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科林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科林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科林电气(603050)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面对2023年各种风险挑战和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压力,公司全体职工在董事会和公司经营层的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战略发展规划,锐意进取,主动作为,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深耕国内外市场,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扩充事业部产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中标合同额、经营收入、创新能力等各项指标实现逆势上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04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归母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61%,各版块业务数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总体来看,公司顺利完成全年预期的经营指标。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产品竞争力与日俱增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其中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全国产化馈线自动化终端和全国产化站所自动化终端,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组织召开的新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具备创新性,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新产品技术鉴定,为配电产品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11月第19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公布了中国电气工业百强研究报告,公司蝉联榜单,并成功跻身中国电气工业创新企业十强,公司的行业领导地位和创新实力再次得到业界肯定。

  一、深耕国内外市场,助力国家工程,不断推动市场取得突破

  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性能和强大的工程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国内外市场开拓工作,2023年在市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在2023年南方电网集第一次集中招标中排名榜首,科林产品得到了各界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凭借强大的配电自动化产品技术实力,自主设计了电力骨架线路配电自动化方案,成功助力了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项目建设;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功中标了马尔代夫配电升级、赞比亚变电站、南美12MW光伏电站、莱索托高地引水等多个项目,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5月份挪威、斯洛伐克、加蓬、巴林、塞浦路斯、巴基斯坦、赞比亚等26国驻华大使参赞莅临科林电气考察交流,对公司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做强产品质量,提升制造水平

  公司立足智能电网、新能源、互联网+三大业务板块,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3年完成了储能电池PACK生产线建设,新能源业务板块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产能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公司加大了自动化设备投入力度,引进并扩充了低压抽屉流水线、光纤激光切管机、智能折弯机;配电一二次融合成套开关标准化测试系统、环网柜箱式氦检漏系统、自动化拼接焊系统、PWST-机器人YA-1VAR、全自动双压双穿号码管机、变压器横剪线和箔绕机等一系列生产设备,生产效率和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公司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全面提升制造能力的同时,公司还不断强化质量管控,质量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公司凭借优质产品得到南网客户的高度评价。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企业文化,切实增强团队凝聚力。

  公司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180余人,为公司未来发展做好了人才支撑,同时依托远航学院培训基地,深入开展各层级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梯队,夯实人才保障;公司坚持弘扬“阳光正直、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深入基层开展员工谈心谈话,解决一线职工实际诉求,同时公司定期举办颁奖联欢会、运动会、歌唱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团队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力行业总体情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7亿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3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58.5%。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分类型看,水电4.2亿千瓦(含抽水蓄能5094万千瓦);核电5691万千瓦;并网风电约4.4亿千瓦(含陆上风电4.0亿千瓦、海上风电3729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

  (二)新型储能行业情况

  (1)新型储能市场保持高速发展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截至2023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4.5GW/74.5GWh。从投产项目规模等级来看,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10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相继投运,与2022年相比增长370%;规划/建设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量550余个,较2022年增长41%。锂电池储能技术仍是主流,非锂储能技术应用逐渐增多。从技术路线来看,磷酸铁锂仍是主流,非锂储能技术应用逐渐增多。

  (2)价格政策和市场机制仍是关键

  2023年,各地继续对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主要通过容量租赁、容量调峰市场、容量补偿电价等方式对新型储能的容量成本进行补偿。广东、山东及山西等地陆续出台了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宽了独立储能的收入来源。在南方五省,虽然2023年独立储能参与相关电力市场和新能源租赁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但仍然存在电能量市场价差小、新能源企业租赁意愿不强、租赁价格较低等问题。此外,产业竞争加剧,储能系统价格走低。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数据,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年末均价已跌破10万元/吨,与最高60万元/吨相比,价格降幅超过80%;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价格降幅超60%,负极材料与隔膜下跌超过20%,方形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1%,储能系统均价年末较年初跌幅接近50%。储能系统价格走低,一定程度有利于储能电站项目投资建设。

  (三)充电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72.6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20.3万台、交流充电桩152.2万台。从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7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省、区、市运行情况显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北京、安徽、河南、四川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70.7%。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浙江、上海、山东、福建、陕西、河南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3年12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38.1亿度,较上月增长2.7亿度,同比增长78.1%,环比增长7.5%。数据还显示,2023年1-12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9万台,同比上升42.7%,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对比情况显示,2023年1-12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随着2023年国内各大车企逐渐推出支持800V电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公共直流充电也逐渐向高压、高功率演变,10-20分钟就可将电量充到80%,几乎等同于汽车加油的时间,同时纯电乘用车和商用车电池容量也在逐步攀升,甚至可以高达400-500KWh,这些信息表明,超快充技术的发展和充电速度依然是未来提升充电体验的首要需求。与传统风冷技术相比,液冷技术不仅具备重量、体积小的优势,节省安装空间,在散热效率、防护等级和安全性均更高,且可满足大功率充电的需求。充电设施管理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伴随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充电算法及充电策略分配越来越成为影响充电效率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公共充电领域,功率矩阵温度控制、负载调节的科学应用将高度依赖于数字化智能充电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来实现设施无人值守、充电安全快捷、充电网络智能调度等商业价值的充分挖掘。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科林电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慧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公司立足电气设备制造及服务,打造以“配用电装备板块”、“智慧能源板块”为主的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双主业,为电力行业、公共事业及大型行业客户提供智慧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全方位服务客户,公司打造“电力工程服务板块”、“产业投资及孵化板块”为两个支撑业务板块,形成2+2业务架构。

  配用电装备板块:专业从事智能电网配电、变电、用电、高低压开关及成套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公司是行业内产品线较为齐全的少数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智能电网配电、变电和用电建设领域。主要产品包括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电终端、配电主站软件、智能电能表、高低压预付费、高低压真空断路器、环网柜、成套设备等。

  智慧能源板块:公司打造的区别与于主业电气装备制造的全新业态。围绕“新能源”,开展新能源投资运作、智能运维、核心科技设备及软件、微电网系统、多位一体能源供应等新业态,相关产品和服务涉及分布式光伏电站EPC及运维、储能设备及储能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充电桩及充电站的建设与运维等多个新能源领域。

  电力工程服务板块:公司专业从事电力工程和分布式光伏等业务的EPC总承包业务,拥有设计、施工及承装(修、试)电力设施完整资质。依托于公司产品线较为齐全、团队执行力强、上市平台等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交钥匙工程。同时拉动公司产品向更符合市场方向升级。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使命优势

  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聚焦电气设备制造及服务,致力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可靠、更协同、更高效的全套电气设备及综合解决方案。多年来,公司秉承“先做人、再做事”的理念,坚持“重研发、重团队”的思路,坚守“做实业、做百年企业”的初衷,经过多年的市场拓展和品牌经营,公司客户不但认可产品、更认可本公司。

  (二)主营业务优势

  随着我国开始逐步建设新型能源电力系统,我国电网总体上将是国家骨干输电网与地方输配电网、微网相结合的模式发展,电网市场向地方输配电网、微网倾斜;深化电力、电价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催生了万亿级别的分布式光伏市场;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在电网中比例上升,一二次融合设备、工商业储能及大型储能电站、地方输配电网、微电网的智能化投资将继续加大。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110kV及以下配用电领域,起家于二次设备及系统,是国内较早开展微机继电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等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同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具备关键核心设备、区域市场资源、行业运作经验等积累,公司主营业务深度对接行业未来趋势和需求,具备主营业务从业先发优势。

  (三)传统与新能源业务协同优势

  公司深耕输配电设备近二十三年,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发电集团、石油石化、钢铁煤炭以及各行各业积累着有近13200多家的客户资源。随着公司分布式光伏EPC项目、储能电站EPC项目、充电站EPC项目的持续落地,公司适用于新能源项目的逆变器、充电桩、预制舱式变电站、新能源智能升压箱、开关柜、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低压开关设备等产品销售被进一步带动。公司依托新能源投资、建设施工、应用场景,深度挖掘输配电设备升级转型需求。公司强化产业链协同,发挥核心技术及先进制造能力,形成板块相互借力、协同发展的闭环业务,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四)全产品线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产品多元化的综合业务模式,公司现有产品基本涵盖了110kV及以下智能电网配电、变电、用电领域一、二次设备及系统,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一体化服务。公司多项产品取得国家或行业权威机构的检验检测和技术鉴定,更好的把握了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方向,具备提供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一体化的智能电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五)营销升级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营销与服务一体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坚持“深耕华北市场,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的市场策略。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营销及售后服务中心,培养出了一支成熟的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了完善的区域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公司积极跟进市场需求,构建了三维立体的营销体系建设。持续围绕市场、围绕客户转型营销模式同时,公司推动业务交付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公司及时、快速的交付和售后服务。

  (六)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以“科技领先,林立百年”为经营理念,在多年发展中,一贯注重产品技术和技术人力资源的持续积累与投入,始终保持高出同行的科研投入,维持一支高比例的专业研发队伍,专注于智能电网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智能电网配电、变电、用电、以及光伏、储能、微电网系统和充电桩等领域,公司已形成了涵盖整个生产过程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公司2023年发明专利43项(含受理和证书已发放),同时公司在2023年获得了包括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国网一等奖(面向有限量测和规模化分布式光伏的电网调控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偏远地区有源配电网安全供电能力提升技术及应用)以及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本公司参与项目--“无人机电磁脉冲防护性能测试与设计关键技术应用”、“高渗透率新能源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奖项。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洪雨先生入选202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9.04亿元,同比增长48.8%,主要是公司主营产品业务增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61%,主要得益于公司各类产品均实现增长、销售毛利率同比提高和期间费用略有下降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其发展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中国电力行业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变动趋势与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发展要依赖电力行业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增长对电力行业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当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时,发电量随电力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并促使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电力生产供应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自2014年底历史性突破1千瓦/人后,在2023年首次历史性突破2千瓦/人,达到2.1千瓦/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

  报告预测,到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同比增长12%左右,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将再次超过2亿千瓦。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用能电气化等因素,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4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4.5亿千瓦,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4年,公司将继续把握“双碳”机遇,紧抓“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市场机遇,以公司产品线丰富的整合优势、二次设备研发能力强的智能服务优势、团队执行力强的队伍优势为基础,实现公司发展目标。

  (1)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方面

  研发上,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在输、变、配、用电各环节累积的经验,持续跟进新型能源电力系统的构建和优化,加大电网侧储能产品、用户侧储能产品、充电桩、逆变器等产品研发力度。2023年公司相继发布了智能微型断路器、新一代一二次融合配电设备、新一代逆变器、充电桩等多款优质产品,并通过前期技术攻关,成功推出了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预测与评估系统、台区透明化智慧化方案等多项新型技术,科林电气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地增强,公司入选工信部国家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公司荣获“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称号,产业园综合能源微电网项目荣获“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称号;第19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公布了中国电气工业百强研究报告,公司蝉联榜单,并成功跻身中国电气工业创新企业十强。

  (2)新能源产业方面

  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和储能业务,目前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和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板块。2024年,公司仍然坚持新能源大发展战略方针,通过技术、市场和产品驱动,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光伏业务方面,公司将充分依托自身优势,持续大力开拓光伏EPC业务,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光伏项目EPC带动公司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储能方面,以开拓原有客户群为支点,加强对电网侧和用电侧储能业务的开拓。充电桩方面,公司将在原有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公司已制定的发展战略,结合公司EPC业务能力,合理布局、扩大产能并紧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鉴于公司目前在光伏发电领域、储能领域、新能源充电领域的业务布局,以及国家对储能、充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公司未来将加大在智慧储充行业的布局,以“软件+硬件”的模式构建开放、智能、互动、高效的智慧储充智能化系统,为新能源运营商提供智能储充运营、运维及系统解决方案,以智慧科技为新能源储充行业提供服务支撑。

  (三)经营计划

  展望2024年,国家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也将充分显现。同时,行业内智慧电力、新能源等领域,正进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和智慧融合等系列技术革命和能源变革,这都是我们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一年,公司要坚守科林文化,加速创新步伐,全面完善营销体系、组织体系、人才体系、科研体系等基础工作,加速体系赋能,蓄势、借势、谋势,促进公司整体战略的达成。

  一、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巩固优势区域,推进三维营销。

  一是持续推进三维营销建设,推动产品维度发展,鼓励各事业部寻找产品定位,大力发展二级市场;二是依托国家“双碳”战略,实现重点领域重点突破,提升风、光、储、充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加大充电桩、风电箱变等产品推广力度;三是打造高端形象,围绕商务对接、考察交流、售后服务等内容,开展市场全流程优化,提升客户体验;四是壮大营销队伍,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五是深入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二、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技术方向,优化产品矩阵,引领产业发展;二是与科研院所、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良好合作渠道,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集智创新,把外部资源高质量“融”进来;三是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激发技术创新与应用活力,带动智慧电气装备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大一次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一次产品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产能建设,夯实产品质量,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一是瞄准智能制造产业,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快速推进生产信息化建设,打造更多的智慧车间,全速推进生产事业部数智化转型;二是打造全链条的质量体系,针对产品多、系列多的特点,找到管理办法,做好产品抽检的坚强后盾;三是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生态设计产品等系列认证,适应市场新需求;四是引入高效供应链管理,服务好生产部门,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

  四、推动人才体系建设,构建人才矩阵,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十百千人才计划”,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培育领军人才、托举培养青年骨干,全力建设一支作风硬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开拓干部眼界,多走出去,多见世面,多压担子,提高干部的多面性和领导力;三是让年轻人在重大项目、研发、工程、课题中“扛大旗”“挑大梁”,为公司发展注入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新鲜血液”;四是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解难题、勇于革新的工匠团队。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依赖于电力行业投资的风险

  电力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一方面受国家能源战略投资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依托于国民经济各实体产业发展,并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本公司主营的智能电网变电设备、智能电网配电设备、智能电网用电设备和高低压开关及成套设备、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和储能产品是电力产业重要的配套产品,其市场需求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公司经营业绩受我国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及其它各行业电力投资的影响较大。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恶化,国家电力建设投资政策发生改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受阻,相关电力产业需求下降,以及两大电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投资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影响,公司将面临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行业需求萎缩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目前,我国坚强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该领域将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随着行业内各企业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以及服务手段的不断加强,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如公司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则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3、产品及技术持续创新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属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该领域技术综合性强,产品更新换代快,随着国家坚强智能电网以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建设的展开,本行业内的产品技术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如果不能够合理、持续的加大对新能源、微网系统、新型能源电力系统、储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或不能够有效的紧跟行业新技术走向,就无法适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进而降低公司的竞争力,影响公司未来发展。

  4、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2021-2023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分别为92.96%、92.51%和93.15%,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其中,柜体、高低压元件、铜排、芯片、载波模块、开关散件、表壳、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线路板等是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若上述原材料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且持续维持在高位,将影响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进而对公司产品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