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华建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华建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华建集团(600629)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更加聚焦于主责主业的竞争优势来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新签合同123.72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设计咨询合同70.31亿元,同比下降4.52%;工程承包合同53.41亿元,同比增长16.83%。全国化市场开拓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为明显,2023年,公司新签外地合同38.79亿元,同比下降11.59%。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90.59亿元,同比增长12.68%,实现归母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10.35%。

  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公司聚焦大客户,关注重点区域、重要专项、重大项目,围绕“品牌赋能”和“重大项目”统筹大经营工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报告期内,公司新签1000万元以上设计咨询类合同151个,其中包括: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工程(不含站坪)勘察设计项目、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下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项目、宁波枢纽空铁一体主体工程综合交通中心(GTC)项目等。同时,公司持续加强与政府及国资单位的互动合作,拓展大客户战略联盟,公司分别与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电气(601727)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600170)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公司的行业影响力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位列2023年ENR全球工程设计企业150强第57位,位列2023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第6位,位列“2023上海服务业企业百强榜”第64位。2023年,公司还完成了上海品牌认证监督审核,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有效提升公司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2023年,公司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奖建筑设计奖1项、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08项、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48项。

  1.重点区域市场开拓持续发力

  聚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组建属地化团队,强化融入当地市场。2023年,公司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以外)签约额合计17.96亿元,占外地合同额的46.29%。主要签约项目包括:宁波枢纽空铁一体主体工程综合交通中心(GTC)项目、合肥先进光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鲁迅故里三味书屋片区综合保护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安徽分院等。

  积极参与商务部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建设任务。2023年,公司海外项目新签合同额8161万元,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医院、援老挝万象纳塞通中学、援尼泊尔多拉卡县公立学校、援尼泊尔热索瓦县公立学校、援几内亚议会大厦维修等项目于2023年顺利竣工。同时,公司作为上海代表团成员企业第三次参与中非经贸博览会,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23年,公司参与上海市年度重大建设项目63项,推进实施东方枢纽(东站)、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外滩核心区功能提升、世博文化公园、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会址、三林滨江片区、金山乐高乐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同时,聚焦上海市重点区域开发,包括北外滩核心区、大虹桥区域、大东方(600327)区域等,做好前期服务工作。聚力参与城市更新,包括张园、蕃瓜弄项目等。

  全力推进五个新城和南北转型建设项目。2023年,公司在“5+2”新城签约合同额达19.65亿元,主要新签项目包括:嘉定未来城市项目、瑞金医院金山院区项目、嘉定区中心医院整体改扩建工程、临港开放区枢纽站TOD首发项目B05-01地块、C07-01地块一标段(B05-01地块)、临港新片区泥城社区浦东医院临港院区、上海奉贤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

  公司持续配合新城办推进五个新城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属地服务,继续做好“金山工作营”、“临港风貌工作营”工作,成立临港片区建筑师负责制专家组;二是对接新城办,做好政府助手,完成“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评估”,组织参与2023年新城公共建筑及景观项目设计方案征集、2023上海基础设施设计竞赛、浦江第一湾设计方案征集、蕴藻浜设计方案征集等;

  三是策划品牌营销活动,主办和参与新城设计周、临港绿色国际论坛;四是聚焦乡村振兴,助推区域发展,积极调研青浦、嘉定乡村建设。

  3.科技创新加力提速

  公司不断优化科研创新体系,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成立华建集团上海科技分公司(简称“华建科技”)。该分公司是面向原创技术策源、面向共性共享技术研发、面向公司新兴业务孵化的“中央研究院”,是公司科技创新战略部署的具体执行者,核心技术培育和高技术人才成长的首发地。

  2023年,公司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其他行业协会、学会科技进步奖16项。此外,公司获批上海市科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上海市住建委课题14项。公司积极参与中国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编制完成外文版《超高层建筑设计通用标准》送审稿。

  4.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公司积极推进管理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业务。建设企业级数据中台并开展数据分析研究,通过数字技术辅助开展智慧设计研发,运用业财数据推进规范化运营管理;通过多种创新平台机制,探索建筑智慧化集成技术与应用场景,打造数据驱动型工程建设智慧数字产业化平台。

  在数字化新兴业务方面,子公司华建数创持续打造华建自主知识产权ArcOS建筑操作系统,助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三维数字底板。通过在“金桥城市副中心”、“雄安金湖未来城”等试点应用,探索基于CIM的数字化开发管理新模式,打造八大应用场景,为上海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等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提供重要的城市建筑数字空间服务。

  5.品牌赋能作用凸显

  公司不断擦亮“华东院”、“上海院”等老字号金字招牌,持续打造“中国设计+上海服务”的行业领军工程咨询企业品牌形象。坚持文化自信,唱响中国设计。2023年,公司深度参与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呈现原创艺术装置、高能级论坛,活动期间,大会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3亿次。亮相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上海碳中和博览会等活动。打造高能级交流平台,牵头成立全国城市更新领域首个“碳中和工作委员会”,筹建黄浦区双碳发展企业联盟等一批公共交流平台,公司行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6.客户满意度再创新高

  2023年,公司通过建章立制、分级管理、组织回访,统筹推进战略客户管理,成立华东院金桥指挥部,与中国太保(601601)共同实施“保建计划”。公司连续第19年发布《公司客户满意度报告》,2023年,公司第三方顾客满意度得分为81.28,再创新高。此外,公司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工作,从使用性、方便性、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对使用后建筑的运维管理者进行调查,2023年,公司建筑使用者总体评价得分为85.41。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时下,中国经济正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此次结构性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政策支持将有助于平缓过渡。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1.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26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019亿元,增长4.3%。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但是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本行业仍面临较大挑战。

  2.多地出台专项政策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明确要求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就设计行业本身而言,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促进自身规模壮大,同时在引导创意发挥、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为此,多地纷纷发文引导设计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

  3.城市更新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023年,全国层面的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数量为近三年最高,充分体现了城市更新对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2023年,中央的城市更新政策更多与稳增长相结合,特别是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进行全面性部署。自然资源部制定《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提出将城市更新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针对城市更新特点改进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完善城市更新支撑保障的政策工具,加强城市更新的规划服务和监管。

  4.双碳行动进入试点示范阶段

  2023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三年。随着“双碳”顶层设计体系确立,近年进程不断加快,2023年开始在多区域、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10月,《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发布,首批选择15个省区,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碳达峰试点。文件同时提出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先进技术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聚焦工程建设领域,重点以低碳技术应用为切入口推动“双碳”工作。8月4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具体项目中推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速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并启动2023年首批示范项目申报。

  5.建筑师负责制试点不断扩大

  建筑行业优化转型期间,建筑师负责制是减少技术界面和工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持续推动下,上海、北京等多个地区陆续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和价值,上海市于2022年底出台了《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2023年8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主营业务

  华建集团是一家以先瞻科技为依托的上市企业,定位为以工程设计咨询为核心,为城乡建设提供高品质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商。公司业务领域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其中包括规划、建筑、水利、市政、风景园林、室内装饰、岩土、建筑声学等各类设计咨询服务,以及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EPC)工程总承包服务。

  2.经营模式

  公司承接业务一般通过招投标模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客户直接委托模式两种方式。

  (1)招投标模式

  招投标模式是工程设计行业较为通行的业务承接模式。获取项目信息后,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同时研究、分析客户提供的资料、文件,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评审,综合考虑客户要求、设计费用、设计周期、分包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是否承接该项目。评审通过后,公司将结合项目具体内容与设计部门的人员配置,指派符合项目要求的设计部门进行投标和洽谈工作。

  (2)客户直接委托模式

  对于部分不属于前述法律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且客户不要求招投标的项目,公司在取得客户提供的项目信息,完成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并通过项目评审后,直接接受客户委托,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组建设计集团并上市的国有设计咨询企业,旗下拥有华东院、上海院、上海市水利院等十余家业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公司作品遍及全国各省市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完成5万余项工程设计咨询工作,建成大量地标性项目,形成良好市场口碑,公司品牌的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位列“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57位、2023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第6位、“上海服务业企业百强榜”第64位。

  2.强大的人才团队优势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截止2023年底,公司有各类专业员工10,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0名、上海市企业领军人才13名,教授级高级职称280余人、高级职称2200余人,拥有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等各类专业注册从业资格人员2900余人。同时,公司坚持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用和激励机制,积极打造数量充足、专业互补、结构科学、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

  3.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

  公司具有极强的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掌握了大量的核心专业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全国大型项目建设中,对高端复杂项目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持续加强城市更新综合技术、数字化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形成跨领域跨专业整合的技术体系。公司历年参与项目荣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设计和科研进步奖位列行业前列,主持和参与编制了各类国家、行业及上海市规范、标准及获得知识产权名列行业前茅。

  4.成熟的专项业务优势

  公司依托技术、人才和组织方式优势,长期深耕超高层建筑、医疗康养建筑、机场交通建筑、轨交与立体城市(TOD)、体育建筑、公共文化建筑、数据中心建筑、历史保护建筑、城市景观、室内装饰、水务水利工程、城市更新等专项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水利、地下空间与岩土工程、乡村振兴与旅游、景观环境等领域,发挥专项化与集成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水利建筑集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滨水环境、水治理、土壤修复等极具特色的专项服务。

  5.提供全过程业务服务

  公司坚持“以工程设计咨询为核心,为城乡建设提供高品质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围绕城乡建设领域,从建筑横向拓展基础设施领域,业务覆盖规划建筑、水利、市政交通、环境景观等领域,并积极拓展数字化、智慧建筑、绿色低碳等新兴业务,产业门类日益齐全,业务环节涵盖了投资、策划、规划、设计、建造、运维、检测监测、改造与更新等全生命周期,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中,逐步构建起了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59亿元,同比增长12.68%。完成归母净利润4.25亿元,同比增长10.35%。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23年勘察设计行业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企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新的竞争格局、新的价值规律,行业也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但大部分设计企业对韧性增长的追求依然强烈。

  1.行业整体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便利

  市场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对于企业资质进一步简化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将不断加强,同时,伴随着个人执业资格制度的健全完善,注册执业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被进一步压实。行业竞争方面,对照国外发展经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将成为未来行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个人守信从业、企业有序竞争、协会自律服务、政府引导监管,优胜劣汰、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理念将成为主流。业务拓展方面,随着市场化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地方保护壁垒将被不断打破,“按质择优”将逐步取代“低价中标”,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将逐步建立。

  2.设计对建设工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链条中的前端引领作用,通过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牵头落实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基于建筑设计的专业水平,未来技术复杂的医疗、科研、文化、体育等建筑工程以及以工艺为主导的工业工程等特定领域,设计牵头总承包将越来越成为行业主流。在民用建筑领域,随着建筑师负责制的深入推行,建筑师对工程项目的全流程把控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推广,将会对建筑设计企业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造价咨询、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项目管理,乃至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要求。未来,能够提供建筑工程各环节综合化服务的建筑设计企业,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3.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不断创新

  行业主管部门持续鼓励工程组织模式优化,大力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营业务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勘察设计业务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多元业务模式升级。

  在产品服务高度同质化、市场分布高度分散的行业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开展差异化竞争是建筑设计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集成化和专业化是不同类型设计企业提升整体效益、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力的主要路径。资质范围齐全、专业技术能力全面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综合化、集成化发展有助于它们发挥其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设计牵头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有效应用其综合管理工具,应对多元的客户需求。

  4.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将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主方向

  建筑设计行业是典型的工程服务行业,技术研发过程与工程建设结合紧密,实用性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数字化转型等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节能低碳、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需求贯穿了建筑工程建设、运营、更新、改造、拆除的全过程,建筑设计企业从设计源头上形成创新方案与技术,是引导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设计、城市更新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设计、建筑碳排放及零碳建筑设计、施工低碳化工艺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及协同设计、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装配式标准化设计等技术方向,都将成为建筑设计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坚持“十四五”战略定位,成为以工程设计咨询为核心,为城乡建设提供高品质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商。坚持“引领”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塑造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设计能力,实现主业综合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好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发展,引领国内设计咨询行业的发展。坚持“一主三辅、一链两端、一核三要素”的发展策略,以建筑设计咨询为核心主业,积极培育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三大业务;围绕设计咨询产业链,向前端策划规划和后端智慧制造与运维两端延伸,提高产业宽度、长度和深度;以创新为核心,通过“人才”、“科技”和“数据”三类关键要素资源的能力提升和整合部署,不断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三)经营计划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建筑行业来看,当前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将长期面临增长乏力和平缓的平台期,建筑业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迫切需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公司将继续锚定“十四五”规划,通过“管理提升、存量提质、增量提速”的市场策略,主动跨前经营。加强市场风险管控,积极稳妥推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创新业务培育、品牌建设等各项市场经营工作。

  1.纵深推进“一大三重”经营策略

  根据公司“一大三重”市场经营策略,积极深耕上海本地市场,主动拓展外地市场,持续推进境外市场,做好做强大客户维护和管理,加大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跟踪。强化公司大经营工作模式,树立“全过程经营”、“全业务经营”的大经营理念,大力推进双碳、数字化等新兴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管理能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重点关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公司重大项目推进管理工作,落实公司重大项目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做好上海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国家和上海城乡建设中投身主战场、当好生力军,全力把效果图建成实景图。

  3.全力抢抓城市更新建设机遇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推进本市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聚焦城市更新领域的各类核心机制和关键技术,结合各类示范项目开展示范性、创新性研究,发挥产学研用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市“三师联创”更新试点工作,推动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更新的精细化体系完善和高质高效实施。

  4.积极探索建筑师负责制

  聚焦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以建筑师负责制为突破口,深度融合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公司全过程业务新模式,进一步构建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建立专家智库、举办专业论坛等方式,提升公司在建筑师负责制业务方面的影响力。

  5.推进以“设计+”为主导的总承包业务

  公司重点聚焦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历史风貌保护等领域的专项化EPC业务,以及装修装饰、风景园林、城市及道路照明,特色地基基础工程等专业化领域,走好差异化发展道路。

  6.稳步推进战略新兴业务发展

  围绕建筑设计主业,聚焦绿色低碳、数字化、装配式建筑、地下空间等新兴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创新驱动,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战略性前沿技术的突破来推动新兴业务的发展。

  7.优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不断优化“中国设计+上海服务”品牌定位,在“一体多元”品牌格局下,凝聚品牌发展共识、强化品牌发展合力,持续传播品牌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特色品牌创建,搭建品牌交流展示平台等。发挥品牌赋能市场经营作用,加强战略客户的管理,持续开展客户满意度工作及建筑后评估工作,不断助力提升市场份额。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经营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行业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剧,系统集成和服务要求明显提高,结合资质审批权限的下放,勘察设计行业资质获取门槛将进一步降低,行业边界将越来越模糊,跨行业、跨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将对传统业务转型构成新的挑战,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强化品牌,构筑差异化,在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集成能力的同时,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客户的需求,都将构成公司在全国性的市场开拓和经营中需要面对的不确定因素。

  2.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几年,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处于平稳受控状态,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工程承包业务项目数量多,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长期存在。公司始终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部署“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坚持重大隐患动态清零,持续规范各级子公司生态环保、工程质量风险管控工作,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的发生。

  3.工程承包现金流风险

  受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发包方资金链持续紧张,导致公司工程承包业务合同收款持续滞后;另一方面,农民工工资、材料款等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加强现金流管控,强化在建和完工施工项目工程款催收与管理,确保现金流管控指标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应收账款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的风险

  2023年度,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等影响,勘察设计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应收账款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的风险有所增加。一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行,部分地产开发类企业的支付能力下降,支付周期延长,风险也传导至公司相关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部分政府投资类项目的资金来源受地方财政影响,项目执行周期较以往有所延长。多种因素叠加,对公司应收账款催收和计提信用减值产生较大压力。公司将从源头管控新增应收账款,通过对待签合同的风险预判,主动识别和评估客户资信情况。对存量应收账款将加强催收管理,持续完善跟踪和督导机制,提高执行力度。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上海建工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