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新华保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新华保险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新华保险(601336)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为保险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外部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资产端持续承压。随着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身险行业发展不断规范,回归保障本源、服务发展大局的导向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定,整体实现较好增长。

  (二)公司保险业务

  2023年,公司积极把握行业发展有利机遇,注重价值引领,聚焦期交业务发展,加强绩优队伍建设,推动产品多元化转型,强化业务品质管理,深化财富和康养生态构建与寿险主业融合,推动核心业务快速增长。

  业务规模

  2023年,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5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长期险首年保费409亿元,同比增长5.4%;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235.38亿元,同比增长31.8%;续期保费1,212.70亿元,同比增长1.3%。

  一年新业务价值

  公司于2023年审慎下调用于内含价值评估的非投连账户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风险贴现率至9.0%,公司2023年新业务价值为30.24亿元。若基于非投连账户投资回报率假设5.0%、风险贴现率假设11.0%,公司2023年新业务价值为39.99亿元,可比口径下增长65.1%。

  业务结构

  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聚焦期交业务发展。2023年,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占长期险首年保费比例为57.6%,较上年同期提升11.6个百分点;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为73.1%,保持续期压舱石作用。传统险和分红险长期险首年保费占长期险首年保费比例合计95.9%,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业务品质

  2023年,公司着重业务过程管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业务品质较好改善。个人寿险业务13个月继续率为89.8%,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25个月继续率为78.4%,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2023年退保率为1.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1)个人寿险业务

  ①个险渠道

  2023年,个险渠道坚定“聚焦价值达成,保持期交增长”的发展思路,坚持“多元化、长年期、高价值”转型策略,以绩优为核心加快推动队伍转型,回归制度经营引领队伍变革,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的销售队伍,同时深耕客户经营,全面加强渠道基础管理,筑牢合规底线,促进渠道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业务稳健增长。

  2023年,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155.7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110.58亿元,同比增长9.8%。个险代理人规模人力15.5万人,月均合格人力2.7万人;月均合格率15.8%;月均人均综合产能6,293.7元,同比增长94.4%。

  ②银保渠道

  2023年,银保渠道抢抓市场机遇、提升专业能力、坚定推动转型,积极构建银保合作新生态;优化产品供给,聚焦期交发展,提升价值贡献,新单期交占比大幅提升;优化渠道布局,稳定合作覆盖,加强重点突破,主力渠道实现高速增长;优化队伍建设,重视绩优队伍,强化赋能支持,队伍产能大幅提升。

  2023年,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78.2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达到历史新高,为124.37亿元,同比增长60.5%;续期保费187.36亿元,同比增长18.1%。

  (2)团体保险业务

  团体渠道积极优化业务结构,改善渠道效益,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等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客户承保力度,为超过6.5万户服务国家战略相关企业客户提供风险保障额度超过3万亿元。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政策性业务推动力度,积极参与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扩大服务群体。公司参与17个省市、39个惠民保项目,覆盖人群超2,000万,为参保人群提供更丰富的医疗保障。

  2023年,团体渠道实现保费收入25.03亿元,同比下降10.8%;政策性健康保险业务(1)实现保费收入7.34亿元,覆盖客户1,965.45万人,同比增长9.5%。

  2023年,在经济环境、消费需求、渠道发展等诸多因素变化下,公司分红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及健康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减少;同时,公司积极抢抓行业复苏发展机遇,优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步伐,传统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加。

  (三)公司资产管理业务

  2023年,国内经济恢复性复苏,各板块年内振幅加大,行业风格轮动加速。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秉承“稳健、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在战略资产配置指引下,灵活调整战术资产配置,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市场机遇。

  2023年公司投资组合总投资收益率为1.8%,净投资收益率为3.4%。

  固定收益方面,以十年期国债为代表的利率中枢水平整体下行,信用风险隐患依然较大,配置型的优质资产依旧稀缺。公司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一方面通过中短久期品种配合长久期利率债,有效承接大规模资金配置,缓解资金配置压力,并适度拉长资产端久期;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优质项目的配置机会,同时采取措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权益投资方面,公司始终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审慎控制仓位,根据市场节奏与形势动态调整结构,把握好阶段性、结构性机会。

  2023年,公司认真落实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积极开展投资工作。

  公司坚持构建主动管理型的投后管理模式,持续深化投后管理工作。公司持续加强对被投项目的跟踪,保持与被投项目的高频沟通,增强公司对被投项目的影响力,力争既能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又能最大限度支持被投项目发展。

  (四)再保险业务情况

  本公司采用的分保形式主要有成数分保、溢额分保以及巨灾事故超赔分保,现有的分保合同涵盖了大部分有风险责任的产品。本公司根据相关法规、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需要,合理确定自留额和分保比例。本公司审慎选择再保险接受人,以保证再保业务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优质的保障和服务。再保险接受人的选择标准是在满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其财务实力、资信状况、价格水平、技术实力、核保理赔政策的一致性及服务水平等因素。目前本公司分保业务的主要合作伙伴有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人寿(601628)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德国通用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法国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及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等。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品牌价值彰显

  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保险为民”实践,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履行社会责任,致力发挥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截至2023年末,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9,200亿元,同比增速7.5%;服务国家战略,投资余额超2,400亿元,同比增速19.7%。2023年,公司连续三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连续十年入选《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500强,连续九年入选全球最具价值保险品牌前50强。

  主业基础坚实

  公司始终坚守寿险本源,坚持长期主义,深耕寿险市场需求,不断优化销售渠道,打造专业化、高质量销售队伍,通过遍布全国的机构和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及服务,客户基础坚实广泛。2023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59.03亿元,总资产达到14,032.57亿元,整体经营稳中向好。

  产业协同支撑

  公司始终坚持构建产业生态,拥有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的融合型财富管理平台,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投资风格稳健,与负债端联动效应良好;拥有“尊享、乐享、颐享”三大养老产品线,不断探索体验式营销,优化健康管理服务,完善“产品+服务”模式。

  服务优质便捷

  公司始终坚持构建“智慧+”“优客+”“人和+”三位一体的运营服务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建设,优化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流程。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支持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多元化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管理专业高效

  公司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经营管理经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管理团队和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核保核赔、保险精算、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三、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保险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发展动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做好“五篇大文章”,不仅是保险行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深化转型,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基本需求。保险企业将进一步回归保险本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广大实体经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每一个具体金融实践中。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业务转型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与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领域需求相适应的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价值引领、持续深化业务转型、产业协同,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重点领域创新改革和风险防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保障支持,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举措

  1.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4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仍一定程度存在。近年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结构和客户需求都发生较大变化,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仍需持续关注。

  2.应对举措

  公司将结合行业监管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推动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优化风险管理工具、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及制度执行,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四、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体系、总体策略情况本公司建立了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执行委员会直接领导,风险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机构密切配合,审计条线独立审计监督,覆盖所有主要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本公司坚持以价值为导向,以内控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风险管理专业化运作,满足行业监管关于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相关要求,使风险管理工作成为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基于公司总体经营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期望,公司制定了以保证资本、价值、盈利、流动性相互平衡,遵循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有效管控操作风险、维护公司声誉及品牌良好形象,实现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风险策略。

  本公司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建设,不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管理流程。2023年,本公司开展年度风险偏好体系评估和检视工作,更新《2023年度风险偏好陈述书》;完善专项风险管理制度,修订《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保险风险管理制度》《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等专项风险管理制度。

  2023年,本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流程建设,完善内控管理措施及制度体系,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政策(2023版)》;完善洗钱风险管理体系,遵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积极推进反洗钱管理文化建设,扎实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持续提升反洗钱工作质效。

  本公司结合偿二代监管要求,积极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自评估和全面对标分析,厘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2023年,本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监测与报告机制,通过设置预警区间,每月定期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七大类关键风险限额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关注公司当前资产配置计划的达成情况和资产配置规划中风控策略的执行情况,对总、分公司相关业务领域的风险进行预警和提示。

  2023年,本公司持续优化风控合规管理系统,其中风险管理子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加工、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与预警、风险报表管理等功能,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类指标、数据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识别、预警风险隐患;内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内控评价、缺陷整改、操作风险事件管理、风险排查等内控管理工作模块全覆盖,有助于支持和推动风控基础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合规管理系统实现对销售误导指标的监测与预警、合规考核指标重点监控、重要合规信息报送等功能,实现信息技术在合规管理各项工作中的高效运用,提高机构合规监测以及合规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反洗钱及相关系统实现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测和分析、监控名单维护与过滤等各项功能,有力支持公司洗钱风险管理需要。

  风险识别和控制情况本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权益价格、房地产价格、汇率等不利变动导致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持续监控高风险资产占比、风险价值(VaR)、资产久期等市场风险核心指标,并通过设置指标阈值,进行风险预警。此外,为应对极端情况,公司利用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计量在压力情景下公司潜在损失的程度,重点关注市场波动和利率变动对投资资产公允价值及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公司各项投资资产比例均符合监管要求及公司内部管理规定。

  为应对市场风险,本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风险控制措施:1.重视宏观经济研究,审慎预测国内及国际市场走势;2.定期对大类资产的历史风险与收益进行分析;3.主动管理权益资产仓位,定期就其对投资收益水平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进行压力测试,保持风险敞口可控;4.稳健投资,坚持以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为核心;5.坚持价值投资,选择具有潜在增值价值的资产,追求中长期投资收益;6.以价值管理为中心,兼顾整体资产流动性,通过新增资产逐步调整投资组合,使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符合公司的价值和风险管理要求;7.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强化风险应急管理。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其合同义务,或者交易对手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导致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与投资性存款、债券投资、非标金融产品投资以及再保险安排等有关。

  1.投资业务信用风险

  本公司主要监控投资对象及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和集中度情况,通过控制信用评级较低的投资占比,保证整体信用风险敞口可控。公司投资性存款及持仓债券中,信用评级为AAA级的占比超过95%,且主要交易对手主体信用评级均为AAA级,信用违约风险较低。公司持仓非标金融产品具有良好的信用增级安排。

  为应对投资业务信用风险,本公司2023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交易对手内部授信及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投资品种严格把关;(2)对非标金融产品投资实施主体授信,防范信用风险;(3)加强非标金融产品投资信用增级安排;(4)监测投资组合信用风险,分析评估发生信用违约事件的可能性及影响;(5)在重点资金运用业务领域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更新;(6)完善风险资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穿透式风险管理。

  2.再保险信用风险

  针对再保险信用风险,本公司主要根据再保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情况进行评估。

  再保险交易对手方面,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再保险接受人共9家,信用评级均在A级以上。其中,6家获得标准普尔评级,从分布来看,“AA+”评级1家、“AA-”评级2家、“A+”评级1家、“A”评级2家;另外3家获得贝氏评级,从分布来看,“A+”评级1家、“A”评级1家、“A-”评级1家。本公司再保分出业务的信用分布良好。

  (三)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疾病发生率、赔付率、退保率、费用率等假设的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公司通过对历史经验数据的定期回顾和主要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等技术来评估和监控保险风险,重点关注退保率、死亡率、疾病发生率对公司经营结果的影响。

  本公司主要在产品开发、承保策略、再保安排等环节通过以下机制和措施来管理保险风险:1.通过实施有效的产品开发管理制度,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恰当的保险责任并进行产品定价,采用公司经验分析结果进行产品盈利能力预测,保持产品费率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合理性;2.通过实施审慎的承保策略与流程,对承保个体按照合适的条件承保,并保证其风险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3.根据保险对象的风险特征选择合适的再保险安排,保证再保险合同基本涵盖含风险责任的产品,有效转移保险风险;4.定期回顾公司经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和趋势研究,并以此作为调整定价假设和评估假设的基础;5.及时将经验分析发现的问题和相关信息反馈到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等环节,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措施。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包括销售误导风险、保险业内涉刑案件及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风险。

  1.销售误导风险

  销售误导风险是指业务员、保险代理机构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存在欺骗、诱导等销售误导行为,引发客户投诉、媒体负面报道、监管处罚、群访群诉事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声誉损害或其他不利影响的风险。根据监管要求,综合治理销售误导是公司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有效应对销售误导风险,2023年本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进一步完善合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销售误导治理成效,并通过定期追踪考核指标阶段性达成情况,督促机构持续提升销售误导治理效果;(2)做好日常风险监测与预警,根据监测结果,对销售误导高风险机构进行风险提示,督促机构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隐患;(3)加强产品销售宣传资料合规审阅,密切关注行业监管关注方向,督促机构加强销售基础管理;(4)加强合规宣导与警示教育,不断总结系统内存在的各类销售误导问题,对全系统开展风险防范宣导和警示教育。

  2.保险业内涉刑案件及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风险

  保险业内涉刑案件及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发生侵占、挪用、诈骗、职务侵占、非法集资、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等案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声誉损害或其他不利影响的风险。2023年,公司共发生4起业内涉刑案件。

  为有效应对保险业内涉刑案件及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风险,2023年本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案防工作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积极宣导监管最新要求,提示各条线贯彻落实案防要求,防范案件风险;(2)通过指标、投诉等维度常态化开展案件风险监测,督导分公司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建立案件高风险人员名单;(3)积极开展覆盖全系统的案件风险排查,重点排查从业人员利用保险业务或套用公司信用非法集资、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诈骗侵占客户及公司资金、私自借贷等风险隐患;(4)对内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培训,引导从业人员主动合规;对外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风险宣传,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理性投资观念,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5)加强案件处置及案件报送工作,强化对机构的案防工作督导,进一步压实案防责任。

  除针对上述重要操作风险采取的相关措施外,本公司还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强化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开展风险排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措施应对日常操作风险。

  (五)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总体来看,2023年,外界媒体对公司的报道以正面、客观为主。本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本着预防为主的理念,已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注重风险事前评估和日常防范。通过7×24小时舆情监测,做好常态化舆情工作。公司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日常监测、应对处置等方面,建立了覆盖全公司各条线、各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有较好的联动机制。针对不实或负面舆情,及时与媒体沟通,第一时间开展正面宣传,妥善处置舆情,澄清不实负面报道,降低舆情对公司声誉和形象的影响。

  (六)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2023年,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居民购买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上升,人身险业务实现较好增长,但险企资产端持续承压。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应对战略风险,本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经营实际,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2.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和不足,找准下一步提升的方向;3.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优化公司“十四五”规划实施措施;4.落实经营举措,围绕经营计划达成,推动战略引导与管理,确保本公司战略规划在各层级的贯彻、落实;5.追踪考核评估,建立战略追踪评估体系,制定战略评估指标,定期追踪战略落实情况;6.强化沟通协调,加强战略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形成针对战略规划的协调、反馈机制。

  (七)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本公司持续监测未来现金流情况并开展压力测试,关注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持续做好日常风险监测,关注指标异常变动,提前制定解决方案。

  为应对流动性风险,本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在产品销售管理阶段,严格控制不规范的销售行为,提升业务品质,防范非正常集中退保引发的大规模给付风险;2.为应对临时的大额给付需求,专门建立结算备付金制度,用于应急支付;3.对长期流动性进行规划和管理,通过投资指引综合考虑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状况,调整中长期资产配置;4.加强应急管理,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华保险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