手性化合物。另外,对于复杂的药物或者药物中间体,他们往往在同一个分子中包含有多个相同的官能团。但每个官能团所处的化学微环境又是有差异的。如何识别这些相同官能团的微环境差异就产生了催化氢化的区域位点选择性。使用高度专一的手性选择性和区域位点选择性的催化剂进行催化氢化,可以克服用传统的催化剂氢化反应的诸多缺陷。如:副产物多、催化剂用量大、产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分离纯化困难等。

  公司2021年设立了不对称催化技术平台,自主合成了40余种配体络合催化剂,同时与国内外催化剂知名企业,如:Takasago、Stream等有良好的合作,并储备了100种以上常用的具有高度手性选择性和区域位点选择性的催化剂及配体。使用这些高选择性催化剂进行催化氢化,既可以在复杂分子中对想要的位点进行专一选择性氢化,同时还可以控制产物的手性构型。直接获得高手性纯度的产品,避免后续的纯化拆分。截止到报告期末,累计完成了20多个反应的筛选,多个筛选条件已经应用到项目的生产放大。

  结合专用高通量催化剂筛选设备,平台发展出了针对不同选择性需求使用不同催化剂的快速识别和筛选技术。同时围绕这些特定催化剂开发了相应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及相关的回收利用技术。不对称催化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核心技术运用于构建多手性中心的高难度药物,目前已完成了一些项目的工艺技术储备。

  ⑤小核酸药物技术平台

  小核酸药物是基因治疗的一种形式,包括反义核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核酸适配体(Aptamer)等。大部分核酸药物是由100个以内的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单链或双链串联组成的短链核酸,也称为寡核苷酸药物。目前小核酸药物主要包括RNAi药物和ASO药物。与mRNA药物编码产生目的蛋白不同的是,核酸药物主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DNA、mRNA或者pre-mRNA配对,通过基因沉默、非编码RNA抑制和基因激活等一系列机制来调节基因表达,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自2016年Sarepta Therapeutics和Ionis研发的2款ASO药物先后被批准上市以来。小核酸药物成为市场研究热点,目前全球有超过20余款 siRNA药物,50余款ASO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领域覆盖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抗感染和抗肿瘤等。

  报告期内,公司扩大了小核酸药物技术平台,扩展了研究范围,提升了研发能力,包括核酸链的化学合成技术,纯化技术和靶向递送技术。旨在突破国外小核酸药物头部公司的技术专利,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小核酸技术能力,开发肿瘤靶向小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平台已成功研发出长链核酸的化学合成和纯化技术与新颖高亲和力肝靶向ASGPR配体分子,并合成出全新结构药物递送分子,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部分技术已撰写申请专利。

  ⑥光反应催化技术平台

  有机化学光反应技术是一种利用光作为催化剂来促进有机分子之间化学反应的技术。通过吸收特定波长光能,激发分子内电子跃迁,使分子处于激发态,从而激发化学反应发生。这种技术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具有重要应用,可以实现绿色环保的合成路径,减少副产物生成,提高反应选择性和效率。光反应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机合成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近两年,有机化学光反应技术在合成化学领域快速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

  公司顺应时代发展,在2023年成立了光反应催化技术平台。目前平台已取得了显著发展。平台拥有10台光反应器,光催化流体设备2台,能满足毫克至公斤级别的生产能力。平台具备25种光催化剂和多种光源,涵盖了290到520纳米的波长范围,能够进行在-3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的光催化反应。至今,平台已经实现了50余种不同类型光催化反应,能够支持2,000次/年的使用频次。反应有效使用率达70%,有力支持了超过500名合成人员的需求,并已为超过20家客户提供了技术支持。

  ⑦多肽技术平台

  靶向GLP-1靶点多肽降糖减重药物(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伯肽)上市带动了多肽市场的需求,客户需求不断扩大。根据诺和诺德2023年财报,司美格鲁肽2023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未来一段时间内药物短缺产生原料药缺口,将产生千亿规模原料药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全球多肽CDMO潜在空间为134.0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全球及国内美容肽(多肽化妆品)原料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GLP-1扩容,研发管线增加,重磅品种专利到期推动需求持续强劲。多肽药物因GLP-1R激动剂的减重等新适应症持续放量有望迎来新一轮提速增长,减重患者基数庞大,多肽及减重研发管线持续扩容推动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多肽药物技术平台,已具备多样性多肽化合物的合成和纯化能力,包括长链线性多肽,大环肽(订书肽,二硫键环肽和Bicycle),多肽偶联物(PDC,toxin)和多肽修饰(碳端修饰,氮端修饰,荧光标记),以及多肽的大规格生产。已支持多个客户项目。

  ⑧电催化技术平台

  近年,电解反应技术与过渡金属催化技术相结合,诞生了有机电催化技术。有机电催化合成技术已成为有机合成的重要方法。因为其利用电流作为无痕迹氧化还原剂而非传统化学氧化还原剂,已被广泛用作传统氧化还原反应方法的环保替代品。有机电催化合成技术可以避免电子转移的过电位,反应相对温和,因此可以实现较为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公司2023年成立的电催化技术平台,旨在解决传统化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设计较为简洁的路线,缩短合成步骤,提高合成效率。目前平台拥有的六通道电催化平行反应器以及不同种类电极极大的满足了新药研发过程中涉及的合成问题,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化学在碳碳键构建的瓶颈问题。

  ⑨高通量金属催化剂筛选技术平台

  近年,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对于较难实现的反应,传统的条件筛选由于周期长,对原料消耗量较大,使得化学工作者不得不采用更为微量,更为规模化的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际需求。公司2023年成立了高通量金属催化剂筛选技术平台,通过整合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平台具备微量、快速、灵敏、准确的优点,有效的助力了新药研发工作,结合公司分析中心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仪器,快速大批量地分析检测反应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归类对比,有效地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平台拥有24孔/96孔平行反应器及多达200余种的金属催化剂,支持24小时响应/48小时回复,有效使用率接近80%,并已为数十家客户提供了技术支持。

  (6)研发成果交付

  截止到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向客户交付了45个候选药分子,其中FIC项目数38个,占比84.44%,跟2022年同比新增12个。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为全球制药企业及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关键中间体的定制化/商业化生产。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小分子创新药CRO、CDMO、CMO及商业化生产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971.71万元,实现营业利润3,744.4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61.92万元。

  报告期内,商业化生产板块四季度市场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替格瑞洛系列产品随着欧美专利延长保护期临近到期,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导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9,929,628.36元。截止到报告期末,替格瑞洛系列产品价格已趋于稳定。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科学主导,不断创新,诚信高效,合作奉献”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新药研发及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践行“助力药物研发,惠及人类健康”的历史使命。

  (二)2024年度经营计划

  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及市场竞争形势的分析,制定公司2024年度经营计划,具体重点工作如下:

  1、优化产能,提升公司市场地位;

  2、积极跟踪、储备行业前沿技术,加强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3、不断提升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4、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链资源,推进新业务功能布局及产业化,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5、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端到端服务;

  6、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

  7、加强现金流管理,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8、积极拓展国内业务,推动国内、外业务均衡发展。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风险

  随着全球医药行业研发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以及国内新药研发环境改善、药物审评加速,全球以及国内CRO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全球CRO行业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在全球医药研发部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且这些企业大部分在中国已有布局。与此同时,国内如药明康德(603259)、康龙化成(300759)等综合性CRO企业亦逐渐发展壮大并积极布局,国内CRO行业的竞争有所加剧,从而使得公司在全球以及国内市场与跨国大型CRO公司以及国内CRO公司展开医药研发业务的竞争。与国际CRO企业及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国内CRO龙头相比,公司无论从业务种类还是业务规模方面都相对较小,这对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研究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新药研发成功率较低,出于谨慎考虑,药物研发企业倾向与大型CRO企业进行合作,未来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如果公司不能有效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及时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公司的竞争地位、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将会因市场竞争受到不利的影响。

  此外,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主要品种为替格瑞洛及其关键中间体系列产品。虽然公司该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较高,但是随着替格瑞洛化合物欧美专利延长保护期到期,国内外药企开始进行商业化生产而加大采购量,该产品市场竞争有所加剧。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市场份额优势以及自身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商业化生产业务收入及利润水平将会因该产品市场竞争、价格下降而受到不利影响。

  2)人力成本上升及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行业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公司积极为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人员队伍稳定。但如果随着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公司薪酬水平失去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无法落实、或人力资源管控无法有效执行,将导致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从而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随着研发外包需求扩大,更多企业可能会进入CRO领域并使竞争加剧,加之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可能使公司业务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虽然公司已采取多种降本增效的方法应对毛利率下降,但该趋势未来仍有延续的可能。

  4)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

  子公司开原泓博主营业务为原料药中间体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若处理不当,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虽然公司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但公司仍存在由于不能达到环保要求或发生环保或安全生产事故而被有关部门处罚,公司已建、在建项目可能被责令关停,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同时,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及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可能会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标准,增加排污治理成本,从而导致公司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的竞争力,影响收益水平。

  5)产品质量风险

  公司对产品安全性以及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尤为重视。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产品的研发环节、原料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确保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在各个环节均得到持续有效实施。如果公司未来在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出现质量管理失误,并因此导致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可能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及市场声誉受到重大影响。

  6)商业化生产产品单一和集中的风险

  公司目前商业化生产的主要品种为替格瑞洛API及其系列中间体,2021年、2022、2023年其销售收入占商业化生产业务比重分别为91.68%、93.80%、90.39%,其他产品如维帕他韦系列中间体、帕拉米韦系列中间体整体销售收入占比相对较低。虽然公司未来仍具有生产维帕他韦系列中间体、帕拉米韦系列中间体等产品的能力,且左卡尼汀原料药备案处于在评审,但是短期内,随着2024年12月替格瑞洛欧美专利延长保护期结束,预计国外替格瑞洛系列产品需求量较大,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仍然以替格瑞洛系列产品为主,公司商业化生产业务存在产品单一和集中的风险。

  7)国内客户拓展不利的风险

  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药物发现以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业务以海外客户为主,海外客户收入占上述两项业务合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70%、80.49%、84.27%。虽然公司开始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但是受公司境内客户开拓起步较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国内客户的增长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可能存在境内客户扩展不利,从而影响境内客户业务收入增加的风险。

  8)国内客户受《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影响减少研发项目数量和研发支出的风险2021年7月2日中国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并公开征求意见,后于2021年11月19日颁布了正式《指导原则》。《指导原则》深化了临床试验设计的要求,进一步驱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行业的规范化。该政策从长远看,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肿瘤医疗资源及资金浪费,更好地推动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和相关药物研发服务领域的专业分工,但是短期内,存在部分客户国内新药研发项目减少,进而影响公司药物发现及工艺研究与开发收入的风险。

  9)汇率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国外业务收入占比69.82%。由于国外业务收入均以美元结算,成本按照人民币计价,故公司毛利率水平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公司虽然定期制定汇率管理策略、尽量降低风险敞口,但近年来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仍难以完全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10)地缘政治风险

  近年来,国际关系紧张,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较高,存在受地缘政治影响的风险。虽然公司制定了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战略,但短期内仍难以改变海外业务占主导的局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亨泰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