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渝农商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渝农商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渝农商行(60107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3年,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和监管工作要求,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践行“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战略,深化“一体四驱”发展体系,全力“增收益、防风险、优结构、抓转型”,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担当作为,经营发展稳中有进。

经营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资产总额14,410.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2.21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农商行系统优势地位。存款余额8,962.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2.55亿元,贷款余额6,767.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0.34亿元,存款贷款规模连续三年均居重庆第一。实现净利润111.25亿元,同比增长6.18%。不良贷款率1.19%、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99%,拨备覆盖率366.70%,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排名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第115位、全国银行第22位,持续保持全国农商行和中西部银行首位。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双升。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扩面提质,提供信贷、债券、投行、金租、理财等多元化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重庆市级重大项目授信1,210.76亿元、贷款余额259.78亿元。创新运用“陆海链融”“通道铁融”等产品,落地全国首笔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本行新发放西部陆海新通道贷款243.5亿元。支持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制造业贷款余额656.72亿元,市场份额居重庆第一。助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入选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619.8亿元,较上年末净增132.7亿元、增幅27.2%。特色系统上线运行,面向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客群,分别推出司库系统和“渝农经管”数智系统,以智能化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力。

倾力支持县域发展,涉农贷款余额2,328.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75亿元。数字赋能农村金融,迭代升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管理平台,以村社为单位“建档评级”“整村授信”,力争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推广“江渝快记”智能财税服务平台,为农村经营主体提供智能财税服务。小微金融业务发展良好,普惠小微贷款客户增长2.13万户、贷款余额增长154.77亿元,全面完成监管“两增两控”目标任务。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服务重庆2/3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投放全市80%以上的创业担保贷款。“党建引领融资助企,一键扫码在线办贷”服务创新案例入选“2023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

改革创新成果提效增能。

2023年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提效增能、价值创造行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等改革任务稳步推进,顺利完成年度目标,获评重庆国资系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A级企业。以数字变革引领组织变革,推进数字化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调整,打通业务、流程和职责壁垒。三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完善人才建设规划,优化选人用人、职业发展等机制,员工活力持续提升。人才强行战略深入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占比提升至4.1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0.02%。村镇银行改革化险取得成效,完成云南、广西片区村镇银行股权收购。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利润表分析

2023年,本集团聚焦主责主业,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各项业务规模稳健增长,经营效益稳中有进。本期实现营业收入279.56亿元,同比减少10.35亿元,降幅3.57%;净利润111.25亿元,同比增加6.47亿元,增幅6.1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06.49亿元,同比增加5.85亿元,增幅5.82%。

2023年,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234.93亿元,同比减少19.11亿元,降幅7.52%。

(1)利息收入

2023年,本集团利息收入498.87亿元,同比减少13.71亿元,降幅为2.67%。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调影响。详细分析如下:

①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291.37亿元,同比减少3.59亿元,降幅1.22%,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调影响,本集团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客户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下降。从占比来看,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例为58.41%,同比提升0.87个百分点。

②金融投资利息收入

2023年,金融投资利息收入167.10亿元,同比减少8.69亿元,降幅4.94%,主要是资金市场利率下行,本集团金融投资收益率下降。

③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8.07亿元,同比减少0.17亿元,降幅2.07%,主要受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本集团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同比下降16.13亿元,降幅3.00%。

④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

2023年,本集团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32.32亿元,同比减少1.26亿元,降幅3.75%,主要是本集团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收益率随市场行情下降。

(2)利息支出

2023年,本集团利息支出263.94亿元,同比增加5.40亿元,增幅2.09%,主要是本集团计息负债规模增长带动所致。详细分析如下:

①客户存款利息支出

2023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66.39亿元,同比增加8.24亿元,增幅5.21%,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客户存款规模的增长,本期客户存款日均余额同比增加802.53亿元。客户存款付息率1.88%,同比下降9个基点。本集团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和服务优势,拓宽存款来源渠道,客户存款日均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存款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同时,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加强管控成本相对较高的存款产品规模,有效降低存款成本,进一步夯实存款竞争优势。

②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

2023年,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21.90亿元,同比增加0.17亿元,增幅0.79%,基本保持不变。

③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支出

2023年,本集团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支出38.13亿元,同比增加5.95亿元,增幅18.50%,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适时增加同业负债融资规模。

④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

2023年,本集团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37.47亿元,同比减少8.97亿元,降幅19.32%,本集团优化调整负债结构管理,减少已发行债券融资规模。

(3)净利差及净利息收益率

2023年,本集团净利差1.64%,同比下降0.20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1.73%,同比下降0.24个百分点。从资产端看,本集团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信贷规模持续增长,金融投资能力持续提升,受LPR多次下调及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影响,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从负债端看,本集团加强存款成本主动管控,发挥渠道“网格化”优势,结合自身优势,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负债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持续巩固核心竞争优势。

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各项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12.37亿元,受平均收益率和成本率变动影响利息净收入减少31.48亿元。

2.非利息净收入

本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领先的“大零售”业务生态,多渠道拓展非息收入来源,包含代理受托、银行卡、结算与清算等多种业务共同发力。

2023年,非利息净收入44.63亿元,同比增加8.76亿元,增幅24.43%,其占营业收入比为15.96%,同比增加3.59个百分点。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023年,本集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7.91亿元,同比下降1.22亿元,降幅6.3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6.41%。

资金理财手续费收入2.27亿元,本期受整体市场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影响,理财手续费收入有所下降。本集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上线理财直销系统,持续扩大代销影响力,为未来业务推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代理及受托业务佣金收入6.9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利用数字化转型成果,紧跟市场,丰富个人财富管理产品,提升客户购买体验,其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持续提升。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5.57亿元,同比增加1.33亿元,本集团持续创新商户合作模式,融入商户日常交易场景,发力商圈类餐饮商户集群营销,多渠道多品类营销的商户业务交易贡献持续提升。

结算和清算手续费收入1.48亿元,同比增加0.14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搭建数字化线上结算渠道,拓宽非息收入来源,线上支付结算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

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6.07亿元,同比增加0.01亿元,基本保持稳定。

(2)其他非利息净收入

2023年,本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净收入26.71亿元,同比增加9.98亿元,增幅59.65%。主要得益于本集团稳扎稳打,紧贴市场,把握投资机遇,合理安排投资进度及资产组合,投资能力持续增强。

投资收益21.69亿元,同比增加3.4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加强市场研判,持续完善投研体系,丰富投资品种,不断提高交易策略转换率,增厚金融资产整体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0.44亿元,同比增加6.9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结合利率走势适时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适量获取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金融资产收益增厚。

汇兑净收益0.23亿元,同比减少0.73亿元,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外汇相关业务的汇兑损益减少。

资产处置收益0.23亿元,同比减少0.09亿元,主要是本期处置固定资产实现的净收益减少。

其他收益3.14亿元,同比增加0.08亿元,基本保持稳定。

其他业务收入0.98亿元,同比增加0.28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持续拓展经营租赁业务,相应收入增长较快。

3.税金及附加

税金及附加主要与贷款(利息收入)、证券转让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收益有关。

2023年,税金及附加2.77亿元,同比增加0.03亿元,增幅1.17%,基本保持稳定。

4.业务及管理费

2023年,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94.89亿元,同比增加2.57亿元,增幅2.79%。本集团全面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相应数字化建设费用投入持续增加。

(1)员工成本

2023年,员工成本57.35亿元,同比增加0.95亿元,增幅1.68%。本集团加大金融科技人才投入,员工成本支出增加。

(2)折旧及摊销

2023年,折旧与摊销8.03亿元,同比增加0.18亿元,增幅2.23%,主要是本集团推进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金融科技软件摊销费用增加。

(3)其他一般及行政开支

2023年,其他一般及行政开支29.51亿元,同比增加1.45亿元,增幅5.18%。主要是本集团与业务发展相关的业务宣传费、与金融科技发展相关的电子设备维护费等有所增加。

5.减值损失

2023年,本集团减值损失59.41亿元,同比减少19.00亿元,降幅24.23%。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同比减少34.93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在以前年度已对大额风险贷款前瞻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不断加大对前期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本年度贷款资产质量稳步向好,减值损失显著下降。

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同比增加10.12亿元,其他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5.83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根据监管新规进一步优化了非信贷资产的减值计提方法,增强了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抵补能力。

6.其他业务成本

2023年,本集团其他业务成本0.54亿元,同比增加0.19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开展经营租赁业务的经营租赁成本增加。

7.营业外收支净额

2023年,本集团营业外收支净额为0.01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公益性捐赠支出减少。

8.所得税费用

2023年,所得税费用10.71亿元,同比减少0.12亿元。所得税实际税率为8.78%,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业务投资结构,持有部分法定免税的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降低了实际所得税税率。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14,410.8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92.21亿元,增幅6.60%。本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主要是由客户贷款和垫款、金融投资的增长引起。

(1)客户贷款和垫款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客户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6,767.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0.34亿元,增幅6.96%。

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3,277.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0.96亿元,增幅9.74%。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4.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05.50亿元。本集团着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重庆市市级重大项目授信,优化行业投向,推动信贷资源向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倾斜;增投涉农贷款,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零售贷款和垫款总额2,909.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1.51亿元,增幅2.88%。本集团围绕“零售立行”战略导向,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消费金融零售信贷投放。

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总额914.89亿元,主要是在满足监管要求前提下,重点支持居民自住购房合理融资需求。

个人经营贷款总额1,201.1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2.39亿元,增幅17.90%。本集团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多渠道支持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

其他贷款总额793.12亿元,本集团持续推出数字产品服务,建立“渝快贷+”统一产品体系,奠定业务发展基石。

票据贴现580.0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87亿元,增幅13.25%,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实体经济运行情况,满足企业贴现融资需求。

2023年,本集团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投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中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42.67亿元、746.06亿元、656.72亿元,分别占本集团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2.45%、11.02%、9.70%。

(2)金融投资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在市场利率下调背景下,优化投资结构,研判利率走势,紧抓市场机遇,适时加大对债券等标准化产品投资力度,合理安排和做好多层次金融产品投资组合。

金融投资5,987.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8.00亿元,增幅4.50%。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1,107.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9.39亿元,增幅68.26%;其他债权投资1,649.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5.53亿元,增幅56.5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13.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7亿元,增幅107.07%。本集团深入研判投资市场,发挥专业优势,分析政策导向,研判市场走向,应用投资组合技术,全面增强投研分析能力,适时增加相应类别的投资。

本集团优化金融投资结构,2023年末政府债券较上年末增加157.55亿元。

(3)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总额557.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89亿元,增幅5.46%,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波动。

(4)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1,086.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9.79亿元,增幅14.77%,主要是本集团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合理运用资金,调整资产结构。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买入返售金融资产114.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95亿元,增幅35.41%。主要是本集团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及流动性管理需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

(6)应收利息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应的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主表中不再单独列示“应收利息”项目。

(7)长期股权投资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长期股权投资4.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23亿元,增幅4.97%。

(8)其他资产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其他资产186.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44亿元,增幅7.76%。其他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使用权资产、其他应收款、抵债资产等。其中,本集团的抵债资产为0.36亿元,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0.04亿元。抵债资产是本集团在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时,可通过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权或由借款人自愿交付所有权,作为对贷款和垫款及应收利息损失的补偿。

2.负债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负债总额13,175.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07.35亿元,增幅6.53%。客户存款是本集团最核心的负债来源,本集团负债规模增长主要是由于客户存款的增长引起。

(1)客户存款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客户存款总额8,962.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12.55亿元,增幅8.64%。本集团依托渠道和零售优势,强化客群分类管理,创设特色存款,深挖潜力,提升客户存款满意度,客户存款稳步增长。

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1,418.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1亿元,增幅0.54%,在客户存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27个百分点;个人存款7,471.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8.27亿元,增幅10.31%,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较上年末进一步提升1.26个百分点。

从期限结构上看,活期存款2,410.5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96.95亿元,降幅3.87%,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26.90%;定期存款6,479.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02.83亿元,增幅14.14%,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72.30%。

(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较上年末增加137.35亿元,增幅14.69%。

(3)已发行债务证券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已发行债务证券较上年末减少514.90亿元,降幅30.10%。主要是本集团优化负债投融资结构,积极降低负债融资成本。本集团未发行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年修订)》《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需予以披露的公司债券。

(4)向中央银行借款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向中央银行借款较上年末增加207.68亿元,增幅24.04%,主要是积极运用央行货币工具,增加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央行专项资金。

(5)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较上年末增加208.44亿元,增幅49.08%,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负债结构。

(6)其他负债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其他负债240.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22亿元,增幅30.49%。其他负债包括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租赁负债、其他应付款等。

(7)负债质量分析

本行高度重视负债质量管理,建立了与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坚持稳健审慎的策略,持续加强对负债总量、结构和成本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推进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负债业务量价齐管、量价均衡发展,大力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推动存款付息率稳步下降,持续巩固付息成本管控效果。

二是做好主动负债规划安排,结合业务发展和流动性管理等需要,合理安排同业负债、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发行计划,保持负债渠道多元、来源多样。

三是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研判,把握主动负债发行窗口,有效控制付息成本。

2023年,本集团负债业务稳步增长,负债质量相关指标表现良好。其中,本集团净稳定资金比例126.22%,流动性覆盖率414.05%,均优于监管及内部限额要求。计息负债成本率2.03%,较上年下降10BP。

3.股东权益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权益总额1,235.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4.86亿元,主要是未分配利润增加所致。其中:其他综合收益较上年末增加8.98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投资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一般风险准备较上年末增加12.69亿元,主要是按照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5%计提相关准备金。

4.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主要有未使用的信用卡额度、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和开出信用证,余额分别为278.98亿元、110.51亿元、16.00亿元及27.36亿元;已批准而尚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本性支出承诺均为已批准但未签订或未履行的合同,金额为4.15亿元 ;未纳入租赁负债计量的经营租赁承诺不重大 。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394.59亿元,同比减少314.42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666.00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308.40亿元,同比增加461.54亿元。其中,现金流入3,132.99亿元,同比增加64.23亿元,主要是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增加;现金流出2,824.59亿元,同比减少397.32亿元,主要是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减少。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586.25亿元,同比减少13.08亿元。其中,现金流入2,349.76亿元,同比增加66.0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发行债务证券收到的现金增加;现金流出2,936.00亿元,同比增加53.00亿元,主要是偿还债务证券支付的现金增加。

三、贷款质量分析

(一)贷款五级分类

2023年,本集团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持续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及时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全面夯实资产质量。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80.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3亿元;不良贷款率1.19%,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主城不良贷款余额占本集团的54.19%,县域不良贷款余额占本集团的45.81%。

(二)贷款集中度

1.行业集中度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2023年以来,本集团充分研判监管政策,严格执行信贷投向指引,严把信贷准入关,加强对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客户的风险监测,本集团公司类不良贷款继续呈现“双降”态势,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但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对零售客户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本集团零售贷款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2.借款人集中度

2023年末,本集团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3.72%,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2.98%。截至2023年12月末,本集团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均非不良贷款。

(三)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至1.04%,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个别零售客户收入下降,偿债能力减弱,本集团零售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43个百分点至1.60%。

(四)已重组客户贷款及垫款

根据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并于2023年7月1日起生效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重组贷款是指本集团由于借款人财务困难,为促使借款人偿还债务,对借款合同作出有利于借款人调整的贷款,或对借款人现有贷款提供再融资,包括借新还旧、新增贷款等。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符合上述办法要求的重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6.14亿元。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符合原相关规定的重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2.13亿元。

(五)逾期客户贷款和垫款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逾期贷款总额96.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89亿元;逾期贷款占比1.42%,较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六)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动情况

(七)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八)贷款迁徙率

贷款迁徙率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104报表口径计算,为本集团数据。2023年,本集团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同比上升,主要是本集团持续推进《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落地实施,在过渡期内有序将符合下迁规定的次级类、可疑类贷款实施重分类。

四、资本管理

本集团实施全面的资本管理,包括资本管理政策制定、资本规划、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资本计量、内部资本充足评估、资本配置和资本考核管理。本集团资本管理的目标是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资本补充为辅,有效平衡资本供给与需求,强化资本对业务的约束和引导,保持资本水平持续高于监管要求,并预留一定安全边际和缓冲区间。

2023年,本集团持续推进资本管理精细化,执行2023-2025年资本规划,合理安排风险加权资产计划,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保持资本持续增长,进一步夯实全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年各项资本指标良好,为集团业务稳健发展和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资本充足率情况

本集团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规定计算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其中信用风险采用权重法计量,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包括本行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及理财子公司。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为15.99%,较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3%、14.24%,较上年末上升0.43、0.40个百分点。本集团各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本年净利润同比上升,内部资本补充同比增加;二是业务结构持续调整,整体资产配置向低权重资产集中,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资本消耗有所下降。

根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有关本报告期的资本构成表、有关科目展开说明表、资本工具主要特征等附表信息,在本行网站(www.cqrcb.com)“投资者关系-监督资本”专栏进一步披露。

(二)杠杆率情况

本集团按照《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的规定计量并披露杠杆率。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杠杆率8.40%,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

五、分部信息

(一)地区分布摘要

2023年,本集团县域存款占比为72.18%,较上年末上升0.38个百分点;县域贷款占比为49.30%,较上年末下降0.85个百分点;县域资产占比为51.93%,较上年末上升0.30个百分点;县域存贷比为51.57%,较上年末下降2.0个百分点。本集团立足重庆,深耕农村经济,持续加大贷款投放,始终坚持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二)业务分部摘要

2023年,本集团公司银行业务营业收入91.65亿元,占比32.79%,同比上升0.63个百分点;零售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23.37亿元,占比44.13%,同比上升2.04个百分点;金融市场业务营业收入64.06亿元,占比22.91%,同比下降2.76个百分点。近年来,本行秉承“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战略,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个人及小微的信贷支持,零售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六、业务综述

(一)普惠金融业务

1.个人存贷款业务

个人存款业务。持续打造“功能型、特色化、场景式”产品的分类管理体系,优化存款结构,挖掘重点客群存款潜力与贡献,针对商户客户、按揭贷款客户、重点节日等创设特色化存款产品与活动,增强客户的专属感,为精准营销注入强劲动能。截至2023年末,个人存款余额7,471.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8.27亿元,增幅10.31%,个人存款总量、增量市场份额保持重庆市第一。个人存款付息率1.97%,同比下降14个基点。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全流程线上办理,打造一站式、线上化的便捷金融服务,推动数字重庆建设。

个人贷款业务。围绕“零售立行”战略导向,持续加大零售信贷投放,零售消费贷款(不含按揭及第三方联合贷款)余额及增量全市第一,成功发放全市首笔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贷款,实现新市民服务重大突破,实现全行一手房公积金贷款办贷网点全覆盖,推出“渝快贷新市民租赁贷”,推广“带押过户”业务,受理量全市第一,带动按揭投放同比多增17.29亿元。“百亿级”拳头产品“渝快贷”再创新高,保持同类产品余额及增量全市第一,2023年末贷款余额达178.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03亿元,同比多增20.89亿元。

2.银行卡业务

借记卡业务。不断健全“江渝”品牌化借记卡产品体系,首次发行兔年生肖借记卡,持续完善产品功能,助推借记卡业务稳健增长。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借记卡发卡总量达2,947.23万张。其中,具有补贴异地汇款手续费功能的乡情系列借记卡达1,276.35万张。

信用卡业务。打造用卡环境,推进“渝快生活BBC金融生态圈”建设,打通线上分期场景,与大型卖场、知名品牌、主流支付平台合作,开展“渝快生活7遇记”“线上支付7遇记”系列活动;优化营销模式,完成“一卡多业务”架构升级,打造多元化线上获客渠道,创新推广远程面签、推荐办卡新模式;注重产品应用,推出“渝快家生活房快借2.0”“渝快E分期”等新产品,加强川渝无界卡、绿色金融卡、乡村振兴卡等重点产品营销,加大账单分期外呼营销力度。信用卡累计发卡204.76万张,较上年末净增17.55万张,增幅9.37%,用信余额149.48亿元,较上年末净增25.26亿元,增幅20.33%,增量、增幅均居全市同业第一。

商户业务。创新商户产品,形成门店收银渠道、本行手机App渠道、微信公众号、微类餐饮商户集群营销。全年商户交易金额1,871.27亿元,同比增加226.94亿元,增幅13.80%;商户AUM+LUM日均余额1,420.94亿元,较上年末净增443.27亿元,增幅45.36%。

3.财富管理业务

客户结构不断优化。VIP客户占比首次突破10%,户均AUM提升5,000元,综合类客户增长11.31%,同比提升5倍,带动AUM、LUM同比提升212亿元。高净值客户(钻石及以上等级)9.26万户,较年初净增0.86万户,增幅10.27%;AUM日均余额1,075.4亿元,净增88.2亿元,增幅8.9%;LUM日均余额606.0亿元,较年初净增52.7亿元,增幅9.5%。

财富产品持续丰富。联合理财子公司推出“稳健微波”“稳健低波”理财产品,新增上架代理保险、基金、信托、资管等财富管理产品48支,满足不同风险客群金融需求;结合数字化转型成果,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拓展业务渠道,实现代理保险、信托产品手机银行App线上出单、“7×24小时”交易,提升客户购买体验。2023年,财富管理业务收入突破3亿元。

4.小微业务

本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奋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推动融资对接“广覆盖”,开展“党建+金融”网格化服务,选优配强小微金融服务队伍,依托覆盖全市的营业机构,加快推进园区、市场、商圈、社区等小微市场主体集中区域网格布局,健全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深化拓展“全员营销”成效,推广“码上申贷”,搭建线上线下(300959)全覆盖、多层次的营销服务网络。创新特色产品“促投放”,聚焦“科技创新”,深化培育扶持机制,创新推出“专精特新”专项贷,并深化银政担合作;聚焦“个体工商户”,通过“线上跑数+线下跑街”模式补全个体工商户“画像”,升级打造“渝快振兴贷”平台,推出商户贷、餐饮贷等特色产品,优化迭代房快贷。打造智慧流程“优服务”,深入推进小微信贷流程线上化、无纸化改造,主要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产品均可实现全流程线上办贷,全年小微业务通过线上渠道办贷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加170亿元。

截至2023年末,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9.73万户、较年初增加2.13万户,贷款余额1,285.16亿元、较年初增加154.77亿元,增速13.69%,增量、存量均居全市第一,当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5%,达到“两增两控”目标。

(二)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业务。本行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庆市市级重点项目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聚焦先进制造,助力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水电气供应等“惠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国际结算和跨境服务能力,推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公司存款余额1,418.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1亿元;公司贷款余额3,277.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0.96亿元。

机构业务。积极参与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招投标,共计中标5次,为重庆市引入市外资金合计218亿元;调整目标客群,主动出击积极营销,全力做好稳存增存;强化存款监测日常通报机制,对重点大户和大额进出资金变动实时监测;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营销指引》,发挥网点纵深优势,持续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账户和存款营销,农村经济组织账户开设全市占比80.65%。

交易银行业务。本行实现国际结算量48.28亿美元,实现结售汇量15.34亿美元。外汇资金交易量稳居重庆本地法人银行首位,其中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106.42亿美元,银行间远掉期结售汇交易34.14亿美元。落地全市首笔跨境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本地法人银行中率先以API模式直连CIPS标准收发器,构建起SWIFT和CIPS双渠道结算体系,提升跨境结算服务能级。国际评级继续保持穆迪Baa2(稳定)评级,2023年外汇管理综合考评再次被国家外汇管理局重庆市分局评为A类,是唯一连续八年保持最高等级的重庆地方法人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主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0只,承销份额合计79.5亿元,其中主承销科创票据2只,承销份额12亿元;参团承销各类债券总额1,151.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圆满完成本行20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50亿元普通金融债的发行工作。同时,内部风险防控力度持续强化,后续管理质量保持稳定。

(三)金融市场业务

1.金融同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稳步提升市场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蝉联2023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是重庆唯一一家获批该资格的法人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业务高质量发展评价中,获评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市场创新业务机构奖项,奖项排名中西部金融机构第一,是重庆唯一获奖法人机构。

债券投资情况。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债券投资余额4,798.49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和公共机构及准政府债券合计3,433.7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9.76亿元,其他债券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AAA1评级债券964.5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0.14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265.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88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135.0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7.80亿元。

持有金融债券情况。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金融机构债券账面价值2,227.75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1,365.67亿元,商业银行债512.16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265.03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84.89亿元。

2.资产管理业务

理财子公司立足集团站位,倾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产品业绩趋稳向好。截至2023年末,公司理财产品余额1,205.11亿元、全年为客户创利近50亿元,2023年首批上线理财直销系统,持续扩大代销影响力、合作机构达46家。围绕国家战略创设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渝传承等多个特色品牌,结合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明确稳健微波、稳健低波和稳中求进等产品标签,形成了风格稳健、分层合理的“3+5+N”产品体系,初步实现“客户有分类、产品有分层、服务有分级”的立体化产品架构,精准匹配客户投资需求。持续完善投研驱动机制,深耕固收领域、探索创新资产,构建起覆盖宏观、行业、策略、资产等多维视角的投研体系。

3.资产托管业务

2023年,本行资产托管业务紧密围绕数字化转型方向,加大系统科技支撑力度,实现了托管业务的稳健发展。

(四)金融科技

优化科技组织架构。加快全行数字化转型,全面整合金融科技资源能力,设立金融科技总部和组建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强化金融科技管理委员会职能,构建形成“一会、一总部、一公司”的金融科技组织形态,其中金融科技总部由数字金融部、软件开发部、数据资产部、科技管理部、数字渠道部构成。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围绕“服务银行集团、服务地方政企、服务金融同业”的“三个服务”发展定位,专注银行生态场景建设、数字化服务和产品研发、金融科技能力输出等特色化金融服务打造。

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本行积极落实数字重庆“1361”重大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完成《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规划(2024-2025)》编制,聚焦“数发展、智风控、慧网点、益经营”四大价值领域,拟定中期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清单,为全行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具体的实施路径。

挖掘数据价值潜力。本行持续优化智能数据决策平台、运营分析系统等基础平台,提高各数据产品独立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推动银行营销运营智能化升级,积极引入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客户多场景精准营销、淡旺季凭证预测、智能柜台现金库存预测、欺诈客户识别等模型。优化智能数据决策平台功能,强化运行风险监控,提高数据应用安全部署能力。完成信用卡业务从外部商业决策引擎全量向行内智能数据决策平台迁移工作,确保对技术架构、开发设计等关键能力的自主可控。2023年智能数据决策平台总计提供决策服务4.22亿笔,日均115.6万笔,同比增长1.56倍,决策成功率达99.9%;运营分析系统数据驱动的客户触达计划共269个,通过多渠道共计触达客户2,400万余次,同比增长10余倍。

打造特色“专利池”和“标准库”。本行围绕人工智能、风控决策、体验提升等领域,以专利和著作权为抓手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末,全行各类专利(含受理公示阶段)144项,累计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围绕金融科技应用,开展内外部标准建设,累计参与7项金融行业标准制定,其中6项已发布,参与20项团体标准制定,其中14项已发布,完成11项企业标准制定。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3项企业标准连续多年入围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五)县域金融业务

县域是本集团开展金融服务的主阵地,县域金融业务是本集团长期以来坚持的战略重点。本集团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立足重庆、深耕农村,打造“一体化”数字乡村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下沉服务重心,为县域客户提供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涉农贷款余额2,328.00亿元,较年初增长171.75亿元。县域地区个人存款5,690.88亿元,较上年末净增543.03亿元,占本集团个人存款余额的76.16%。

七、风险管理

2023年,本行深入研判、全面监测、主动应对新常态下风险形势变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压实“三道防线”职责,加大数字化转型和应用力度,持续提升对重点领域风险的目标管控、前瞻识别、量化分析、监测报告、高效处置能力,坚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底线。

完善政策机制,落地监管新规,增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主动性。制定集团年度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更新十余项风险管理制度,重点完成《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等新规在行内落地实施,做好资本新规实施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分支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授权力度,强化评估监测,助力谱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建立对分支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持续加强对附属机构风险管理指导,促进集团风险管理要求传导落实。

强化监测分析,夯实应对举措,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持续巩固“三道防线”履职建设,形成风险联防联控合力。加强资产质量监测,开展受风险分类新规影响贷款动态排查,制定计划有序调整;对线上授信产品建立从产品创新、模型策略评审到运行后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风险分类、减值计提和不良处置有效联动,实现风险有序出清、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保持较高风险抵补水平。

多维度、分频次开展风险偏好、风险限额、农银系统重要机构监管指标等监测,指标表现总体良好。加强压力测试、减值计提等风险计量手段应用,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加精细化支撑。

统筹规划布局,稳步推进实施,驱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根据监管新规全面优化减值体系,减值管理合规性和精细化有效提升。制定模型风险管理办法,建立全行模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模型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内评系统及模型持续升级,完成同业评级模型优化上线。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启动开发建设。以风险数据集市构建风险指标、风险视图、风险驾驶舱、风险预警于一体的集中展示和分析门户;通过智能综合报表服务平台打造“拖拉拽”式在线风险数据分析模块,为风险监测提供支持。

(一)风险管理架构

本行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授权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决议,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决议。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履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职责,负责牵头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本集团全面风险及各类重要风险情况。总行各职能部门承担本条线、本部门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总行审计稽核部负责对相关履职情况实施内部审计。各分支机构承担本级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职责。各附属机构在本行整体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框架下,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其相关义务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2023年,本集团积极贯彻政府及监管政策方针,持续加强对国家及地方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同时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控工作。一是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出台年度信贷投向指引,推动信贷资产结构优化,有序推进信贷管理数字化,优化智能贷后功能,提前研判信用风险;二是做实风险评估工作,结合风险分类新规管理要求,对金融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和风险评估,开展重点关注公司客户风险识别与监测,督促业务机构进行分类动态管理,运用预警信号对客户经营债务等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提升风险监测前瞻性,充足计提减值准备。三是增强风险计量技术支撑,开展信用风险以及重点领域的专项压力测试,量化评估本集团在各类压力情景下的风险承受水平;四是严控集中度风险,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持续优化大额风险暴露系统功能,推动各项功能运用,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相关指标均优于监管标准。

(三)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发生不利变动而使本集团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旨在通过识别、计量、评估、监测等措施,将潜在的市场风险损失维持在本集团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本集团根据监管规定,结合经营管理实际,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通过对授权、授信、风险偏好与限额的规定、监控与报告等措施建立了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

2023年,本集团持续提升市场风险主动管理能力,稳步推进各项管理工作。一是根据业务计划制定全年市场风险限额方案,落实监管意见,完善指标设置,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组织保障,积极研究和应对市场波动,做好执行监测和风险提示。二是根据宏观政策及经济形势,合理调整压力测试情景并定期开展,评估不同压力情景对资本的影响。三是分析海外银行风险事件,开展专项压力测试,评估极端压力情景下资本承受能力,为市场风险管理提供前瞻性指导。四是加强利率及汇率研判,定期开展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及金融数据分析,提高市场风险分析的前瞻性。五是启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促进市场风险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六是开展市场风险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全行应对极端市场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

1.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涵盖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交易账簿业务主要以交易为目的,银行账簿业务主要以持有为目的。银行账簿方面,本集团定期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缺口分析来评估承受的利率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在不同利率情景下,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压力测试结果表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交易账簿方面,本集团按日监测债券业务估值及限额执行情况,2023年无触发限额预警情况。

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持续保持灵活适度,央行先后降准和降息,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保持合理充裕,叠加国内经济内生动能偏弱,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下突破2.55%。根据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及货币政策导向,预计2024年市场利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本集团将高度关注政策变化和经济基本面恢复情况,提高利率风险管理前瞻性,加强内外部利率差异化、精细化定价,保障集团收益和市场价值持续提升。

截至2023年末,本集团各期限累计利率风险缺口人民币1,128.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74.2亿元。

2.利率敏感性分析

3.汇率风险分析汇率风险主要源于本集团资产与负债以及资本之间币种错配和外汇交易所导致。本集团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手段计量汇率风险。本集团主要经营人民币业务,特定交易涉及美元、欧元与港币,其他币种交易较少,外币交易主要为本集团的自营和代客即期业务、自营和代客掉期业务、代客远期业务。

2023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呈先上行后小幅下行的趋势,主要由于中国和美国所处经济周期和施行货币政策的差异,叠加国内经济复苏缓慢,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较年初整体上行,截至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收于7.092,较年初上行2.02%。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本集团较年初适当增加了美元敞口,截至12月末,外汇总敞口折人民币为正敞口6.5亿元,外汇风险整体可控。展望2024年,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并可能降息,国内稳汇率措施成效逐步显现,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或将有所下行。

本集团将持续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及政策,加强对外汇汇率走势的研判,合理配置本外币资产,通过加强外汇存贷规模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外汇资金运用等方式以提高外汇敞口风险管理能力和外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4.汇率敏感性分析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确保本集团在正常经营环境或压力状态下,及时满足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和履行对外支付义务,维护整体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本集团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下设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本集团流动性风险整体管理有关的政策及策略,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资金营运部、国际业务部及其他相关部室相互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本集团通过持续开展全行头寸的监测与管理,确保支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工作,结合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使用,提高系统内资金调度管理水平。本集团按年更新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按季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在极端压力情况下本集团的风险承受能力,结果显示,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2023年,本集团坚持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设定2023年流动性风险偏好,并按照《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细则》,评估修订年度流动性风险限额管控方案,以限额管控为导向,持续开展前瞻性流动性风险指标测算,并根据前瞻性测算结果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持续监测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定期开展内部通报,助推流动性风险各项指标持续达标。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保障支付清算安全,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助推精细化管理落地。组织开展全行层级的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不断审视完善应急机制。

1.流动性风险分析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稳定因素有所上升。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内生动力还不强。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合理充裕。本集团严格履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控机制,流动性水平保持良好。2023年末,反映本集团流动性状况的主要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本集团通过流动性缺口分析来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

本集团按照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计量并披露流动性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

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除以所需的稳定资金。该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是否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敝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预期现金流出总量是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相关负债和表外项目余额与其预计流失率或提取率的乘积之和。预期现金流入总量是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表内外相关契约性应收款项余额与其预计流入率的乘积之和。可计入的预期现金流入总量不得超过预期现金流出总量的75%。

(五)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本集团以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为原则,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遵从整体风险偏好,实施与本集团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密防范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力求实现操作风险的全面识别与有效控制。一是持续监测识别操作风险。不断优化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定期收集指标数据与风险损失数据,夯实风险计量基础。二是完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流程控制及培训传导、强化内控合规管理等方式,不断改进和优化风控措施。三是开展多项风险排查。组织开展反洗钱、员工行为、非法集资风险、案件风险、账户风险等专项排查和事后日常监督等,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风险隐患,不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四是夯实业务连续性管理。统筹制定演练计划,开展新异地灾备中心系统集中切换演练,验证灾备中心业务接管能力,有力保障全行业务稳定运营。五是加强外包风险管理。组织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项评估和外包业务条线案件风险排查,评估外包业务各环节风险状况,不断提升外包风险管理质效。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本集团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者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对本集团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集团品牌价值,不利于本集团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集团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声誉风险分类管理、客户应急及投诉处置、突发舆情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流程管理、宣传工作规范管理等内容。同时,不断做好舆情监测、处置工作,主动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负面舆情事件,积极维护本行良好的市场形象,以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七)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在运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或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效能,未发生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一是优化制度体系。更新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各环节工作,提升制度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强运维管控。强化7×24运维值班管理,做好元旦、春节、国庆以及“两会”等重要时点网络安全保障,有效维护重要业务稳定运营。三是落实评估与监测。组建专家小组落实重要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前的风险评估环节,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整体评估以及业务连续性管理自评估,定期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分析,充分识别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短板,不断完善风控措施提升集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八)反洗钱风险

本集团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深入贯彻风险为本原则,依据反洗钱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持续完善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有效性。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主动管理:修订内控制度,细化职责分工,更新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系统功能,优化监测规则、模型,推进人工智能、外部数据等应用,进一步深化精准监测;强化监督管理,开展专项检查及审计,跟踪问题整改进度,提高监管走访问题整改执行力;夯实履职基础 ,召开联席会 ,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强化“三道防线”沟通联动,开展专题培训宣传及工作考核,全面增强反洗钱内生动力。

(九)内部审计情况

本集团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在党委、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公司章程》明确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内部审计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内审人员配置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内部审计聚焦战略重点,在服务组织目标上持续发力。突出审计重点,围绕国家战略、监管政策、国企改革等开展审计监督,事后监督与事前防范并重,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水平。聚焦效能提升,在审计数字化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构建系统取数、模型预警、现场核查的高效审计模式,持续优化审计模型、提升运行效率。聚焦问题整改,在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健全长效机制,实行“联动整改、审核督办、考核考评”三项机制,防止屡查屡犯。强化立行立改,督促现场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积极推广审计成果运用良好经验,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

(十)关联交易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按照上市银行要求,持续完善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加强关联方名单管理,向股东、董监高等人员传递关联交易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原则,定期向关联方征集信息,并对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和适时更新,强化关联方识别,筑牢关联交易管理基础。严格关联交易审查审批,把控关联交易合规风险,规范执行关联交易审议与披露标准,及时履行交易备案或报送义务。加强关联交易集中度管控,定期监测关联交易集中度指标,防范集中度风险,报告期内相关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1.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

报告期内,本行按照监管要求和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开展关联交易,发生的关联交易定价公允,符合本行和股东的整体利益。

(1)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相关规定,报告期内共审批重大关联交易8笔,在报告期末的授信余额为208.73亿元。

(2)按照上交所相关规定,报告期内,与上交所规定下的关联方发生的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的关联交易为:

本行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和2022年度股东大会分别于2023年4月27日和2023年5月25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审议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的议案》《关于审议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的议案》《关于审议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对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给予集团综合授信额度994,233.00万元,对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给予集团综合授信额度1,750,000.00万元,对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给予集团综合授信额度1,750,000.00万元,以上授信期限均为1年。

本行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3年8月25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审议重庆银行(601963)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的议案》《关于审议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对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同业综合授信额度37.80亿元,对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亿元,以上授信期限均为1年。

本行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3年9月26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审议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对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给予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亿元,授信期限为1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安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