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中自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中自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自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在公共卫生事件长期影响尚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局势复杂变化、多国面临高通胀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汽车产销量双双超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乘用车稳健增长,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公司保持定力,稳中求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市场需求为导向,安全生产为前提,不断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业绩增长新曲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4,081,894.61元,同比大幅增长245.07%;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318,630.74元,实现扭亏为盈。期末总资产为2,646,866,461.26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884,857,865.80元,同比分别提升24.00%和1.09%。报告期公司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一)聚焦主业,培育业绩增长新曲线

  公司专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坚持科技创新与市场牵引“双轮驱动”,围绕环保催化剂,大力发展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工业VOCs催化剂,深化核心业务的新赛道探索。

  同时,公司大力拓展储能与动力电池业务,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完善网络布局,储能电池及系统实现国内工商业储的批量交付,钠离子电池产品通过第三方机构和两轮车客户验证,在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的同时培育业绩增长新曲线。

  (二)加强研发投入,创新驱动发展

  公司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大局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3.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专利授权189项,年度新增授权专利70余项。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围绕稀土材料、贵金属材料、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等方面开展公共平台建设,形成基于IPD的平台技术开发体系和客户产品开发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实现公司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项目课题征集和揭榜挂帅工作落地;常态化召开科技成果汇报、外部学会交流等活动,增厚创新氛围。

  (三)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公司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确保生产质量和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有效控制了生产质量和安全事故,实现了零死亡、零重伤、零污染的目标,保障了全年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

  同时,公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培养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并通过各项职业培训提高现有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优化人才结构与培养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199名,其中工程师93人,多数为自主培养,构建了一支高质量人才队伍。

  (四)加强募投项目管理,实现募投项目平稳建设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募投项目累计投入金额88,620.89万元,占调整后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的62.98%。未来,公司将继续严格遵守证监会、上交所相关法规指引及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在募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审慎使用募集资金,切实保证募投项目按规划顺利推进,实现募投项目预期收益,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五)提高信披质量,持续规范运作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信披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批流程,在合规基础上保证对外公告时效;始终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优化披露内容,主动披露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强化行业竞争、公司业务、风险因素等关键信息披露,减少冗余信息披露,在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基础上力求披露的信息简明清晰、通俗易懂。

  自上市以来,公司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科学合理推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后续,公司将继续提高信披质量,持续规范运作,筑牢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石。

  (六)完善公司治理,保障股东权益

  公司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起以公司章程为核心、以各决策主体权责清单和议事规则为依托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公司高度重视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致力于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常态化召开业绩说明会,广泛邀请投资者和媒体等相关方到公司实地调研,积极回复投资者提问与诉求,通过直接对话,进一步增进外界对公司的了解;拓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引导中小投资者积极参加股东大会,为各类投资者主体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创造便利,增强投资者的话语权和获得感。

  上市2年来,公司先后通过现金分红、回购等多种措施回馈全体股东,积极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后续,公司将继续统筹好业绩增长与股东回报的动态平衡,坚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多渠道股东回报机制,与广大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介绍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移动污染源(机动车、非道路机械、船舶等)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少数主要国产厂商之一,同时,依托公司现有环保催化剂技术优势和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优势积极向储能与动力电池市场、工业催化剂和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拓展。

  公司通过近19年的长期研发,突破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先进涂覆技术等环保催化材料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是拥有国六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技术和产品的少数国产厂商之一。

  2、主要产品介绍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类型的分类情况如下:

  (1)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

  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应用于各类汽油车、柴油机、天然气车、摩托车和船舶的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以催化单元的形式或将催化单元及其他器件封装于金属外壳中后以封装成品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

  (2)其他产品

  公司产品还包括储能与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工业VOCs催化剂。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产品的原材料主要包含贵金属、载体、稀土材料和其他化学原料、封装材料等,针对上述主要原材料,公司与两家以上的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以确保原材料的长期稳定供应。公司主要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管理模式,根据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结合安全库存等因素制定采购计划。对于贵金属,公司通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框架协议,约定权利义务、定价规则等合同基本条款,通过询价、比价进行采购,并按实际采购量进行结算。对于载体,公司根据各款产品对应的环保公告要求进行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管理模式。公司催化单元的生产,主要为对贵金属、稀土、氧化铝等原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后,按照各产品配方,主要通过制浆系统将各种材料进行自动精准称量后予以充分混合制得催化剂浆料,之后定量涂覆在载体内壁;公司物料流转执行先进先出原则,按照工艺生产流程顺序流动,通过二维码追溯系统和ERP系统对各工序物料流转进行管控。

  3、销售模式

  (1)新车/机配套

  公司产品以对发动机厂、整车厂的配套销售为主,均为直销模式,直接向发动机厂、整车厂进行市场拓展。

  公司通常与客户签订长期采购框架协议,原则上确定销售产品类型、结算方式、质量保证违约责任等条款。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公司根据客户日常的采购计划及实际订单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完成生产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运输至其仓库或其指定的封装厂、第三方物流仓库。报告期内,公司客户主要采用“入库结算”与“上线结算”两种模式,其中商用车客户以入库结算为主,乘用车客户以上线结算为主。

  公司的销售定价采用行业通行的“组成价格”,贵金属、载体及涂层分别协商定价,组合产生最终成交价。

  贵金属的具体定价方式包括“指定未来时点价”和“指定时段平均价”,经与客户协商,公司对国六天然气车采用“指定未来时点价”或“指定当月平均价”,可有效规避贵金属价格波动风险;汽油车(含摩托车)采用“指定(过去)时段平均价”,指定(过去)时段为上月;柴油机(除SCR,其不含贵金属)产品采用“指定未来时点价”和“指定(过去)时段平均价”,指定(过去)时段为上月或上一季度。

  载体是尾气处理催化剂的关键部件,纳入机动车型式检验公告,因此下游的发动机厂、整车厂通常指定载体供应商并参与定价谈判,催化剂厂商可在三方协商的价格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涂层”是机动车型式检验公告中对催化剂生产企业核心工艺的通用简称,采用“成本加成”和“市场竞价”相结合的定价模式。

  (2)在用车改造

  公司针对在用车改造市场销售渠道和客户类型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直销模式和经销模式。直销模式下,公司通过各地政府机构或企业集团的招投标程序后,直接服务于油田、机场、港口、物流公司、建筑公司等企业和自然人车主,公司针对不同车型订制开发尾气处理产品,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安装、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此外,公司还直接销售给汽车修理厂等终端消费场所。经销模式下,公司对经销商均为买断式销售,并由经销商负责售后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的在用车改造业务直销为主、经销为辅。

  (3)储能与动力电池

  公司储能与动力电池产品针对客户和目标市场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直销模式和经销模式。

  4、研发模式

  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用及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建立自主研发机构与共建研发机构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公司以关键催化材料和催化剂技术开发作为企业的基础研发方向,结合环保催化剂行业技术和尾气排放法规的发展趋势制定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各系列催化剂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公司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主要分为平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两个阶段。在平台技术研究阶段,公司通过对前沿技术和排放标准的前期规划研究,制定催化剂技术路线和核心产品方案;在产品开发阶段,公司在平台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下游发动机厂、整车厂的需求进行适应性集成产品应用匹配开发,确保最终产品能够与下游客户产品进行良好配套,达到相关性能要求。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研发优势,与相关合作研发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并对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约定。

  5、生产工艺与流程

  (1)催化材料生产工艺流程

  催化材料生产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首先将各类原材料通过反应釜搅拌溶解,之后将溶解好的盐、碱溶液通过各自装置雾化后进行中和反应,通过反应釜升温使中和反应后的原料处于特定温度下,并控制反应时间以保证原料结晶成型。此后,通过压滤的方式将结晶后的原料以滤饼形式滤出且通入去离子水去除过量的氨,再通过球磨形式将其分散。经分散后的浆料继续通过雾化方式去除水分,材料初步成型为粉状,并通过干燥器去除粉料中剩余的水分。最终,粉料经特定温度、时间、通气量的焙烧过程后分解、定型为稳定的催化材料。

  (2)催化单元生产工艺流程

  催化单元生产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将不同组分的材料及助剂等原材料将通过研磨装置进行混合、分散,并进行稳定反应,制备成浆料。上述浆料将通过涂覆装置定量、均匀地涂覆到蜂窝陶瓷载体孔道内壁。此后,经涂覆好的催化单元需进入连续干燥炉内,通过特定温度、时间长度的干燥过程去除催化剂涂层中多余的水分。最后将干燥完成的催化单元进行焙烧,通过高温分解掉盐溶液的结晶物,至此制造为稳定的催化单元。

  (3)封装成品生产工艺流程

  催化剂封装成品的生产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首先按零件工艺图要求对原材料进行激光切割与卷圆成形,经焊接、弯管、切管后成为筒体。此后,利用压装机将催化单元、衬垫等压装进上述筒体,通过焊接变位器或焊接机器人焊接后将上述部件组合并完成零部件安装,形成装配总成。之后对上述装配总成进行气密性检测与符合性检测,通过检测的总成即进行产品标识并包装入库。

  (三)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处行业属于“3新材料产业”之“3.2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之“3.2.7稀土新材料制造”之“3.2.7.3稀土催化材料制造”,该细分行业对应重点产品及服务包括“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品。

  公司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中的“新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领域。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机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的性能和性价比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大气污染治理重视度的不断加强,尾气排放标准持续升级并逐步向“零排放”的目标迈进,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不断降低的同时排放标准所限制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国六排放标准相较国五排放标准已新增了颗粒物数量(PN)、氨气(NH3)、氧化亚氮(N2O)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未来将推出的欧七排放标准、国七排放标准亦可能新增甲醛(HCHO)、乙醛(C2H4O)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要求。

  尾气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尾气处理催化剂的性能不断提升,亦将导致尾气处理催化剂的用量增加,提高车辆的制造成本。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下游厂商对尾气处理催化剂的性价比要求不断提升。在此情况下,催化剂厂商需持续进行关键催化材料的研发,通过开发新催化材料或研制新配方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满足不断降低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和不断新增的限制污染物种类,同时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耐久性,以降低催化剂中的贵金属用量,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成本。

  (2)“新型储能”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2023年是中国储能发展波澜壮阔的一年。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吉瓦/46.6吉瓦时,是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的3倍,并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近4倍之多。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年内新增装机超过2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期,发展动能强劲。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储能技术正朝着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低成本、高能量密度方向迈进。电化学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地理位置限制小、成本持续下降等优势,正逐步成为装机主流。不同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由于各具优势将形成互补发展。锂离子电池在供电可靠性、电网稳定性、削峰填谷等场景需求表现优异,在电源侧、电网侧均有较好应用,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受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制约,钠离子电池资源优势逐渐显现,未来有望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随着上游原材料整体价格回归到“平价时代”,大容量锂电池和集成性更强的储能系统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以锂电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经济性将愈发凸显,以“可再生能源+锂电储能”双轮驱动的新型储能市场增速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储能”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3)燃料电池电催化剂需求不断上升

  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则是电堆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碳载体和铂或铂合金组成,起到催化电池内化学反应的作用。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当氢燃料电池电堆年出货量50万台时,电催化剂成本将占电堆生产成本的41%,显著高于电堆的其他部件。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主要依赖进口,庄信万丰和日本田中贵金属等外国环保催化剂厂商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显著,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与尾气处理催化剂类似,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主要技术目标亦是提升贵金属的分散度、利用率和稳定性,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减少贵金属用量以降低电催化剂使用成本。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迅速,按照2022年发布的“氢能源发电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提高到5万辆。其中,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城市群将在2025年实现超过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在此背景下,高性能、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需求不断上升,高活性、高耐久性催化剂技术已成为我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需重点攻克的关键瓶颈技术。

  (4)工业VOCs市场持续发展

  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VOCs排放控制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旨在建立健全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并实现VOCs排放量的下降目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多项措施针对VOCs治理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直接干预,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治理水平。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VOCS治理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23年国内VOCs治理市场规模将达到435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VOCs治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元。这一增长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VOCs治理日益重视的态度以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推动。随着VOCs治理市场的高速增长,公司工业VOCs催化剂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内燃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剂工作组(WG15)组长单位、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及其排放后处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理事单位及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委会(CVEC)副主任委员单位、国际氢能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尾气处理催化剂和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相关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共12项,其中“十三五”和“十四五”各3项;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21项,公司是我国环保催化剂领域的领先企业。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已于2023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与国六a相比,国六b的排放标准要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非甲烷烃、氮氧化合物、PM颗粒物质量和PN颗粒数等进一步减少,其中碳氢化合物、非甲烷总烃较国六a降低约50%,除此之外,国六b标准对车辆的蒸发排放也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对燃料的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检测方法也更加精准,适用范围更广,被称为“史上最严”汽车排放法规。

  更严的排放标准,对催化材料和催化剂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从乘用车的发展趋势看,为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各大车企的研究重点,混动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得新动力(300152)。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混合动力汽车尾气排放特性进行催化剂的应用匹配技术研究,已开发出具有低贵金属用量和高性价比的优势的混合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已经国内主流车企验证并实现批量交付。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以及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的进一步加严,预计行业将加速淘汰升级,叠加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国产环保催化剂厂商的市场空间亦将进一步打开。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环保催化剂厂商对催化材料的研究深度以及对催化剂涂覆等主要生产工艺的掌握程度是其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决定产品的性能和成本。公司的主要核心技术介绍如下:

  (1)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

  稀土储氧材料具有储氧、释氧功能,起到平抑尾气的空燃比波动、实现多种污染物同时催化转化、提高转化效率的关键作用。在高温环境下,稀土储氧材料容易发生物相分离,导致其结构和织构性能下降,从而大幅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因此,提高稀土储氧材料的热稳定性是环保催化剂的关键技术。

  公司通过以不同纳米晶混合、表面活性物质造孔扩孔等为核心的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实现了稀土储氧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公司通过精细控制制备条件,制备出不同组成的纳米晶材料前驱体,通过不同纳米晶混合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抑制物相分离,解决了材料的高温结构稳定性难题;发展了表面活性物质造孔扩孔技术,解决了稀土储氧材料高温结构稳定性问题。公司制备的储氧材料经1,000℃/10h的高温老化后,未出现物相分离,比表面积高、孔容大,材料的性能优势显著。

  (2)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

  氧化铝材料是环保催化剂的重要催化材料,氧化铝材料在高温老化后,需要依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容,以利于贵金属的负载、分散和保持高温稳定。

  公司通过以稀土和碱土共改性、不同纳米晶混合以及表面活性物质造孔扩孔等为核心的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提高了氧化铝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稳定性。公司利用稀土金属(主要为镧)、碱土金属(主要为钡)对氧化铝共改性,并利用不同纳米晶的混合,有效促进氧化铝稳定在γ和δ物相,解决了氧化铝材料物相不稳定的难题;通过表面活性物质造孔扩孔技术,解决了氧化铝材料织构稳定性的难题。制备的氧化铝材料经1,100℃/10h的高温老化后,比表面积高、孔容大,材料的性能优势显著。

  (3)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

  贵金属是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承担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由于贵金属价格高昂,且在高温高空速的非稳态极端环境中贵金属易烧结团聚导致活性下降,因此,提高贵金属分散度和稳定性以降低催化剂成本、提升催化剂性能是环保催化剂的核心技术之一。

  公司通过以表面活性物质络合、等电点匹配和微化学环境调控等为核心的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实现了贵金属催化材料的性能提升和用量减少。公司利用柠檬酸等表面活性物质的络合作用锚定贵金属前驱体,从而抑制焙烧过程中贵金属的团聚,提高贵金属分散度;通过深入研究稀土等催化材料,匹配其等电点与贵金属前驱体溶液的pH值,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贵金属有效分散;利用稀土金属(主要为铈、镧等)、碱土金属(主要为锶、钡等)等电子助剂对贵金属进行改性,调变其电子云密度及微化学环境,从而增强各催化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抑制贵金属团聚烧结,实现贵金属的高稳定分散。

  (4)先进涂覆技术

  环保催化剂的涂覆工艺是影响其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催化材料的研制技术类似,国外领先环保催化剂厂商对其催化剂涂覆工艺亦实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因此,关键催化剂涂覆工艺的研发是环保催化剂生产的重要保障。

  公司研发出双气流旋转喷雾造粒工艺,通过改良喷雾干燥设备,实现催化材料的粒度精确控制;通过利用真空抽吸技术和定量涂覆技术精准控制催化剂上载量,并采用旋转气流吹扫和动密封技术确保涂覆的均匀性,公司开发的全自动涂覆工艺装备实现了上载量精确控制。

  公司机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能够满足或优于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各项性能要求,是公司技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围绕稀土材料、贵金属材料、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等新材料方向,公司新申请国内专利共59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7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6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共261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73项、欧美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累计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15项、欧美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6项,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公司预计投资总额为500万元以下的在研项目未列示。

  5.研发人员情况

  (七)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与研发优势、产品组合优势及客户优势,具体如下:

  (1)技术优势

  环保催化剂的技术壁垒极高,环保催化剂厂商需要掌握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催化材料等多种催化材料技术和先进的催化剂涂覆技术,并且能够基于对底层催化材料的深度研究,持续进行技术、产品的升级研发以应对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和下游发动机厂、整车厂的降本需求。

  经过近19年的技术积累,公司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和先进涂覆技术等诸多环保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开发出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新一代尾气处理催化剂。

  (2)产品组合优势

  公司基于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公司资金实力,在继续发挥重型商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行业技术优势的同时,依靠完全自主可控的汽车催化剂关键核心底层技术,公司产品已经向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进行延伸并取得重大突破,开始在机动车后处理领域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基于在催化材料方面的长期技术积累和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的需要,公司先后布局了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储能与动力电池的开发,其中,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已实现公斤级批量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公司基于其底层核心技术的延伸与开发,全面布局各燃料类型下的国六标准催化剂并积极完善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随着各燃料车型国六排放标准的相继实施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组合优势将逐步显现。

  (3)客户优势

  由于不同发动机排放的污染物具体组成成分各有不同,因此其尾气处理催化剂的具体配方亦有所不同,下游发动机厂的每一款产品均需要与催化剂厂商进行合作研发以确定最终的催化剂配方,并进行环保公开。因此,发动机厂更换催化剂供应商的风险和评估测试成本较高,其与尾气处理催化剂厂商的合作较为稳定,一般会与选定的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且由于发动机厂需要不断降低其产品成本,因此往往会与选定的尾气处理催化剂厂商持续进行合作研发,公司下游客户具有较强的粘性,公司具有显著的客户优势。

  (4)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优势

  公司围绕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底层催化材料和催化剂技术进行持续研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的建设,公司具有显著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优势。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和产品升级迭代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尾气排放标准升级迅速。柴油非道路国四标准和重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分别于2022年12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全面实施。如果未来排放标准进一步升级,将对尾气处理催化剂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在更高排放标准下,单车催化剂用量显著增加,尾气处理催化剂厂商需不断开发出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以满足下游汽车制造业降低尾气处理催化剂成本的需求。因此,若公司未能研发出满足最新排放标准的技术和产品,或公司产品的性价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将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2.新产品研发风险

  公司依托在环保催化剂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将科研成果转化的体系优势,除持续进行尾气处理催化剂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升级外,还在同步推进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工业VOCs催化剂以及储能与动力电池等新产品的研发。若公司不能按计划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或开发出的新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公司可能面临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处环保催化剂行业具有显著的技术密集型特征,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能否保持核心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将关系到公司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并将决定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其技术领先性。若公司对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晋升制度不能落实或较同行业竞争对手丧失竞争优势,将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从而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部分车型/发动机型取得型式检验公告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正参与多家整车厂/主机厂客户车/机型的配套开发。公司尚处于配套开发阶段的产品最终能否取得型式检验车型/机型公告存在不确定性,若未能取得相应公告,公司将无法对下游客户的相关机型进行配套销售。

  2.贵金属占成本比例较高且价格波动较大的风险

  铂、钯、铑等铂族贵金属成本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高,且随着排放法规升级背景下限制的污染物类别不断增加、排放限值不断降低,以及贵金属的用量逐步增加、采购价格逐步增长而持续提升,此外公司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亦需使用铂族贵金属。铂族金属在全球属于稀缺资源,而我国铂族贵金属资源匮乏且严重依赖进口,因此铂族贵金属价格高昂且其价格变化快、波动大。若铂族贵金属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公司的经营业绩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若铂族贵金属价格大幅下跌,公司贵金属相关存货则存在减值风险。

  3.公司主要配套的商用车下游产销量波动较大的风险

  公司基于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公司资金实力,重点布局商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目前主要与重型天然气商用车配套。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至2023年,我国商用车销量分别为479.3万辆、330.0万辆和403.1万辆,公司下游商用车市场销量随行业周期波动较大。若公司产品配套的发动机型、机动车型生产销售情况出现波动或发生不利变化,下游客户将可能减少对公司催化剂产品的采购量,进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优势显著带来的竞争风险

  目前,全球以尾气处理为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的环保催化剂被巴斯夫、庄信万丰、优美科等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历史悠久,其品牌影响力高、业务规模大、技术实力强,而由于历史上我国的尾气排放标准落后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排放标准,使得外资巨头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往往领先国内排放标准一代及以上,在我国历次排放标准升级时,外资巨头可依靠其已有的技术和产品迅速与下游客户配套以占领市场份额。尤其在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高端车型等机动车市场的开拓方面,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优势显著。若未来环保催化剂市场参与者数量增加,或公司未来无法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并缩小与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的差距,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2021-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15.14%、5.58%、11.91%,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公司毛利率波动较大主要系受产销规模大幅波动以及贵金属价格波动较大的影响所致。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62亿元、4.47亿元和15.44亿元,公司营业收入受行业以及产品收入结构影响呈现大幅波动走势,但计入生产成本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中的固定费用总体保持稳定,因此单位固定成本随着产销规模的变动而变动,是导致毛利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催化剂主要原材料的铂族贵金属具有价格波动风险大的特征。如果公司不能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或存货管理尤其贵金属的采购管理失当,将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2.存货跌价的风险

  公司报告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为36,253.73万元,占当期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8.97%,截至报告期末,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270.97万元。公司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公司主要根据客户订单以及需求确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并保持必要的产成品库存规模。虽然公司主要根据订单安排采购和生产,但若客户的生产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无法继续执行订单,可能导致公司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低,进而带来存货减值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纯燃油/气车市场受新能源汽车挤占的风险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移动污染源尾气处理领域,其市场发展与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高度相关。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技术的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并对纯燃油/气车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占。如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催化剂、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以及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进度不及预期或其市场份额增幅不足以弥补纯燃油/气车市场份额的下降幅度,则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将对公司纯燃油/气车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内需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可能继续影响国际贸易和跨国合作。全球经济的波动会对环保催化剂下游的汽车产业的需求造成相应影响,这将间接影响环保催化剂行业的市场需求,并可能造成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成果波动的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4,081,894.61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245.07%,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商用车市场特别是天然气重卡市场的爆发、乘用车大客户的批量供货、柴油非道路国四和轻型车国六b排放法规的全面实施影响,公司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各主要产品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叠加公司新业务的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成本随收入上升相应上升221.91%,为1,360,112,464.83元。

  报告期内发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为46,147,141.93元、40,633,894.77元、1,537,116.74元和81,145,647.51元,销售费用较上年度增加32.09%,研发费用较上年减少8.28%。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0,852,743.85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出大幅增加,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订单和产销量大幅增加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增加和销售收款存在收款账期导致收款延后影响。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发展态势

  (1)环保催化剂市场的国产化进程逐渐加快

  历史上我国的尾气排放标准长期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等的排放标准,使得外资巨头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往往领先国内排放标准一代及以上,并且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因此,在我国历次排放标准升级时,外资巨头可依靠其已有的技术和产品迅速与下游客户配套以占领市场份额,而我国催化剂厂商由于技术和产品长期落后于外资巨头,议价能力弱且难以获取头部客户或其较多采购份额,只能作为跟随者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排放法规经过快速升级后已由跟随国外先进标准发展成为同步甚至领先于国外先进标准。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方面,国六标准与欧洲国家现行的欧六标准基本一致,且部分污染物排放限值较欧六标准更严,国六排放标准已成为全球最严的现行汽车排放法规之一。在此情况下,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追赶,国内催化剂厂商的技术、产品与外资巨头的差距逐渐缩小,已从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前的追赶发展到目前的并跑甚至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领跑,随着国内环保催化剂厂商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环保催化剂市场的国产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新型储能”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2023年是中国储能发展波澜壮阔的一年。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吉瓦/46.6吉瓦时,是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的3倍,并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近4倍之多。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年内新增装机超过2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期,发展动能强劲。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储能技术正朝着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低成本、高能量密度方向迈进。电化学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地理位置限制小、成本持续下降等优势,正逐步成为装机主流。不同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由于各具优势将形成互补发展。锂离子电池在供电可靠性、电网稳定性、削峰填谷等场景需求表现优异,在电源侧、电网侧均有较好应用,已经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受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制约,钠离子电池资源优势逐渐显现,未来有望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随着上游原材料整体价格回归到“平价时代”,大容量锂电池和集成性更强的储能系统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以锂电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经济性将愈发凸显,以“可再生能源+锂电储能”双轮驱动的新型储能市场增速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储能”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3)燃料电池电催化剂需求不断上升

  氢燃料电池电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则是电堆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碳载体和铂或铂合金组成,起到催化电池内化学反应的作用。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当氢燃料电池电堆年出货量50万台时,电催化剂成本将占电堆生产成本的41%,显著高于电堆的其他部件。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主要依赖进口,庄信万丰和日本田中贵金属等外国环保催化剂厂商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显著,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与尾气处理催化剂类似,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主要技术目标亦是提升贵金属的分散度、利用率和稳定性,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减少贵金属用量以降低电催化剂使用成本。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迅速,按照2022年发布的“氢能源发电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提高到5万辆。其中,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城市群将在2025年实现超过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在此背景下,高性能、长寿命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需求不断上升,高活性、高耐久性电催化剂技术已成为我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需重点攻克的关键瓶颈技术。

  (4)工业VOCs市场持续发展

  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VOCs排放控制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旨在建立健全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并实现VOCs排放量的下降目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多项措施针对VOCs治理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直接干预,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治理水平。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VOCS治理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23年国内VOCs治理市场规模将达到435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VOCs治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元。这一增长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VOCs治理日益重视的态度以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推动。随着VOCs治理市场的高速增长,公司工业VOCs催化剂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抓环保催化剂行业快速发展、排放标准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性能水平,加快智能制造升级,拓展环保催化剂应用领域市场,努力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提升公司在环保催化剂领域的行业地位。公司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在尾气处理催化剂方面,公司将依托目前的技术积累和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进一步针对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底层催化材料和催化剂技术进行持续研究,开发出更高性能、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公司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销售规模,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加速推进尾气处理催化剂的国产替代。

  在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方面,公司将基于已有技术和公司参与的“高性能/抗中毒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合成技术与批量制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持续引进先进研发、检测设备和行业内高端人才,在持续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积极推进公司产品的示范应用和量产落地。

  在储能与动力电池业务方面,公司将基于与电子科大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公司多年以来将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体系优势,积极推进电芯中试线的产线建设和产品验证、优化工作,加速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也是公司上市新征程第三年。公司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加大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的战略价值客户开发,促进公司科技创新与成果快速转化。公司将紧紧围绕“强战略抓落实,强业务保增长,强质量稳发展,强人才促转型”的经营方针,聚集业务战略目标,加强业务组织能力建设,吸引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贡献为标准,加强成本管控与质量管理,确保公司业绩持续有效增长。

  1、研发与创新计划

  公司将凭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平台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围绕产品线规划持续完善技术规划、产品技术库和应用技术库,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用及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建立自主研发机构与共建研发机构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挖掘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工艺,迅速提高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助力公司快速发展。未来,公司将结合公司新兴业务推进情况,加强新技术规划管理、项目管理体系培训和实施,以“老员工+专家+新员工”的模式协调配置技术资源,持续开发差异化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2、市场开发计划

  在尾气处理催化剂方面,新车/机配套要积极维护战略价值客户,保障产品交付和产品质量,保持现有价值客户主供配套地位同时积极争取新平台新项目,加速新客户开发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加速推进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国产替代进程。

  在储能与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将持续深化与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强化新项目报价核算及价格管理,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保证批量供货能力。

  在工业催化剂方面,利用产学研用技术和品牌优势,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试装试用等方式快速实现战略价值客户的试用合作,持续打造强有力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团队,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应工业催化业务运营的商业模式,塑造行业品牌。

  在氢能源方面,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要充分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研成果和氢能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聚焦客户需求,稳步提升战略价值客户的批量交付。

  3、项目建设计划

  公司将充分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加快募投项目和非募投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汽车后处理装置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国六b及以上排放标准催化剂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等募投项目建设和碳谷产业基地、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等项目如期达到可使用状态,为公司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年度销售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4、人才发展计划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公司持续推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制定一系列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不断夯实业务线人才规划管理,丰富招聘渠道、优化面试官管理体系、加强雇主品牌宣传与校企合作力度,继续优化培训、绩效薪酬和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保障各业务人才供给与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稳步进行。

  为加快培养优选管理人才,建立公司级人才库,定期开展人才盘点评估工作,分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在公司内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性人才的引进,推动企业管理向高水平发展。

  5、管理提升计划

  公司将继续推进数字信息化建设,全面规范企业基础管理流程。重点打造生产系统数字信息化运行的管理,持续优化MES系统,实现与ERP系统高效同步运行;深入优化完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提升业务线自主运营管理能力;加强公司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宣贯,加大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倡导管理者践行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决策机制,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规范企业运营流程,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四)其他。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 关 村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