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厦钨新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厦钨新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厦钨新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坚持积极应对,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通过持续努力与不懈追求,公司巩固并提升了钴酸锂、三元材料、贮氢合金等主力产品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拓展无人机等低空经济应用领域,明确了高性能磷酸铁锂、补锂材料、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固态电解质等前沿产品的发展布局并逐步开拓市场,有序推进了各项产能建设项目,彰显公司对项目落实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坚定决心。2023年,公司以创新、突破和布局为主基调,奠定了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市场波动扬旗帜,稳健前行绘蓝图

  报告期内,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大背景下,叠加下游市场增速放缓、产业链去库存压力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呈现了一定波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1,087.33万元,同比减少39.7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745.45万元,同比减少52.93%;在产品销售方面,公司锂电正极材料产品销量为72,070.50吨,其中钴酸锂销量34,590.00吨,同比增长4.15%,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三元材料销量为37,404.32吨,同比减少19.39%,但随着下游客户新项目的量产导入,三元材料销量呈现逐季度攀升的增长趋势,第四季度产能利用率已恢复至较好水平。公司氢能材料销量为3,716.41吨,同比减少7.66%。

  (二)科技创新不停步,争当发展拓荒牛

  公司自成立之初,便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持续研究优化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400余名,致力于新能源电池材料主流产品核心技术以及未来产品技术的培育发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功掌握了10余项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累积获得发明专利97项、实用新型专利61个。公司通过近二十年的自主创新和行业深耕,在研发和技术实力方面形成了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成为行业内极少数同时在动力电池、3C锂电池、氢能应用领域均占据优势地位的新能源材料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到46,460.66万元,持续推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的新产品。

  1.持续丰富产品矩阵

  引领钴酸锂高电压与高功率产品性能,助推高端无人机续航新长度:(1)高电压钴酸锂方面,公司针对4.5V以上钴酸锂能量密度提升和快充性能两个方面出发,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改良,逐步解决了4.5V以上钴酸锂材料高温循环、安全等性能恶化的问题,4.5V钴酸锂产品已经批量生产并供货,4.53V钴酸锂已经通过多家客户认证,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2)高功率钴酸锂方面,公司针对小型无人机等对高能量密度高倍率钴酸锂电芯的需求,公司依托高电压钴酸锂雄厚的技术沉淀,陆续开发出高电压高倍率钴酸锂,显著提升能量密度,并维持优异的倍率以及安全性能。同时正积极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高功率钴酸锂产品,为无人机和机器人等电芯提供长续航高安全的钴酸锂正极材料。

  聚焦三元材料高电压化、高功率化、高镍化关键产品技术,赋能混动增程及低空经济应用新领域:(1)高电压三元材料方面,公司新开发的Ni6系4.45V高电压三元材料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镍含量,性价比得到提升,产品完成定型,正在量试中;针对混动与增程领域开发的新款Ni6系4.4V高电压三元材料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性能,通过客户认证,开始大批量供货;(2)高功率三元材料方面,Ni3系超高功率三元材料向海外客户开始批量供货;(3)高镍三元材料方面,Ni8系高安全三元材料样品性能优秀,样品满足客户需求,进行产线放大验证;Ni9系超高镍三元材料在海外车厂体系认证顺利;(4)无人机领域三元材料方面,针对低空飞行器及无人机领域开发的高功率高电压三元产品已实现量产,月产销量数百吨并持续增长,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产品使用了全新的外界面精修技术,在60℃下、超过10C的超高速充放电中材料界面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其产品的克容量、高温循环压降、存储性能等关键参数显著改善,高功率输出下的持续循环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已通过客户样品认证,预计应用于下一代低空飞行供能电池终端,前景广阔。

  推进氢能材料与磷酸盐系材料技术革新,助力混合动力新车型与电芯应用领域新扩展:(1)氢能材料方面,公司第三代车载贮氢合金在报告期稳定供应给国际知名车企混合动力新车型。(2)磷酸盐系材料方面,磷酸铁锂固液混搭技术通过客户项目验证,目前正在批稳导入;磷酸锰铁锂以液相法为工艺开发,通过优化元素配方,结合掺杂技术和包覆技术的提升,材料容量、动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拓宽了电芯应用领域。

  2.稳步推进前沿技术研发

  为保持行业先进地位并推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公司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积极培育前沿产业技术研发,在正极补锂材料、钠电正极材料、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以及固态电解质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1)正极补锂材料方面,各款高性能产品得到客户认可,正加速产品推广进度。(2)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层状氧化物体系材料通过前驱体掺杂改性、合成工艺包覆优化实现工艺定型,样品目前已通过客户认证并进入批稳。(3)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方面,公司聚焦于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匹配问题,在卤化物和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均实现初期量产。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制,成功提高了正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相容性,开发出适配于新型卤化物全固态电池的高电压钴酸锂及高电压三元材料;积极配合国内外客户开发适用于硫化物全固态的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在低应变掺杂和均匀化离子导体包覆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百公斤级样品供货;同时,公司与日韩客户合作开发硫化物全固态多晶正极材料,结合高镍多晶材料特性,通过湿法化学方法实现表面固态电解质的均匀包覆,取得良好效果。(4)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通过结构改善,成功开发出第二代低残碱、高比表的锂镧锆氧LLZO,应用在正极材料包覆、正负极添加剂;公司开发出磷酸钛铝锂LATP粉体和浆料等两种规格体系,应用在正极材料包覆、隔膜涂覆,有效改善安全性。

  (三)五年规划引前路,海外扬帆启新程

  报告期内,公司以五年战略规划为投资指引,将欧洲作为公司全球化布局第一站,加快海外市场开拓进度;配套重点客户的开发计划和产线论证计划,加快推进各项工程项目建设。

  1.法国年产40,000吨三元材料项目

  为增强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公司以欧洲作为全球化布局第一站。2023年5月,公司下属子公司欧洲厦钨与OranoCAM和OranoPCAM就在法国共同出资设立电池正极材料合资公司和前驱体合资公司事项签署了合资协议。报告期内,正极材料合资公司设立事宜已通过董事会审议,设立前置工作顺利进行。这一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并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年产4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一、二期)”已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建成后,海璟基地总体完成40,000吨产能建设。

  3.海璟基地年产3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和综合车间项目

  报告期内,项目已完成土建总进度30%,综合生产车间主设备进场安装。项目计划建成后形成45,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能。达产后海璟基地将实现年产85,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能。

  4.宁德70,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D车间)项目

  报告期内,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审核、桩基施工、设备采购及宿舍楼封顶。该项目建成后,届时公司宁德基地总产能将达到年产95,000吨。

  5.雅安基地液相法磷酸铁锂项目

  报告期内,项目基本完成40,000吨生产车间及配套工程的施工,产线的设备采购及安装正在进行。2024年将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逐步开展生产。

  6.福泉基地年产40,000吨三元前驱体项目

  报告期内,项目已顺利完成立项备案、各项评估工作、环评批复、安评备案、全过程咨询招标、土地证取得等前期工作。

  (四)预算变革促成效,提升管理新效能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深化管理体系改革与项目建设,全方位推进变革全面预算,优化基地及制造中心考核模式,加强组织健康监测,实施事业部集中管控平台建设,持续改进品质管理与安全环保管理,重点推进国际先进制造(IAM)专项和集成产品研发管理(IPD)体系,加速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为公司持续发展和行业先进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五)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搭建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三大平台,遵循适才适岗的用人原则,全力引进和培育国际化青年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全速提升企业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畅通优势互补、技术共享、人才联培的产学研渠道,厚植人才竞争优势。公司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通过推动精准招聘,拓宽招聘渠道,开展多样化培训,强化人才培养等,汇聚起推动公司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2023年12月,公司获评“厦门市十大人才工作标杆企业”及“2023年厦门市高质量人才基地”。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要产品涵盖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贮氢合金等全系列能源新材料产品。公司陆续投入重金,建立了贮氢合金、钴酸锂、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等生产线,现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3C数码、车载动力、储能等领域。公司定位于打造科技平台型企业,持续将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产品高端化、产研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争把厦钨新能建设成一流的、受人尊敬的公众公司。

  2.公司主要产品

  (1)钴酸锂

  钴酸锂具有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等优点,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电子烟及以TWS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由于高电压钴酸锂是体积能量密度最大的正极材料,能够满足相关电子产品对电池高容量和外观轻薄等要求,其他正极材料一般很难替代钴酸锂。公司在钴酸锂领域已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市场知名度。

  (2)NCM三元材料

  NCM三元材料具备克比能量密度高、放电容量大、循环性能好、结构比较稳定等优势,被大量应用于电动汽车、低端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公司在三元材料的高电压化、高功率化、高镍化均有先进的产品,具体应用如下:

  在纯电领域,公司立足于下游应用需求,以解决市场痛点为导向,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进步致力于提高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性价比,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并且充分借鉴在钴酸锂领域所形成的高电压技术研发经验,开发出了多款高电压三元材料,在能量密度、快充综合性能表现上实现了高效的产品升级,成功切入到海内外多家知名车企的供应链体系中。另外相较于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主要是通过提升镍含量来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进而达到增加车辆续航里程的目的。目前,高镍系列的主流产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正由Ni8系逐步向超高镍(Ni90及以上)系列产品演化,对超高镍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成为了行业目前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公司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和生产经验积累,已掌握高镍、超高镍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工艺及性能检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高安全性高镍材料开发。

  公司针对混动与增程等领域开发的三元材料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性能,技术优势显著。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根据佐思汽研发布的《2023-2024年全球和中国动力(600482)汽车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插电/增程式混动乘用车销量达275.4万辆,同比增长85.5%,高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幅,已经占新能源乘用车的30.6%,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涌现,插电/增程式混动乘用车销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插电/增程式混动乘用车销量份额占比将达到40%。

  (3)氢能材料

  贮氢合金系制作镍氢电池的重要材料,公司产品在动力、民用领域处于行业先进地位。

  (4)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作为锂电正极材料,虽然振实密度低、电压平台低,但高安全性、环保、高寿命较为显著。公司2023年开发出低温性能突出产品,围绕重点客户进行差异化产品布局,积极推进体系审核和客户开发认证。

  公司不断改进高电压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产品的综合性能,紧跟优质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研发,通过与下游核心客户的紧密合作,持续进行工艺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公司保持了在钴酸锂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巩固了在高电压、高功率三元材料领域的技术龙头地位。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钴酸锂、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实现盈利。其中,公司在采购、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模式情况如下:

  1.采购模式

  (1)采购策略与成本控制方面

  公司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的经营策略,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销售订单的同时,尽量同步锁定原材料价格,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对采购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钴、锂、锰、镍类金属盐等主要原材料,公司与中伟股份(300919)、格林美(002340)、天齐锂业(002466)等知名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公司与雅化集团(002497)、中色国贸、盛屯矿业(600711)等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保证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

  (2)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流程方面

  公司在与国内外大型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通过建立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并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原辅料供应持续稳定、品质稳定及价格合理。公司通过规范的采购流程,保证采购活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2.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新能源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中期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直销模式实现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要应用于3C消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以国内外知名的电池制造企业为主,公司主要采取大客户战略和高端产品策略,针对不同客户对正极材料性能、规格标准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需与应用的终端产品、电池产品的研发、设计需求相匹配,终端产品总体的研发定型周期较长,终端产品生产商需要与电池生产商及电池材料生产商等上游企业合作推出新产品,公司材料产品的整体销售流程贯穿在下游客户的供应商认证、电池材料产品的送样、测试、检验等流程中。公司通过客户的评估验厂等程序后,后续根据与客户约定的产品标准进行小规模试产(“小试”),并向客户送样测试。小试通过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中等规模试产(“中试”),并向客户交付相关产品供客户检测,取得生产的稳定性认可。中试完成后,进入量试阶段,量试产品经检验合格满足客户要求后进入量产阶段,后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大批量供货。公司在与主要客户持续合作过程中,为满足客户不断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开发需求,公司营销、研发部门与客户开展深入沟通,同时质控部门也参与到客户产品的开发中,公司生产部门会根据客户新电池产品的特殊需求,优化工艺流程及设备结构等,协助客户完成新产品的更新定型。

  公司与下游客户普遍采用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通行的产品定价机制,即“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定价模式。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采购订单时,就具体产品提供报价,报价内容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成本及加工价格构成。其中,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成本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及客户议价等情况综合确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的主要产品为钴酸锂、NCM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目录,公司产品属于重点产品和服务目录中“二次电池材料制造”中的“钴酸锂、镍钴锰/镍钴铝三元材料”。同时,NCM三元材料属于《中国制造2025》鼓励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分类为“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公司所属细分子行业为锂电池行业。

  (2)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电池最为核心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电池容量、安全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主要正极材料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材料,上游为镍、钴、锰、锂等金属盐、添加材

  料及其他辅料供应商,行业下游为新能源电池的终端应用产业领域,主要为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新能源电池领域、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消费新能源电池领域以及通信基站为代表的储能新能源电池等三大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前,3C消费市场是我国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超过3C消费市场成为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随着通信技术和电网的建设发展,以通信基站储能、电网储能为代表的储能领域预计在未来带来较大的需求增量。另外,公司部分收入来源于氢能材料。以下为公司产品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

  ①动力市场

  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6.0个百分点。

  从技术上看,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的特征成为高续航车型主流正极材料;2023年,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得益于其成本优势份额持续提高;高功率型正极材料在混动领域应用广泛。

  ②3C消费市场

  3C消费市场已处于平稳发展期,传统数码需求基本饱和,可穿戴设备、AR/VR等新兴消费电子发展迅速,为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需求增长空间。2023年上半年消费锂电市场整体需求量较低。下半年,在新产品发布的带动下整体市场需求回暖。

  从技术上看,伴随电子产品轻薄化和快充需求,钴酸锂高电压化趋势显著;三元材料在对成本较敏感的低端市场有一定空间;从市场上看,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中的应用,可穿戴设备、无线耳机、电子烟、无人机、AR/VR等新兴消费产品的发展,有望引领消费电子进入新一轮增速阶段。

  ③储能市场

  伴随风光新能源的发展风口到来,储能正在成为“标配”,并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柱。储能主要是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侧等领域的大型储能,由于涉及电力并网问题,其对于电池的需求比其它场景要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匹配电力储能特性,电力储能电池未来将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赛道。

  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关键器件,正在走向更低成本、更长循环寿命、更高安全的专属化、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工艺选择和制造路径。

  目前,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主要采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未来基于钠电正极材料的优良特性,有望逐步在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中得到运用。

  ④氢能市场

  氢能领域中,贮氢合金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龙头企业有望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

  (3)主要技术门槛

  ①行业准入门槛方面

  2021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国家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根据前述规范条件,对生产企业研发经费、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实际产能利用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②行业研发技术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国内各主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厂商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工艺技术,如原材料的选择、各类材料的比例配方、辅助材料的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的设置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

  如近年来,钴酸锂正极材料不断向高电压、高压实方向发展,高电压钴酸锂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需要依赖专业的技术积累和长时间的生产实践才能掌握。三元正极材料不断往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方向发展。高镍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差、循环过程中有岩盐结构相变,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才能使用,需依赖良好的技术工艺控制及对应的生产设备,高品质、高一致性的高镍正极材料量产难度更大;高电压三元材料通过将电池充电截止电压提升到4.35V以上,满足电池长续航的需求,需要解决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包覆、粒径控制等技术问题,提升高电压三元材料体系下材料的循环寿命、存储性能和安全特性。

  以上产品更新迭代较快,技术工艺壁垒逐渐提高。在当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短期内无法突破关键技术,难以获得下游新能源电池客户认可,难以形成竞争力,难以在行业立足。

  ③研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相关行业经验积累是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新能源电池材料一般由客户提出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研发经验与生产经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先期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的企业拥有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研发与生产队伍,新进入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人才储备方面追赶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还需要深谙市场的采购、销售团队。采购、销售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供应商、客户协调能力。

  ④规模化生产及资金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化壁垒,一方面,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原材料掌握、采购议价能力和生产运营规模效应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流新能源电池企业对于电池材料供应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电池材料企业进入新能源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的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行业新进入企业面临规模化生产壁垒及较高的资金壁垒。

  ⑤客户对供应商的综合认证壁垒

  新能源电池材料是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均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需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生产稳定性、规模化供应能力、物流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财务稳定性、环保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认证,检验期较长且严格,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行业新进入者已经很难通过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厂商的认证。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锂离子正极材料销售为72,070.50吨,保持国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前列地位;公司氢能材料销售量为3,716.41吨,继续巩固贮氢合金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钴酸锂市场集中度较高,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国内钴酸锂产量为7.87万吨,同比增长2.2%,全球市占率为92.9%,较去年同比增长1.2%;国内CR5为86.3%,较上一年度上升2.9%,集中度继续提升。公司凭借高电压钴酸锂的产品优势,长年稳定向下游3C消费电池头部企业供货,2023年钴酸锂实现销量为34,590.00吨,出货量继续蝉联第一。未来,公司将持续巩固钴酸锂市场龙头地位。

  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格局尚未稳固,暂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三元材料的竞争格局依旧维持多强并列状态。根据ICC鑫椤统计,2023年国内三元材料产量为59.0万吨,同比下滑2.0%;全球范围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96.6万吨,同比下滑2.8%。公司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三元材料实现销量37,404.32吨,在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位置。

  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受益于动力与储能两大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2023年磷酸铁锂产量延续增长态势。根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磷酸铁锂产量为156.9万吨,同比增长32.9%。公司自2009年以来致力改善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公司于2021年在四川雅安开展了磷酸铁锂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布局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40,000吨生产车间及配套工程施工,产线的设备采购及安装正在进行。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差异化路线,向市场提供低温性能优良、倍率性能良好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技术创新驱动的时代,公司积极拥抱变革,紧紧围绕国家对新能源领域的宏伟蓝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努力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在前列。报告期内,公司以前瞻性的视角审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致力于开发符合未来市场趋势的高性能电池材料,并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要求和降本需要,近年来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磷酸锰铁锂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添加锰元素获得的新型正极材料。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引入锰元素,锰的高压特性能够获得比磷酸铁锂更高的电压平台,提升能量密度,并且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兼顾高安全性。

  (2)钠电正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低速交通工具、大规模储能、工程机械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从政策来看,2023年国家多次发文明确支持发展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2023年7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大力发展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产品,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应用。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2023年9月,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统筹资源加大钠电、储能等产业支持力度。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部分项目已落地,产业链逐渐成熟,但受2023年碳酸锂价格影响,钠离子电池推进有所放缓,公司将充分发挥钠离子正极材料在低温性能、倍率性能的优势,加快在细分领域中的应用。

  (3)补锂剂

  电池首次充放电后部分锂离子用于形成SEI膜以及内嵌负极无法脱出造成永久性锂损耗,电池出现不可逆的容量下降现象。为了弥补该部分缺失的锂离子,通常在正极或者负极添加补锂剂,从而提升电池的首次充放效率,同时锂离子不可逆消耗变少也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补锂剂主要分为正极补锂剂以及负极补锂剂,负极补锂剂存在技术工艺难度高等诸多产业化难题待解决,目前正极补锂最具应用前景。公司开发了多款正极补锂材料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技术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及快速充电等特性而备受瞩目。公司专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的研发,通过采用快离子导体等创新技术,已实现固态电解质的吨级生产和稳定可靠的产品性能。

  综合来看,上述技术具有不同的特性,将共同为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通过近二十年的自主创新和行业深耕,在研发和技术实力方面形成了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成为行业内极少数同时在动力锂电池应用领域和3C锂电池应用领域均占据优势地位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本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综合来看,公司致力于新能源电池主流产品核心技术以及未来产品技术的培育发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国内外拥有158项注册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7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原材料价格下降,研发耗用的材料成本降低。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上表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项目总预算超过800万的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司研发力量,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项目,扩大校园招聘及社会招聘规模,引进优质研发人才,同时加强内部培养,发掘潜在具有研发潜质的人员,研发人员数量比例得到显著提升。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创新驱动的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多数拥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丰富的研发经验,具备较强的持续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公司自2004年开始介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连续攻克了3C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陆续推出了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贮氢合金等多款产品,并持续升级迭代,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加快新型磷酸盐系材料、钠电正极材料、超高镍三元材料等材料的量产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技术创新和品质保证,实现产品差异化,树立品牌地位。

  2.广泛认可的商业化成果优势

  公司以持续的技术研发为基础,将多项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成为了市场广泛认可的商业化产品。三元材料方面,公司是行业内最早的成功开发出高倍率型Ni3系NCM三元材料产品,并应用到混合动力汽车的正极材料企业;公司也是行业最早实现将高电压单晶Ni6系NCM三元材料大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量产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钴酸锂方面,公司钴酸锂产品持续迭代,电压从4.45V增加到4.53V以上,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改善材料能量密度、循环、快充、安全等性能,解决客户痛点,凭借高电压产品优势,全球市占率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公司在高电压技术上的连续创新和产品系列的更新换代,巩固了公司在3C锂电池行业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高电压技术作为钴酸锂领域的关键技术方向。

  3.品质稳定的规模化量产优势

  新能源电池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行业主要的新能源电池厂商对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一致性、供货稳定性、及时性等具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品质管控及风险预防机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品控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公司正极材料产销规模连续多年处于行业前列,氢能材料处于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推进了先进品质管理工具应用,建立异物管控体系,推动质量管理前移到设计开发阶段,加强测量系统保障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过程品质保障能力和产品安全,确保了在行业内的规模化与稳定量产优势,并维持了高客户满意度。

  4.优质稳定的知名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新能源材料的厂商之一,下游大型新能源电池厂商均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从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准确地把握3C电子产品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坚持差异化大客户战略,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有助于促进公司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客户资质及信誉良好也是公司能够稳定发展、持续壮大的重要基础。

  5.行业先进的绿色低碳优势

  公司坚持“承接企业使命,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运用国际先进设备,引入国际先进制造管理体系,不断迭代升级产线工艺,稳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公司及下属三明厦钨、宁德厦钨均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为巩固和提高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创新,连续攻克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公司于2022年成立了双碳办公室,负责统筹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制定公司“双碳目标”路线图。2023年,三明厦钨获得达成碳中和宣告声明,成为公司首家“零碳工厂”。公司在落实自身减碳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行业“碳”标准的起草,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推动主要供应商开展碳减排工作,致力于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低碳发展。公司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在行业始终处于先进水平。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背景下,受下游市场增速放缓、产业链去库存、原材料价格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产品销量与售价同比减少。近年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正极材料行业开工率整体下行,若未来原材料供应及价格继续波动,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新增产能不能充分消化,将可能导致公司业绩进一步出现下滑或亏损风险。公司随着客户新项目的量产导入,销量逐季攀升,在2023年第四季度产能利用率恢复至较好水平,公司将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迭代风险

  作为新兴行业,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发展方向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出现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或失败的情形,导致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则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均有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力度,保持技术不断创新。

  2.技术泄露风险

  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关键生产技术的掌握及工艺改进能力等。若公司相关核心技术被泄露,并被竞争对手获知和模仿,则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将受到损害,并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保密,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研发人员加盟,保持行业技术优势和未来发展持续性。

  3.客户资源风险

  虽然公司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大客户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过分依赖少数客户可能导致公司对这些客户的市场风险敏感度增加。若这些关键客户的订单量减少,或是因市场策略调整而改变供应商,都可能对公司的业务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公司将持续推进客户结构优化,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并提升客户服务和关系管理能力。

  4.绿色低碳风险

  在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模式的过程中,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高额的初期投资需求、持续的运营成本以及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环保法规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不断变化,公司将持续投入以适应这些变化,保持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此外,虽然绿色低碳生产能够长期带来经济和环境效益,但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公司将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管理和控制相关的运营成本。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四氧化三钴、钴中间品、氯化钴、氢氧化钴、硫酸钴、三元前驱体、硫酸镍、碳酸锂、氢氧化锂等,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直接材料成本是公司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未来,若主要原材料出现供应短缺,将可能导致公司不能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从而影响公司生产供应稳定;若原料等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而公司原材料采购优化策略及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将导致公司无法完全消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的风险,出现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相对偏高的情况。上述情形均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电池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吸引新进入者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突破行业技术、资金等壁垒,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同时,现有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亦纷纷扩充产能,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影响新能源电池材料的销售价格和利润空间。如果未来公司不能继续保持在技术研发、产品性能、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持续的降成本要求,公司将面临正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对公司发展和盈利方面的不利影响。

  3.新增产能消化风险

  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公司在海璟基地年产4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在海璟基地新建年产3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和综合生产车间扩产(年产能规划15,000吨)项目,另外还有雅安基地液相法磷酸铁锂项目、宁德70,000吨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法国年产40,000吨三元材料项目等。上述项目虽已经公司基于当下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等条件充分论证做出了投资决策,但如果未来发生行业整体产能增长过快,行业需求提升速度不及预期,主要客户拓展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市场环境出现较大不利变化等因素,则存在新增产能无法及时消化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风险

  近年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未来若出现新能源汽车政策不利调整、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竞争无序、产品售价及原材料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或者公司未能持续保持产品、客户等行业竞争优势等情形,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2.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合计账面价值为349,858.77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25.95%,公司应收账款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持续增加。若行业发展出现系统性风险,下游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或资产状况出现恶化,且公司不能持续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及时收回账款,可能会出现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或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其中,锂离子电池按照正极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NCM/NCA三元锂电池等类型。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体系一直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重要变化,比如,燃料电池等电池技术进步加快、磷酸铁锂电池组装技术突破等,则行业对锂离子电池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面临替代风险。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新的技术开发与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之一为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三元材料受包括产业政策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替代因素、市场竞争因素等影响,近年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提高技术门槛要求的同时不断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对三元材料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2023年由于新能源行业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产业去库存等影响,三元材料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叠加的产能过剩,市场预计数年内增程、混动、纯电等类型新能源车辆销量增长,仍将带动三元材料供应量处于上行趋势,但总体增速或有所放缓。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管理水平不能及时提升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不断延长,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如果公司管理层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较大的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

  2.安全生产与环保风险

  随着相关安全生产与环保监管政策的趋严及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安全生产与环保合规压力也在增加,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安全生产或环保事故的风险;一旦发生安全生产或环保事故,不仅会面临直接损失,还可能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责令整改或停产等,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1,087.33万元,同比减少39.79%,实现利润总额55,858.34万元,同比减少54.9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745.45万元,同比减少52.93%。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目前产品主要有面向3C消费电子领域的钴酸锂、面向动力电池领域的三元材料,面向储能和车用的磷酸铁锂,用于氢能市场的储氢材料等。

  1.3C消费市场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3C电子产品长续航、轻薄化、稳定性方面的要求严苛,钴酸锂具有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等优点,在3C消费市场占据主流位置,三元材料在对成本较敏感的,例如充电宝、电动玩具等部分低端3C电子产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3C消费市场目前处于慢速增长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电子烟等新产品的出现为3C消费需求增长提供新的契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89亿部,同比增长6.5%;其中9月份中国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59%,出货量恢复月度正增长。

  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3C消费用正极市场格局稳定,公司凭借技术、品质上的优势,成为行业龙头,未来,公司将凭借高电压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下游的需求,继续巩固在3C消费领域的龙头地位。

  2.动力市场

  在双碳大背景下,车企纷纷加快电动化进程,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新能源车凭借其更智能化的功能、更好的驾乘体验,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为主。

  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新能源汽车也呈现高续航、高性价比等特点。针对高续航的需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的特征为主流正极材料;针对高性价比的需求,在回收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占据主要份额;另外高功率型正极材料在混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动力正极材料行业还在快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细分为三元材料与磷酸铁锂领域。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387.7GWh,较上年增长31.6%;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累计同比增长14.3%;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累计同比增长42.1%。此外,2023年中国的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127.4GWh,同比增长87.1%。

  在动力三元材料上,公司在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公司将凭借技术品质优势稳固高功率三元材料龙头地位和高电压三元材料技术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继续推进高安全性高镍材料的开发,让高镍材料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上,针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公司开发新型低温铁锂材料,改善其低温性能,针对磷酸锰铁锂分布不均匀的痛点,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在原子级改善了锰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通过独特的包覆技术开发的高容量钠电正极材料稳定性良好。

  3.储能市场

  低碳环保已成全球趋势,风光等新能源比重将越来越大,储能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电化学储能的灵活部署、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在储能中应用广泛,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初步统计,2023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225GWh,同比增长50%。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电化学储能将在能源转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磷酸铁锂电池由于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现阶段占有较大比例,未来,随着钠电池的技术进步,凭借其低温性能好、原料广泛低廉等优势在储能领域会有广泛的应用。

  公司2009年就有磷酸铁锂的技术储备,并且是行业内较早进行钠电正极材料开发的企业,公司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发储能磷酸铁锂、钠电正极材料产品,满足下游客户的不同需求。

  4.氢能市场

  贮氢合金主要用于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镍氢电池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相较于其他电池,镍氢电池仍具有相对的优势,比如在混动车上,因其平稳的放电特性,高比热容,出色的快速充放电能力,在需要不停快速充放电的应用场景上得到充分发挥;因其在极端环境中稳定的安全性能,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抓住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机遇,立志打造百年企业,坚持“市场导向、研发驱动、品质领航”的发展思路,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核心,坚持以研发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品质保证生存根本,走“产品高端化、产研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公司依托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加大新能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水平。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产品应用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力争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实现社会、客户、股东、员工及相关利益方共赢。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4年年度总体目标争取净利润比2023年有所增长。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市场开拓方面:继续贯彻大客户战略,全力争取优质客户,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持续开发优质国际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2.重点项目投资方面:以公司五年规划为目标指引,对各项重点项目、关键任务再梳理,实现项目按时、按质稳步推进,助力产能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

  3.国际先进制造方面:深化推进国际先进制造,以“强提升—夯基础全覆盖;见实效—创标杆达实效”为指引,紧盯年度规划目标,持续完善制度,持续推进IAM项目管理和XISO体系实施,持续推动人才认证和星级班组建设,推进标准化、精益化工作落地,支撑公司快速发展。

  4.集成产品研发方面:创新研发模式,完善集成产品研发(IPD)体系,进行产品线组织架构设计,建立产品线和IPD客户组的弱矩阵组织模式,利用共性平台技术开发,前沿技术开发、未来产品开发、产品孵化等五大技术板块功能,迭代升级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高功率三元材料、水热法磷酸铁锂等优势产品,突破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材料、全固态电池材料、补锂材料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突破重大客户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提前布局未来产品技术、新产品,加快正向研发节奏,使公司逐步发展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方案解决商。

  5.资源保障与布局方面:立足全球寻找战略合作供应商,与原料资源优势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核心及履约能力强的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丰富钴、镍、锂供应渠道,保障生产运营所需原料供应;同时,基于锂镍钴原材料价格周期性波动,通过市场趋势把握和走势分析,坚持“低库存,快周转”的经营策略,构建稳健的原料供应保障链。

  6.生产管理方面:扎实推进SCM年度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和工作,进一步做好计划管控,重点优化定线生产的模式,并借助MOM系统将定线排产逻辑固化。

  7.绿色发展和“双碳”推进方面: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三明基地先行先试经验,制定公司“双碳目标”规划和路线图,拟定公司年度双碳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并跟踪实施,构建高标准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