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中金公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中金公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中金公司(601995)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企业战略与经营

(一)市场环境

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明显快于2022年3.0%的增速。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加速复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虽然房地产总体偏弱,但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持续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动能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和11.4%,相应比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6.9和8.4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7%,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体增速高13.1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而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体增速高2.7和2.9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在出口方面也同样得到体现,比如汽车等领域的出口表现出色。

2023年中国资本市场受内外挑战影响表现承压。2023年我国经济复苏在经历多次预期调整、海外主要经济体保持紧缩态势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市场整体表现承压,但资本市场在推进全面注册制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并有序推进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中长期改革。各类机构投资者规模继续扩张,2023年全年公募基金新成立份额11,534亿份,资产净值较2022年底继续提升,私募基金证券管理规模以及保险资金股票和其他证券投资规模较2022年末也均有所上升。北向资金下半年波动程度有所加大,全年净流入规模437.04亿元,较2022年有所回落。中国市场在充分调整后估值水平具备较强投资吸引力。中国市场发展空间大、潜力足、产业链在全球具备竞争优势,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发力及落地,中国经济有望改善,对市场中期表现不必悲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人民银行继续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总量方面,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LPR继续下行;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利率,支持银行降低负债成本,更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结构方面,强化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0%,均显著高于10.6%的全部贷款增速。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稳妥处置,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

(二)证券行业格局

2023年行业盈利表现平稳、业务经营仍有挑战。2023年主要股指降幅收窄、债券指数涨幅扩大;A股股票日均成交额达8,744.10亿元、融资融券日均余额略降0.8%至1.61万亿元;在此背景下,行业投资收入同比有所回升,部分抵消了费类收入的下行,预计行业整体盈利同比企稳。各业务线来看,由于成交额小幅回落、佣金率边际下行、金融产品代销仍

快转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同比较为平稳、下半年基金行业费改启动,资管类业务收入小幅下行。同时,股债市场主要指数表现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带动投资收入在低基数下明显回升,是行业整体业绩企稳的重要驱动。此外,由于各家券商收入结构及资产配置的差异,个股经营业绩呈现分化。

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以来,A股市场正式步入全面注册制时代,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后续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规范股东减持行为、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等举措相继落地。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等要求,高度认可了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后续针对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更多的中长期制度性改革有望持续落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引导证券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集约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行业供给侧改革有望加速、促进竞争格局优化。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叠加减费让利的经营要求和扶优限劣的分类监管办法,证券行业有望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加速供给侧改革、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首先,金融让利要求深化,对于证券公司多元化客户结构、综合化客户服务、集约式业务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强规模效应、专业能力突出、内部协同机制领先的优质券商更能顺应发展、实现以量补价。其次,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投资银行服务能力”的要求,中国证监会启动了关于证券公司风控指标的修订工作,通过指标设定的优化和分类评级的应用、引导证券公司优化业务结构,有助于适当拓展优质证券公司资本空间、鼓励做优做强。此外,优质券商在各个业务线领先的转型步伐持续强化业务竞争力和业绩稳健性;同时,政策鼓励及市场环境或提供契机,助力战略领先公司通过外延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战略

中金公司的战略愿景是,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积极促进资本市场改革、有效推动金融风险化解,着眼中长期发展,明确方向、把握机遇,推动公司加快做强做优、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

(四)经营计划

2024年,我们将秉持“以国为怀”初心,继续扎好中国的根、布好世界的局,发挥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全力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我们将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对业务发展的引领和赋能,将“三化一家”战略蓝图绘到底。我们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巩固核心竞争优势,拓宽业务护城河,加快将公司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优良的品牌形象

公司在金融服务行业树立了优良的品牌形象。自设立之初,公司即借鉴市场最佳实践,秉承“以人为本、以国为怀、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经营理念,在境内外赢得了稳固的市场声誉。多年来,公司在维持高标准执业的同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和制度建设,激发业务创新活力,多项业务连续多年处于领先地位、摘得“中国最佳”桂冠。

品牌培育和文化建设是公司持续强化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举措。公司良好的品牌声誉和专业进取、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观,使得公司在保持现有员工和客户稳定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汇聚优秀人才、吸引新客户,拓展业务范围并赢得重要商机。

(二)高质量的客户基础

公司拥有高质量、广泛深厚的客户基础。公司凭借优良的服务质量和专业的服务能力,形成了深厚的客户积累,广泛覆盖了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型企业、优秀的成长企业、专业的机构客户与持续增长的财富客户。公司通过提供综合、定制化、跨境服务,满足客户复杂多样、高质量的业务服务需求。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并致力为其提供全面的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均衡的业务布局

公司凭借对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动态的敏锐洞察,前瞻性地布局各项业务。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机构化进程持续加速,大量传统通道性业务面临巨大压力。对此,公司围绕“机构化”、“国际化”、“产品化”持续进行能力建设,提早布局新赛道,紧密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国家重点部署领域,推动以资产管理业务、私募股权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持续发展。

(四)突出的跨境业务能力

凭借较早的国际化布局,公司形成了突出的跨境业务能力,具有领先的跨境业务市场地位,较好发挥了服务跨境资本往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积极作用。

国际布局方面,公司建立了覆盖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旧金山、法兰克福和东京七个金融中心在内的国际网络,按照业务条线垂直统一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境内外的研究、团队、产品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跨境服务。公司境内外业务无缝衔接,团队同时具备境内和境外业务经验,拥有境内及境外若干地区的从业资格。

跨境业务方面,公司长期服务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引进来”、“走出去”,在中资企业境外IPO、境外债发行、跨境并购等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地位,在跨境交易、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国际资本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

(五)领先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

研究是公司业务的重要基础。公司拥有一支国际化、富有才干和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通过覆盖全球市场的研究平台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客观、独立、严谨和专业的研究服务。公司研究团队对中国企业和各行各业深入的了解、透彻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为公司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

公司的研究能力获得具有国际影响力机构的广泛认可。公司于2006年至2023年连续十八年被《亚洲货币》评为“中国研究(第一名)”;公司亦于2012年至2023年连续十二年被《机构投资者》授予“大中华区最佳分析师团队奖(第一名)”。公司于2020年设立了中金研究院,专注于公共政策研究,致力于打造新时代的新型智库。

中金研究院与研究部双轮驱动,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研究支持。

(六)优秀的管理层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公司拥有具备全球视角、勇于开拓的高级管理团队,拥有遍布境内外、具备全牌照执业能力的优质员工队伍。

公司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于知名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具备全球化的视角;同时,公司高级管理团队成员均经历了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多个周期,对于境内外资本市场及证券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公司高级管理团队始终秉承“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理念,不断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相结合,勇于率先开发新产品,敢于大力开拓新市场。

凭借着卓越的品牌和优质的平台带来的号召力,公司吸引了来自境内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为公司境内外的分支机构源源不断地补充优质人才。凭借着完善的员工培养和培训体系,公司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能够持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赋予员工全牌照执业能力。通过上述措施打造的优质员工队伍,是公司保持快速、健康、稳健发展的基础保障。

(七)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审慎的风险管理机制

公司拥有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机制。公司坚持“两个一以贯之”,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并结合国际成熟市场经验建立起相应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流程,确保管理的高效、合理。同时,公司始终坚持并不断夯实“全员、全程、全覆盖、穿透式”的风控合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了母公司对境内外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一体化垂直管理,以及对集团内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的统一风险管控,确保公司可形成集中、有效的业务管理和风控支持效应,统一决策、管理和调度资源,保障了业务的平稳有序开展和风控体系的稳健运行。

(八)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公司视信息技术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架构和业界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公司构建的基础交易、产品和服务、风控和运营管理三大基础技术体系,能够为客户及各业务部门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复杂金融产品服务,以及全球范围内全方位的业务运营和管理能力支持。公司采用先进技术自主研发的核心业务系统及平台,稳健运营、业内领先。

公司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持续推动业务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司亦加大资本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积极研究并探索新技术在投资银行各业务领域的应用,促进业务和技术融合。公司充分抓住中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优势条件,积极与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以数据和技术拓展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

三、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一)投资银行

(1)股权融资

1.市场环境

2023年,A股IPO共完成314单,融资规模人民币3,589.71亿元,同比下降31.3%;A股再融资共完成293单,融资规模人民币4,027.08亿元,同比下降39.8%。

港股一级市场方面,港股IPO共完成67单,融资规模58.88亿美元,同比下降56.0%;港股再融资和减持共完成204单,交易规模126.03亿美元,同比增加19.6%。

美股一级市场方面,中资企业美股IPO共完成21单,融资规模6.68亿美元,同比增加23.7%。中资企业美股再融资和减持共完成48单,交易规模28.80亿美元,同比增加263.8%。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本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完成了A股IPO项目17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322.45亿元,排名市场第四。持续巩固大项目优势,牵头完成了包括晶合集成科创板IPO、阿特斯科创板IPO、华勤技术(603296)主板IPO在内的A股IPO项目。本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完成A股再融资项目26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493.35亿元,排名市场第三。

2023年,本公司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0单,完成极兔速递香港IPO、途虎养车港股IPO、第四范式港股IPO等项目,主承销规模12.18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作为全球协调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2单,主承销规模9.86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3单,主承销规模5.29亿美元,排名市场第一。本公司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港股再融资及减持项目8单,主承销规模5.66亿美元。

2023年,本公司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中资企业美股IPO项目2单,主承销规模0.37亿美元;作为账簿管理人主承销中资企业美股再融资项目1单,主承销规模0.21亿美元。

2023年,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完成相关股本项目交易规模超1,100亿元,包括并行科技北交所IPO等标杆项目。在服务绿色发展战略方面,完成相关股本项目交易规模约人民币710亿元,包括恩捷股份(002812)A股再融资、理想汽车美股ATM增发等项目。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助力中小企业股本融资超240亿元,完成美邦科技北交所IPO、惠同新材北交所IPO等项目。

3.2024年展望

2024年,本公司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抓全面注册制落地带来的业务机遇,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贡献;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项目储备、项目质量和市场份额,提升客户覆盖及影响力;巩固领先优势,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2)债务融资及资产证券化

1.市场环境

境内方面,债券市场整体震荡走强。全年信用债发行规模约人民币18.99万亿元,同比上升5.1%,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为人民币1.88万亿元,同比下降6.8%。全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为人民币9.33万亿元,同比上升26.8%。境外方面,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美债基准利率维持高位,境外债融资及再融资成本上行,全年中资企业中长期境外债券发行规模为980亿美元,同比下降13.7%。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中金公司境内债券承销规模为人民币11,595.38亿元,同比上升26.3%;境外债券承销规模为51.89亿美元,同比上升2.2%。

2023年,中金公司债务融资及资产证券化业务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支持国家双碳战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2023年,中金公司境内债券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四、非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二、资产支持证券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四、利率债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三。基础设施公募REITs领域,中金公司已上市项目管理规模市场排名第一,并在扩募、做市、战略投资与研究覆盖等方面持续市场领先。境外债券方面,中金公司中资企业境外债券承销规模连续三年排名中资券商第一,细分领域中,中资企业境外ESG债券承销规模排名中资券商第一。

协助广西能源(600310)集团完成全国首单“绿色科创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发行,协助中节能股份完成深交所首单符合《共同分类目录》认证的绿

完成全市场首单乡村振兴主题类REITs;基础设施公募REITs方面,完成中金普洛斯、蛇口产业园两单首批REITs扩募项目,完成湖北光谷科投产业园REIT和山东高速(600350)REIT两单首发项目。境外债领域,协助财政部发行境外国债,协助海南省、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力中资企业境外ESG债券融资,协助广州开发区控股、济南能源发行境外绿色债券,协助建设银行伦敦分行与悉尼分行发行“生物多样性”和“一带一路”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协助湖州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发行境外可持续债券;推动多品种多市场债券发行,协助中国太平发行次级资本债券,协助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发行全球首笔人民币“玉兰债”;国际化方面,协助国际超主权多边机构新开发银行私募债券及欧元商业票据发行,协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元商业票据发行,协助亚洲开发银行旗下超主权机构CGIF担保中国教育集团控股点心债发行,协助韩国产业银行亚洲全资子公司离岸存款证发行。债务重组领域,协助数家头部房企进行债务风险化解,涉及债务规模合计约830亿元。

3.2024年展望

2024年,本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固定收益产品创新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对科创债、ESG债券、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债券等专项品种加大投入力度;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战略定力和领先优势;积极把握企业债务管理与信用修复业务机会;国际化业务中持续推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推动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务融资;拓展海外客户群体,依托中金跨境平台优势为境内外企业提供多币种债务融资和风险管理方案。此外,本公司也将通过严把准入关、流程标准化等举措严防风险,全面提高固收业务承揽质量和执行质量。

(3)财务顾问服务

1.市场环境

根据Dealogic数据,2023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公告并购交易3,095宗,合计交易规模约3,245.28亿美元,同比下降19.3%。其中:境内并购交易2,685宗,交易规模约2,526.71亿美元,同比下降28.4%;跨境并购交易410宗,交易规模约718.57亿美元,同比上升46.3%。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根据Dealogic数据,中金公司并购业务继续位列中国并购市场第一,保持领先地位。2023年,根据Dealogic数据,本公司已公告并购交易70宗,涉及交易总额约690.56亿美元,其中境内并购交易56宗,涉及交易总额约516.42亿美元,跨境及境外并购交易14宗,涉及交易总额约174.13亿美元。

2023年,并购业务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央国企战略性重组,公告汇金公司与保险保障基金设立中汇人寿并承接天安人寿、国家管网集团整合干线管网联合管道股权、中国

智造收购航天七院旗下优质资产、金贵银业(002716)收购宝山矿业、中直股份(600038)发行股份购买哈飞

循环,公告LOTUS DE-SPAC及韩国综合金融集团MERITZ投资其PIPE融资、宁德时代(300750)子公司普勤时代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卡塔尔投资局战略投资金蝶国际等明星项目。此外,继续助力政府和企业化解风险,保障职工就业,牵头执行沈阳汽车重整投资华晨集团、西宁特钢债务重组、当代明诚债务重组、凯撒旅业债务重组等多个项目。

3.2024年展望

2024年,本公司将继续深入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境内外联动优势促进双循环,坚定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握重点科技行业并购机会,争取稳步提高市场份额。债务重组方面将继续助力地方和企业稳妥化解债务风险,维护产业安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股票业务

1.市场环境

2023年,全球股市受到货币政策调整、地缘局势紧张、经济复苏与通胀压力等各种扰动,各个市场涨跌互现,分化差异明显。全年A股市场先扬后抑,活跃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截至2023年末,上证综指较年初下跌3.7%、深证成指下跌13.5%,沪深300指下跌11.4%,中证500指下跌7.4%,创业板指下跌19.4%;恒生指数下跌13.8%,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14.0%,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3%。2023年,A股日均交易额人民币8,744.10亿元,同比下降5.5%;港股市场日均交易额1,050.12亿港元,同比下降15.9%。5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本公司积极落实服务国家战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股票业务发挥自身特色,为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提供“投研、销售、交易、产品、跨境”等一站式股票业务综合金融服务,重点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科技自强、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等重要战略。股票业务协同公司多个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资本市场引入高质量投资者,为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做出应有贡献。

稳步推进“机构化”。夯实机构客群优势,升级全球交易能力。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全面覆盖多元客群,覆盖境内外机构投资者11,000余家。2023年,新开户数量实现稳健增长。QFII客户市占率连续20年排名市场首位,多家QFII及海外长线基金投研排名领先;港股交易市场份额在中资券商中持续领先;主要公募基金投研排名持续位于第一梯队;重点私募客群全面覆盖,客户黏性提升;银行客群拓展取得新的突破;全国社保基金投研排名保持领先。

综合增强“产品化”。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推出产品创新,加强全面服务客户能力体系建设。境内产品业务持续提升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能力,保持市场优势地位,丰富资产配置选择和机构投资渠道。公司获批正式成为北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做市商,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境外产品业务不断丰富客户结构和产品种类,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综合优势在境外中资券商中名列前茅。

持续提升“国际化”。加大国际布局力度,跨境业务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全球资本市场服务。互联互通交易份额保持

市场项目,为上市公司引入境外战略、基石投资者,积极吸引长线资金入市;重点拓展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国家客户,助力中金境外业务扩展,提高综合服务客户水平。

筑牢拓宽部门管控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穿透式合规风控体系,积极主动应对各类市场波动和突发情况,建立健全集中式管理、矩阵式落地的管控体系,坚决守住风险防范底线。加快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对标市场最佳实践,构建平台化开放生态服务体系,以数智科技引领金融创新。

3.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将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强全方位服务客户能力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提供领先解决方案的全球股票业务平台。深耕各类机构客群,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升双向跨境业务能力,提高投研交易服务数字化水平,全方位做好风险管控防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金融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三)固定收益

1.市场环境

2023年,国内经济总体呈现复苏局面,但海外主要经济体仍面临通胀压力,市场环境呈现反复博弈、阶段震荡行情。境内市场全年受基本面及政策影响反复震荡,收益率总体呈M型走势。根据ChinaBond数据,2023年全年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总量达202.7万亿元。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公司持续推动固定收益业务发展。

以客户为中心,传统业务提质增效,积极布局新兴业务。债券承销和交易量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中资美元债承销连续三年稳居券商第一6;不断加强国际化客户覆盖和交易服务能力,以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为双中心,搭建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等地的全球化销售网络,跨境结算量持续增加。

积极把握机遇,加强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持续发展衍生品业务。持续布局公募REITs、碳交易、绿色金融、专精特新、非权益ETF等市场机会;加强境内外产品创新,实现诸多创新业务落地,打造定制化服务能力;持续发展跨境衍生品业务,拓展利率、信用和外汇业务范围,大宗商品做市重点品种排名市场前列。

推进业务和科技的融合,积极探索前沿金融科技创新,持续加强风控能力和运营体系建设。

3.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固定收益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时区、多币种、多市场的全球做市平台,持续扩大影响力;继续保持传统固收业务市场优势地位,拓展新兴业务规模;持续优化风控

外开放,稳步落实国际化布局;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经济能力建设,提升全球化展业的系统化能力,打造一流的FICC金融科技平台。

(四)资产管理

(1)资产管理

1.市场环境

2023年,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资本市场波动加大,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难度增加,监管规范性文件接连出台,行业竞争态势加剧。

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资产管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资管机构持续打造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销售服务能力、产品布局能力、合规风控能力,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回报,持续推进业务高质量

2.发展。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公司始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整固投研建设、加强风控合规、强化人员管理,以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构筑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的理念紧抓业务布局。坚持投入投研能力建设,夯实业务发展长期基础。致力于客户群体多元化建设,拓宽布局零售及企业客群,深度服务社保、年金等战略客户的需求,持续加强国际客户覆盖。不断提升数字化能力,重点聚焦投研一体化和运营管理,深化平台能力建设和业务流程融合;举一反三强化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资产管理部的业务规模为人民币5,525.71亿元。产品类别方面,集合资管计划和单一资管计划管理规模(含社保、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养老金)分别为人民币1,388.42亿元和人民币4,137.29亿元,管理产品数量758只。

3.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将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严守风险合规底线,为公司打造国际一流投行贡献力量,提质增效,着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提升当前市场地位,深耕核心投研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储备及梯队建设,完善产品线布局,同时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2)中金基金

1.市场环境

2023年,A股市场弱势震荡,主要股指多数收跌,公募基金新发持续低迷,发行规模创近五年低点。但在货币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带动下,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至27.607万亿,较上年末增约6.0%,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成为第一大资管品类。同时,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落地,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2.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3年,中金基金践行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丰富产品布局,加强团队与能力建设,提升管理与数字化赋能,严守风控合规底线,业务保持稳步发展。中金基金成立中金中证1000指数增强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中金先进制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中金优选长兴稳健6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中基金(FOF)等6只传统公募产品,产品线更加丰富完善;完成中金普洛斯REIT首次扩募与中金湖北科投光谷REIT、中金山东高速REIT发行,公募REITs管理规模保持行业首位。同时,中金基金持续加强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多只产品业绩排名位于同类前列,中长期业绩不断积累;销售能力持续提升,传统渠道线上化转型探索成效显现,服务客户数持续增长。此外,中金基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完成在管产品管理费/托管费率调降;开展线上线下(300959)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助力投资者科学投资理念养成。2023年,中金基金业务总体运行平稳,无重大违法违规情况及重大合规风险隐患。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金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为人民币1,384.7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人民币274.20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至人民币1,272.04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5.98%。

3.2024年展望

2024年,中金基金将继续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业务稳步发展。继续聚焦投研队伍和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积累产品业绩;加强产品管理,做好新发与持营,丰富

客户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客户陪伴,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持续开展投教工作,助力投资者养成科学投资理念。继续做好公募REITs新发与扩募,做好运营管理,努力树立运营能力标杆。2024年,中金基金将继续加强综合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行业创新,通过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加强合规风控管理,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五)私募股权

(1)市场环境

2023年,私募股权市场仍处于调整恢复时期,资金端、资产端都在经历着深刻变革和重塑。从资金端来看,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回升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使得资金面仍较为紧张。市场期待国资、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继续发力,以推动私募股权募资市场逐渐回温。

从资产端来看,受宏观环境影响,基金管理人出手较为谨慎,投资规模收紧。分行业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重要投资主题,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获得市场重点关注。

退出方面,受国内IPO节奏放缓、二级市场波动、境外上市受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有所放缓。私募股权市场正在积极探索并购、二手份额交易等多元化退出渠道,以助力基金实现高效有序退出。

2.经营举措及业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的私募股权业务通过多种方式在管的资产规模达到4,018亿元。2023年,我们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中标多支省、市、区级政府引导基金,并完成多支直投基金的募集,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投资能力与认知,持续迭代投资模式,深耕战略新兴产业,深化布局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赋能投资人与被投企业,提供金融、商务、人力资源等全方位支持,多家被投企业实现上市。

3.2024年展望

中金资本管理部将坚持金融报国初心,以最高标准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充分发挥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和母基金优势,强化与地方政府和产业集团的合作,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以研究驱动投资,不断强化投资与赋能能力。加强与投资银行等业务条线的协同,完善跨部门合作模式。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和公司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六)财富管理

1.市场环境

回首2023年,A股2023年总体走势相对较弱,沪深股票成交金额212.10万亿元,同比下降5.3%8。2023年多项新政落地,财富管理迈向全面净值化,公募基金规模27.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约6.0%。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系列活跃市场提振信心的政策组合拳逐步落地,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继续向多元化、专业化转型。

2.经营举措及业绩

产品保有量连续四年正增长,普惠金融产品及服务不断升级。财富管理业务的产品保有规模约3,500亿元,规模连续四年正增长;由中国50、微50、公募50、股票50、ETF50等产品与服务组成的买方投顾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发布财富规划账户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深化目标导向的买方投顾服务;通过“股票50”、“ETF50”、“股票T0”等创新个人交易服务,累计覆盖客户超20万,签约客户资产超2,400亿元。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陪伴的广度和深度。在市场环境震荡情况下,中金公司财富管理总客户数680.38万户,较上年增长17.0%,客户账户资产总值人民币2.8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3%。积极响应“活跃资本市场、提升投资者信心”精神,以专业陪伴客户,传播品牌声量,提升客户获得感。投教工作获得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2023年度投资者教育工作评估A等次;打造“线上+线下”内容矩阵,中国50中国行、财富万家行等九大品牌线下活动,活动场次超3,400场,《中国50中国行云会客厅》《向往的投资》《基金有规划》等八档直播节目,直播观看超1,200万。

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聚焦数智化驱动价值变现,金融科技能力处于行业前列。2023年数智化驱动价值变现,线上AUM近百亿,较上年底翻4倍。App从功能型向运营型升级,赋能业务发展;RITAS买方投顾数字化平台,持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配置理念;投顾平台E-Space精进四阶段客户体验,进一步赋能投顾展业,助力投顾成长;数据管理能力获得中国信通院三级(稳健级)认证。拥抱AIGC技术浪潮,探索AIGC赋能财富管理场景。

3.2024年展望

展望2024年,公司将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追求高质量发展,继续上规模、提质效、精运营、数智化,与客户一起成就更大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客户体验层面,持续建设行业领先的“全渠道、多场景”获客模式,拥抱公募化、指数化、全球化趋势,写好“普惠金融”大文

提升交易基础能力,打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零售交易服务体系”;投顾能力建设层面,加强对投顾的精细化赋能,实现投顾团队规模的稳步增长及产能提升;科技与数字化层面,做好数字金融答卷,继续推动“数智化”转型。

(七)研究

公司研究团队关注全球市场,通过公司的全球机构及平台向国内及国际客户提供服务。

公司的研究产品及投资分析涵盖宏观经济、市场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资产配置、股票、大宗商品及外汇。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的研究团队由近400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组成,覆盖40多个行业及在中国内地、香港特区、纽约、新加坡、法兰克福、伦敦及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近1,800支股票。

中金研究部因为独立性、客观性及透彻性获得国内及国际投资者的认可。2023年全年,公司共发表中外文研究报告18,000余篇。在大量的行业和公司报告基础之上,还发布了“AI浪潮之巅”、“数智中国”、“探索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全面注册制研究”、“中金前沿科技”、“中国大消费”等系列专题报告,展现了公司对中国的深刻理解。正是基于在研究报告广度和深度上的双重优势,公司在客户中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2023年,成功举办“前沿科技:‘智’遇未来,加速现在”精品上市公司闭门交流会、“生态体系正循环,投资机遇多元化”第三届中金医药健康产业论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3中期策略会、“带路新十年”论坛、“2024:新理念与新技术”中金公司年度投资策略会等,深入探讨分析资本市场热点和宏观政策趋势,获得机构客户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中金研究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方位打造公共政策研究品牌及社会影响力。2023年,中金研究院举办“中国经济的长期挑战与复苏路径”、“央行数字货币:当前发展与未来影响”、“逆全球化下的绿色经济:世界格局与中国应对”等研讨会。连续第三年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形成《心归田野梦归乡》乡村振

受邀参加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积极推进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重点课题项目,持续开展多项公共政策研究和服务。

(八)其他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无重大变化,未发生对公司主要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不存在因非主营业务导致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

四、主要经营情况及财务报表分析

(一)主营业务分析

2023年,本集团着力发挥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业务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2,990,202,558元,同比减少人民币3,097,167,255元,下降11.87%;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6,156,130,774元,同比减少人民币1,441,371,218元,下降18.97%;本集团实现每股收益人民币1.138元,同比下降21.9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43%,同比下降2.45个百分点。

五、风险管理

(一)概况

本公司始终相信风险管理创造价值。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旨在有效配置风险资本,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断强化本公司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本公司具有良好的企业管治、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及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体系。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根据《公司法》《证券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公司章程》履行职责,对公司的经营运作进行监督管理。董事会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合规和风险管理文化,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为本公司经营管理的必要环节。

(二)风险管理架构

本公司建立了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在内的多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中,1)董事会为本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治理架构的最高层级,负责推进公司风险文化建设,审议公司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重大风险限额、风险管理制度。董事会主要通过其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及审计委员会履行其风险

或总裁担任主席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设定的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确定本公司的风险偏好,对本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主要责任;

4)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委员会向管理委员会汇报风险事务,重大事项向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汇报。管理委员会同时下设新产品委员会、分支机构审批委员会、资本投资委员会、资本承诺委员会、自营投资决策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采购管理委员会、估值委员会,分别从新业务/新产品审批、分支机构设立审批、自有资金出资活动审批、投资银行业务中发行承销风险控制、自营业务投资决策流程管理、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采购管理、金融工具

支机构负责人承担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直接责任。在日常业务运营中,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参与业务经营的所有员工都被要求履行风险管理职能。

(三)本公司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管理措施

本公司业务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洗钱风险及声誉风险等。报告期内,前述各项风险因素未对本公司当期及未来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本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和管理风险,总体防范了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平稳开展。

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挑战,本公司坚持贯彻实行“全覆盖、穿透式、全流程”的风险管控要求,不断夯实覆盖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一体化垂直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三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相结合,主动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报告、积极应对风险;深入宣导风险管理文化,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统筹公司业务规划与风险偏好,前瞻性梳理完善多维度、多层级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机制和流程,并不断推动业务模式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本公司业务运行稳健,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和大额损失,整体风险可控、可承受。

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强化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的风险管控。本公司制定了同一业务的认定标准,对同一业务实行相对一致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对公司内同一业务的风险进行统一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汇总管理;本公司制定了同一客户的认定标准,加强公司内对同一客户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同一客户在各业务线与公司发生的业务往来进行汇总和监控管理,贯穿于业务开展的各关键环节。同时,本公司对经认定需要按关联关系管理的客户的相关风险进行统一管理。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因股票价格、利率水平、汇率及大宗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本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

本公司风险管理部对整体的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监测和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主要涉及风险计量、限额制定、风险监控等环节:本公司主要通过风险价值(VaR)分析、压力测试及敏感度分析等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风险价值为本公司计量及监测市场风险的主要工具。风险价值衡量的是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市场风险因子发生变化对资产组合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本公司基于三年历史数据,采用历史模拟法来计算置信水平为95%的单日风险价值,并定期通过回溯

公司针对不同资产的敏感性因子,通过计算相应的敏感性指标以衡量特定因子发生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本公司制定了以限额为主的风险指标体系。风险限额既是风险控制手段,也代表本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本公司根据业务性质设定适当的市场风险限额,如规模限额、风险价值限额、集中度限额、敏感度限额、压力测试限额及止损限额等。

本公司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或逐日监控。风险管理部编制每日风险报告,监控限额使用情况,并提交至管理层及业务部门。当限额使用率触发预警阈值时,风险管理部会向业务部门发出预警提示。风险指标一旦超出限额,业务部门须将超限原因及拟采取的措施向首席风险官或其授权人报告,并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将风险敞口减少至限额内。如无法实施,业务部门需向首席风险官或其授权人申请临时限额,必要时,首席风险官会将申请提交至管理层。

1.风险价值(VaR)

本公司设定了总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限额,并将风险价值限额分解到不同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每日计算和监控该等金融工具的风险价值,以确保每日的风险价值维持在限额之内。

1)截至相应期间末的每日风险价值;

2)于相应期间每日风险价值的平均值;及3)于相应期间的最高及最低每日风险价值。

本公司为价格类相关业务设置价格类敏感度敞口限额,并逐日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权益类市场呈震荡态势,通过调整头寸、使用衍生品对冲和控制集中度等方式,管理价格类市场风险。

本公司密切追踪境内外市场利率、信用利差等变动情况,并逐日计量及监控利率风险敞口及限额使用情况,并通过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工具,管理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

本公司对于涉及汇率风险的境内外资产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每日计量及监控汇率风险敞口及限额使用情况,并通过调整外汇头寸、使用外汇衍生品对冲等方式,管理汇率风险。

本公司商品类市场风险敞口相对较低,报告期内境内外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剧烈,本公司通过商品期货、期权、互换等工具进行对冲,管理商品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来自交易对手、融资方及证券发行人信用度下降或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

1.债券投资业务

本公司对信用类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注重分散投资,投资的信用产品主要为较高信用评级产品。本公司通过设定投资规模限额,分投资品种、信用评级限额及集中度限额,开展前瞻性风险研判等措施控制市场及信用风险暴露,并通过监测、预警、风险排查等手段持续跟踪评估债券发行人的经营情况和信用评级变化。

报告期内,针对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市场情况,固定收益部与风险管理部紧密配合,审慎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本公司报告期内未出现重大损失事件。

2.资本业务

对于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资本业务的信用风险,本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包括客户征授信、担保品管理、标的证券管理、风险限额管理、盯市与平仓等。本公司重视客户准入,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客户甄选及信用评估机制,营业部负责初步审核客户的信用资料,以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证券投资经验、信用记录及风险承受能力,并提交经初步判断合格的客户信用数据至总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再次审核,经审核通过后的客户数据将被提交至风险管理部门独立评估客户资质并确定客户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

报告期内,本公司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未发生重大损失事件。本公司重点通过以下方面加强融资融

的范围及折算率;综合考虑持仓标的集中度及风险情况以及维持担保比例等因素审慎评估和审批交易展期申请;以及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压力测试,并对高风险客户重点关注。

4.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

整体敞口。此外,加强对大额融资需求项目的质押标的和融资人的现场尽职调查和评估分析,并提高风控要素要求以保障项目风险可控。

同时,本公司持续对存续合约进行风险监控,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压力测试,根据风险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合约进行重点跟踪;重视对大额质押项目融资人的信用风险监控及定期评估;动态监控质押标的情况,持续跟踪存续大额、重点项目的标的基本面以及价格波动情况等,如发现标的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好风险预案,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5.融资融券业务数据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维持担保比例为262.3%,假设作为本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抵押品的全部证券市值分别下跌10%及20%,并且融券负债分别上升10%及20%,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的维持担保比例将分别为233.8%和205.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本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本公司已采取以下方法管理流动性风险:密切监控本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情况;根据本公司整体情况及监管要求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开展现金流预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分析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维持充足的高流动性资产,制订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以应对潜在的流动性紧急情况。

本公司长期持有充足的未被抵押的、高流动性的优质资产作为流动性储备,以抵御流动性风险、满足本公司短期流动性需求。流动性储备由资金部持有,独立于业务部门进行管理。为满足流动性储备的统一调配,本公司对流动性储备进行垂直管理。

同时,考虑到跨境和各实体间的流动性转移限制,本公司持有多币种的流动性储备并留存于各主要境内外实体,确保及时满足各实体的流动性需求。本公司考虑包括公司债务到期情况、公司资产规模及构成、业务和运营的资金需求、压力测试结果、监管要求等因素,对流动性储备的规模和构成进行主动管理,限定流动性储备的投向和风险限额,将流动性储备配置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利率债、货币基金等高流动性优质资产。

本公司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公司债券、中期票据计划、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收益权转让、同业拆借和回购等方式进行融资,优化负债结构;与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充裕的银行授信以满足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评定,本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经标准普尔综合评定,本公司主体长期评级为BBB+,短期评级

为BBB+,短期评级为F2,评级展望为稳定。

本公司总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良好,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足,流动性风险可控。

报告期内,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为201.13%和132.42%。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贯穿于公司业务开展和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最终可能导致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其他风险。

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制定适当的决策机

开展新业务、新产品风险评估及后续审阅,优化操作风险信息的沟通、汇报和处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业务持续运营能力。

本公司持续从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梳理等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通过完善信息技术系统、梳理并规范业务开展流程,进一步提高业务运作效率,防范业务操作风险。

(5)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技术在中金公司运用过程

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本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管控及防范信息科技风

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明确三道防线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划

指标体系及监控机制;培育信息科技风险文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信息安

通过建立有效的问题管理流程,追踪、响应、分析和处置信息系统问题及信息技术突发事件;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持续优化信息技术应急管理,保证系统持续、稳定地支持公司业务运营。

(6)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指因本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或员工的执业

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则或本公司内部政策而使本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者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专业的合规团队负责审查各类业务的合规性

通过开展信息交流监控工作及建设动态信息隔离墙管理模式,管控敏感信息流动,以防

通过多种途径在每条业务线、每个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培育合规文化,并向员工提供合规培训以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本公司已建立关于本公司员工违反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行为的内部问责机制,以落实对违规人员的惩戒。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因违约、侵权相关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从而可能对本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制订各类业务合同的标准模版,并要求各类业务部门尽量使用本公司标准版本的合同。

本公司亦在订立有关合同前对对手方起草或提供的合同进行审查,以减少因履行合同导

申请、维护及保护本公司商标,保护本公司商誉及商业机密以及对侵犯本公司声誉或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当争议及诉讼真实发生时,本公司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相关法律风险。

(8)洗钱风险洗钱风险是指公司在开展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

能被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及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利用,从而给公司带来法律纠纷、监管措施、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根据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制定及更新反洗钱政策;

持续开展反洗钱宣传与培训,促进洗钱风险

开展反洗钱检查与内部审计工作、反洗钱绩效考核与奖惩及应急管理等工作。

(9)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公司员工

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持续完善并落实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与细则,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夯

通过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针对公司舆情进行监测、识别、预警和研判,及时对外发布和沟通公司的观点和立场,避免误读误报等错误信息在公众舆论环境的扩散和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和培训宣贯机制,培育全员声誉风险意识以及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完善声誉信息登记机制,将员工声誉情况纳入人事管理体系,强化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人员的考核与问责。

(四)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建立等情况

1.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建立情况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及管理机制,以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标准和预警标准为基础,通过实施限额管理、每日监控及报告、常规压力测试、异常事项报告等措施,不断优化完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确保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始终符合监管要求。

2.补足机制

针对风险控制指标,公司建立了动态的净资本和流动性补足机制。公司补足净资本的渠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暂停或压缩高资本占用的业务规模、发行次级债券、增资扩股、减少或暂停利润分配等;补足流动性的渠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募集外部资金(如公司债券、中期票据计划、银行贷款、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收益权转让、同业拆借和回购等方式)、暂停或压缩部分业务规模、变现公司持有的流动性储备、处置公司其他资产等。

(五)公司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2023年,本公司在合规风控和信息技术领域分别累计投入人民币5.30亿元和人民币17.29亿元。

(六)业务创新情况与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

来发展的影响,以及风险控制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提高创新能力,系统整合全方位资源进行业务创新,不断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创新的开展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有利于快速适应资本市场改革的要求,及时把握金融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巩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建立了新业务、新产品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机制,对于具有新特性、新风险的业务或产品,均需遵循新产品管理有关规定,对新产品的法律特征、重大风险或不确定因素、风控措施等内容进行审阅,由公司新产品委员会评估和审批,并开展后续审阅和监控,确保创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天安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