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重庆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重庆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重庆银行(60196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总体经营情况

2023年,我国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6.0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2%。货物进出口总额41.7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0.2%。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增长0.2%。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9.7%。

2023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平稳增长,金融服务继续增强,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35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5%;全年实现净利润2.38万亿元,同比增长3.23%;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06%,较上年末降低0.1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在全行业中的占比有所上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在全行业的占比保持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在全行业中的占比有所下降。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本集团坚决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坚定推进各项战略任务,坚持巩固发展基本盘,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出新步伐。

经营规模稳步增长。本集团坚持战略指引、产品拉动、重点带动、营销促动的“四轮驱动”策略,抢抓资产投放、强化负债支撑,主要规模指标均保持稳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资产总额7,598.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51.71亿元,增幅10.98%;贷款总额3,929.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3.62亿元,增幅11.45%;存款总额4,148.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2.18亿元,增幅8.42%。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本集团坚持开源节流、管控成本,着力推动效益增长。2023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2.11亿元,实现净利润52.29亿元,同比增长2.20%,净利润增速连续多年保持正增长良好趋势。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本集团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国家级战略机遇,持续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信贷资产占比、储蓄存款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贷款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提升至51.71%,较上年末提升0.22个百分点;储蓄存款突破2,000亿元,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8.45%,较上年末提升4.75个百分点。

资本实力稳健提升。本集团强化资本精细化管理、适时开展外源性资本补充,各级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78%,一级资本充足率11.16%,资本充足率13.3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分别增加0.26、0.66、0.65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本集团持续筑牢风控防线,加强重点排查和预警处置,推进不良化解清收,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均有所改善。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不良贷款率1.34%,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4.18%,较上年末上升22.9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13%,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

二、业务综述

公司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通过聚焦产业集群、拓展合作渠道、搭建场景金融,提升对客服务能力,深化系列战略合作,抢抓发展机遇,稳健推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重大战略,助力双城建设走深走实。围绕“十项行动”,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为国家重大战略在地方落地生根提供金融保障,全年向双城区域提供信贷支持超1,300亿元。聚焦毗邻地区功能平台、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川渝地区共建重大项目“靶向”发力,在双城区域开展50余场金融服务推介会活动,面对面讲解产品,点对点交流需求,向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提供信贷支持超400亿元。

聚焦重点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聚焦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着眼重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重庆市“金融服务制造业贡献奖”。加强顶层设计,高站位谋划部署。紧跟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向,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全面实施融通发展提升、市场主体培育、产品服务升级、数字赋能提升、专业能力建设“五项工程”,全力推动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创新,丰富服务手段。针对制造业融资的痛点、难点、堵点靶向发力,创新智融招商贷、智融技改贷等智融系列产品,解决制造业企业短贷长用的矛盾、提高制造业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优化考核机制,提升内生动力。在授信投向、内部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多方面给予政策资源倾斜。

深化业务渠道拓展,推动公司存款稳步增长。全面推广“7个既有场景+1个数字人民币场景”营销落地,定制化满足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以收单系统为基础,标准化、体系化的民生场景建设,构建协同闭合的场景生态。积极贯彻数字重庆战略实施,实现公司存款产品的数字化全线上运营,有效赋能市场拓展及业务营销,推动存款业务智能化发展,提升对客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智能分层管理,促进客群价值提档升级。借助ECRM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客户分层管理智能化水平,为不同客户,匹配针对性、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提升对客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提档升级。战略客户数较年初提升13.4%,重点及潜力客户数较年初提升18.6%,战略、重点及潜力客户存款规模较上年末增加近100亿元,增幅达到5.6%。客户营销扩面增量提质,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公司贷款及垫款(含贴现)余额为2,952.5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2.27亿元,增幅15.32%;公司存款(不含保证金存款)余额为1,938.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7亿元,增幅0.22%。

普惠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集团深耕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本行除设立专营机构小企业信贷中心以外,5家分行级机构的下属机构、重庆地区43家直管支行(部)均设立普惠小微业务部门开办普惠小微业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07亿元;“两增”口径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2.46亿元、57,889户,较上年末增长66.27亿元、3,488户,本年发放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6%,持续达标“两增两控”等监管目标。

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丰富产品模式,研发推出结算户转有贷户“流水贷”、中小微商贸企业“渝贸贷”、电信经销商“通信链快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贷”,发挥普惠金融场景化批量业务敏捷团队优势,依托普惠客群细分行业、运作模式、市场渠道等共性特征,批量定制“商户信用贷”“产业发展贷”等金融服务方案,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和覆盖面。优化服务结构,重点围绕“无贷户”融资需求,加大首次贷款投放,并增强客户信用信息挖掘运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做好利率定价,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提升定价科学性和精准性。严格风险管控,深化贷前、贷中、贷后“三查”管理,提高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重点加强贷款主体、用途和流向真实性管理,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加强服务对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成效。支持科技创新,制定实施《发展“科技金融”专项工作方案》,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现代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推广“专精特新信用贷”“好企知产贷”等产品,助推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文化旅游,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广“文旅贷”“文旅助力贷”等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纾困发展、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支持民营经济,与重庆市工商联联合举办“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制定实施《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广“纾困扶持贷”“好企贷”等产品,扩大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重点领域的有效金融供给。

健强服务能力,提升普惠金融发展动能。强化调查研究,聚焦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专项课题,深入市场主体、科研院所、商会协会等开展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机制,开展“唯实争先、赛马比拼”活动,实施“鏸渝成长”专项培训,着力促进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强化数字发展,创新开发“远程辅调”系统,以视频方式实现“一人在现场、一人在银行”的远程联合作业,提升现场调查效率,并健全“银担直联”模式,打造银担合作数智交互体系。强化品牌宣传,打造“鏸渝金服”品牌“鏸宝宝”IP形象,举办“普小微-鏸百业”系列直播活动。强化政策红利,充分运用再贷款资金、转贷款资金以及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支持工具奖励、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等支持政策。

个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市民银行”的发展定位,深耕经营“一市三省”零售市场,坚持数字化发展道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本行零售业务高质量转型发展。

个人存款方面:一是持续开展对幸福存、梦想存等特色定期储蓄产品宣传营销,搭建“聚财付”统一收单管理平台,打造用卡新生态,推动本行储蓄存款规模增长、付息成本下降。二是进一步夯实客群基础,稳抓“老年客群”“代发客群”“贵宾客群”价值挖掘和持营提升;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下沉模式,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大力打造亲民金融服务场景,持续优化用卡环境,围绕客户吃、购、住、娱等高频消费场景,打造银行-商户-客户三方有机联动的“支付+”生态圈,开展各类主题营销活动,有效提升客户活跃度、增强客户粘性。

个人贷款方面:一是提升自营数字化消费贷款发展速度,丰富“捷e贷”产品内涵,持续扩大贷款规模,扩容贷款客群,实现科技系统流程再造。二是稳健开展住房贷款业务,通过成立住房贷款敏捷团队等举措,提高产品运营效率,积极支持市民首套房及改善型住房融资需求。三是强化消费信贷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迭代“星链智慧营销平台”架构,助力客户分层营销更加精细化;升级“火眼智慧风控体系”客户级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催收管理、核销诉讼智能化及线上化。

财富管理方面:本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财富管理产品,持续完善零售客户分层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形成了包含特色存款、银行理财、基金、保险、信托计划在内的全品类产品体系;遴选增补优质合作机构,进一步丰富代销产品货架。二是建立了客户“分层分群分级”的三分管理体系,对客户实施精准“画像”、精准维护、精准营销,推动“客户服务”向“客户经营”进阶提升。三是推出了“安享健康、尊享出行、乐享教育、悦享生活”四享增值服务,面向贵宾客群提供机场贵宾厅、高铁贵宾厅、健康体检等增值服务,通过精细维护和贴心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贡献度。

银行卡方面:本行持续丰富银行卡消费、结算等应用场景,借助商户、客户联动的获客模式,拓宽获客渠道,降低获客成本,丰富用卡环境;借记卡方面,不断丰富银行卡种类,发行第三代社保卡、青年志愿者卡、成渝双城卡等特色卡种,扩大基础客群、推进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信用卡方面,面向新市民年轻客群推出幸福卡产品,重点满足新市民群体金融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加强总分联动,开展交叉营销,结合居民文旅消费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活动,有效促进了信用卡资产规模和发卡量的双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个人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人民币337.42亿元至2,009.65亿元,增幅20.18%,重庆地区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本集团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含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较上年末增长2.67亿元至724.22亿元。借记卡发卡总量较上年末增加38.34万张达到535.13万张,报告期内消费交易额达209亿元;信用卡发卡总量较上年末增加3.12万张达到46.39万张,透支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2.31亿元达到223.25亿元。

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加强市场研判,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优化资产多元化配置,把握交易节奏,提升盈利能力;拓展负债渠道,灵活调整产品和期限结构,加强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金融市场业务实现规模、效益和资产质量均衡发展。

债券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规模稳步增长。深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债券投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债券组合抗风险能力。

投研交易能力稳步提升。聚焦债券交易能力与投研能力建设,动态优化投资策略,把握交易节奏,交易活跃度、市场影响力和收益贡献稳步增长,连续三年获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交易投资类“自营结算100强”。

同业合作力度不断加强。拓展同业合作渠道,搭建同业金融生态圈,强化同业客户广泛协作,不断扩大同业客户群体。丰富负债融资渠道,提高负债稳定性。

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着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资产管理业务保持合规稳健发展。

全力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报告期内,本行按照监管规则要求,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规范产品投资运作流程,开展内外部合规审计,不断提升业务合规水平,持续改造优化业务系统,强化金融科技支撑。

着力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强化产品净值管理,持续做好产品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监测,不断提升投研交易能力,优化改善资产结构,实现多元化配置,保持理财产品收益稳健,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扎实做好投资者培育。报告期内,本行通过线上线下(300959)等多种渠道普及和宣传净值型产品特征,加强一线销售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销售队伍专业性,积极开展客户营销拓展,客群基础日益巩固,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理财产品规模稳中有涨。

投资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投资银行业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为抓手,打造全天候、全周期、全链条投资银行经营模式,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市场份额显著扩大。本行坚持对标同业,加快赶超,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愿景,全力推动投资银行业务提档升位。2023年度,在重庆区域所有主承销机构中,本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笔数和承销金额分别排名第2名和第5名,较2022年度分别上升3位和8位,全年累计承销金额突破100亿元。

业务体系加快完善。本行抢抓投资银行市场机遇,狠抓业务战略布局。报告期内,本行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信用联结票据(CLN)核心交易商和创设机构,对丰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深化债券融资服务协同、提升债券承销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行晋级为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独立主承销商,业务范围由重庆本地拓宽到渝、川、陕、黔四个省市,实现经营区域全覆盖;当年,本行成功在陕西落实首单异地债券承销业务。报告期内,还探索推进公司债项目安排人业务,拓展业务范围。

客群基础加快夯实。本行坚持发挥本土法人银行优势,在承揽环节,整合全国性主承销商合力,主导建立联合营销机制。在承做环节,积极担当牵头主承销商角色,全年担任牵头主承销商的项目达到13个、219亿元,较2022年增长18.18%、52.08%。在发行环节,坚持建强销售渠道,积极担当簿记管理人角色,全年常态化参与本行牵头承销项目的核心投资人合作伙伴达到58家。

业务联动全面深化。本行深入推进总分支联动、前中后台联动和条线联动。总分支行联动,分支行着力客户关系整体维护和业务机会初期识别,投行部着力市场策略动态统筹和具体项目全程操作,同时借助债券承销,加强存款引流,募集资金监管规模大幅增长。前中后台联动,打造了极致敏捷的债券承销“重银速度”。业务条线联动,将投行业务纳入对客金融服务一揽子方案,实现一盘棋谋划营销,投行业务基础更加牢固。

服务模式加快转变。本行转变投资银行业务理念,狠抓客户服务模式创新,以更加靠前、更加主动的姿态,深入推动服务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全年累计拜访客户156次。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运作模式向“开放式联合体”转变,打造“重银主导、携手展业、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投行业务合作平台。

贸易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贸易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助推打好“主动仗”。积极投资成渝地区首笔日元债券,探索和突破了非美元币种投资,通过日元掉期提高综合收益。报告期内,投资成渝双城经济圈外币债券折人民币约6亿元。实现双城地区跨境结算超20亿美元,表内外贸易融资投放超100亿元。主动推进双城金融同业交流合作,与四川银行、成都银行(601838)、成都农商行等搭建合作平台,在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跑出“加速度”。新增11家代理行,代理行网络覆盖五大洲,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19个国家和地区,可提供新加坡元、泰铢等10个币种的结算及兑换服务。办理铁路运单项下融资,打通铁路运单金融服务路径。推出西部陆海新通道汇率避险专属产品,成功落地新加坡币远期业务,成为重庆市首家落地新加坡元对人民币代客衍生产品业务的地方法人银行。运用商务委“渝贸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承办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专题论坛,受邀参展2023陆海新通道国际物流博览会,取得较好社会反响。

对外开放创新下好“先手棋”。获批成为全市首家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的本地法人银行,有效提升企业便利化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上线SWIFTGO小额直通式跨境清算服务,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上线的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的特色跨境清算服务。成功开展首笔外币债券要约回购业务,支持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新增泰铢清算币种,成为全市首家提供代客泰铢结算业务的法人银行。

金融科技

本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持续践行数字重行“科技赋能”战略任务,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合规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信息科技“十四五”战略规划,进一步落实“1+3+10”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强化自主创新水平,推动全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2023年度本行科技投入总额为4.8亿元。

培育数字创新文化,激发金融科技活力。围绕科技创新人才“选、育、留、用”,建立健全相关人才管理配套机制,重点引入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领域专业人才,不断优化金融科技队伍专业能力结构,成功引入博士后1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8.06%,较2022年提升4.11%。基于“心相伴、共成长”的企业文化,开展一系列主题培训,打造科技队伍创新、笃行、担当、协作的“工程师文化”,多措并举激发科技队伍人才活力。

深化前沿技术研究,加大金融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有序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自主可控能力不断跃升,深化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运用,开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研究与技术储备。运用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能力,完成47个OCR定制化模型,新增56个RPA场景,落地远程双录、远程签约等4类业务场景,助力业务发展,释放繁杂操作岗位人力资源,推进企业级湖仓体系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经营一线发展注入动力。

夯实金融科技底座,提升业务保障水平。加强中心机房运维规范化建设,主数据中心荣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定的基础设施运维评价L3(增强)级证书,成为全国第二家获此殊荣的银行业数据中心。水土同城数据中心顺利实现同量级扩容,为持续提升同城灾备能力奠定基础。打造基础设施新基座,部署“重行PaaS云平台”,有效夯实基础设施能力。

强化内部管理质效,提高科技运营能力。开展安全策略有效性验证与评估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搭建信息科技合规管理网格阵地,建成信息科技合规数字化知识库。完成科技外包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外包管理工作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同城应用双活与异地数据级灾备能力建设,在重要信息系统已全覆盖的基础上扩大保障范围。全面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建成移动APP智能测试实验室,进一步夯实精益创新质量管理体系。

数字化转型

报告期内,本行数字化转型始终围绕助推实体经济建设和重大战略实施,持续有效赋能全行高质量发展和一线经营拓展。

一是成立数字化战略委员会,深化统筹全行转型工作。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谋划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规划,根据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制定《贯彻落实数字重庆建设大会精神的工作方案》,为全行数字化发展提档升级指明方向。报告期内,本行4项标准上榜“企业标准领跑者”,入选数量全市第一;1个项目纳入人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创新应用,成为全国首家连续4年入选的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入选数量全市第一。

二是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提质增效,再获权威机构认可。秉持“智融慧通”理念,管好、用好数据资产。携手重庆大数据局、金渝网开展政务数据首批试点,引入44项数据源、270项外数服务。“瞰云”数据门户试点发布首批数据资产,初步打通数据资产“一本账”浏览,数据分析“一站式”用数,数据权限“一揽子”申请。试点流水分析场景,覆盖30余家支行,洞察企业客户资金流失关注名单,赋能一线低成本资金留存。

三是数字信贷加快细分场景创新,强化支持普惠实体。进一步下沉普惠客群,创新细分场景产品。接入社保数据研发“好企稳岗贷”,助力稳企稳岗;上线“盘溪市场贷”,设计“双福市场贷”,赋能普惠金融专营机构小企业信贷中心拓新;上线“好企科创贷”,助力异地分行拓展科创客群。打造“星瀚智策”数字信贷自研决策平台,持续夯实数字信贷业务场景底座。通过探索“多租户管理”模式,该决策平台已支持数字信贷、信用卡、普惠专营机构、消费金融等多款场景产品运行。报告期内,数字信贷普惠产品体系共计有4个品牌、16款主产品投入市场运营,累计投放464.40亿,余额136.50亿。

四是深耕“产研智营”平台,赋能产业金融新赛道。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33618”等重大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绿色ESG、科技创新等细分产业,持续优化“产研智营”数字画像分析能力,赋能对公产业营销。上线新能源汽车模型分析,向分支行推送上千户企业名单,其中81家企业已进入信贷流程;围绕“33618”发布并更新区域内8大重点产业专题研究报告与企业名单;挖掘首批西部陆海新通道企业2,000余家,赋能一线定向开展专项营销。

五是强化整体智治理念,展业体系探索营销流程再造。运用数字重庆建设方法论,梳理各条线核心业务,以“渝鹰+巴狮”移动业务管理平台为基础,探索公司、零售、普惠、风险多业务领域的掌上作业工具整合,打造统一界面标准,重塑工作流程机制。报告期内,“渝鹰”累计支撑一线客户经理触客244.68万人次,查询797.24万次,分别较去年增长78.12%和42.68%。“巴狮”移动展业平台累计交易78.11万笔,对私开户9.13万户,较去年分别增长73.40%和62.71%。

六是实施数据驱动的营销策略,强化对客精准服务。推出手机银行6.0,涵盖存、贷、汇、理财、信用卡等110多项业务。持续完善数字化运营体系,以1,400余个客户标签为基础,依托“云帆”数字化运营平台的客户画像和商机洞察能力,赋能分支机构开展精准获客活客。报告期内下发挖潜零售客户挖潜名单30余万户,支持发放营销卡券12万人次。上线数字化厅堂礼品领取,领取人次达7.50万,提高一线对客服务质效。企业微信完成本地化部署,为下阶段各业务系统联动营销夯实基础。

服务渠道

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便捷、普惠、智慧的金融服务,不断深化线上线下数字一体化运营。

物理网点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行通过包含总行营业部、小企业信贷中心及5家一级分行在内的共183家分支机构、189个自助银行服务点、360台智能柜员机,以及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广泛的分销渠道,在重庆市所有38个区县以及四川省、陕西省及贵州省三个西部省份经营、拓展业务,推广金融产品及服务。

手机银行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行手机银行个人客户217.4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9.97万户;累计交易997.83万笔,较上年同期增加230.49万笔;累计交易金额2,543.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8.74亿元。报告期内,以转账、缴费、理财销售等高频交易为主的线上业务替代率97.54%。

网上银行本行网上银行企业客户4.1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44万户;累计交易361.47万笔,较上年同期增加23.42万笔;累计交易金额7,765.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613.90亿元。网上银行个人客户215.0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9.63万户;累计交易36.10万笔,较上年同期增加1.45万笔;累计交易金额198.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84亿元。

服务提升

本行注重科技创新赋能,着力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打造有“温度”的银行。搭建数字函证平台,应用OCR+RPA技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线上化、集约化,有效提升服务能力、业务处理效率。持续优化账户服务,为小微企业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便捷开户服务,优先开户、优先审核,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流动就业群体开户及资金划转迫切等困难。做好“公民身后一件事”,作为重庆市首批6家试点银行之一,开展已故人员银行账户信息跨行查询服务,方便群众查询已故亲属账户信息,并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一件事一次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事和烦心事。

三、风险管理

本集团遵循风险管理“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有效性”原则,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及风险偏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确保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应对与防范各类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其信用评级、履约能力降低而造成的风险。本行通过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确定信用风险偏好、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核心能力,在提高资产健全性及未来获利能力的同时,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维持适度资本,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坚持分类授信政策。在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聚焦现代化制造业、绿色金融、双城经济圈、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新市民新消费融资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金融支持。把握信贷投向精准度和力度,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前瞻判断风险变化。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从客户、行业、区域等维度加强对信用风险变化的预判。发挥客户内部评级作用,形成评级更新、评级预警、贷后监测、减值计提的闭环管理,将风险前瞻性管理理念贯穿至授信全流程。

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做实押品日常监管,筑牢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深入开展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度动态风险监测,进一步织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网络,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提前介入风险化解。

不良资产应收尽收。强化不良资产计划管理,形成动态、有序的管理闭环。持续探索“一类一策”新方法,高效运用诉讼策略指导实践;不断拓宽处置路径,提高清收质效;以“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延展处置渠道,挖掘资产价值新增长点。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以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和有效性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持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促进操作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一是深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开展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工作,优化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动态实施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持续推进事件收集工作,及时收集操作风险事件,定期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汇报。二是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督检查,聚焦贷后管理、放款管理等重点领域,瞄准薄弱环节,强化整治,多措并举,提升管理质效。三是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系统,从业务连续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出发,采用一体化的技术管理平台,实现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化、数字化、平台化,形成完整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闭环。

市场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本集团利率风险主要面临的是缺口风险,它产生于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时间或到期日的不匹配。

本集团定期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缺口分析来评估承受的利率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在不同利率情景下,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和企业净值的影响。

2023年,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中枢呈现“N”型波动。本集团密切关注外部市场利率环境变化,加强对市场的研判,不断完善利率定价管理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通过利率定价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工具的合理运用,有效引导重定价期限结构调整,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确保利率风险整体平稳可接受。

汇率风险

本集团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主要外汇汇率变动对持有的外汇敞口的头寸水平和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本集团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及止损限额来降低和控制汇率风险,确保将汇率变动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集团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遵循审慎性、前瞻性、全面性等原则,较好地适应了本行当前发展阶段。

本集团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策略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原则,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专门委员会、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形成分工协作、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梳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通过继续实施资产负债协调会制度、头寸管理、流动性指标限额管理、期限错配管理、流动性储备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动态管理,持续提升流动性风险计量、预测能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通过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提升流动性风险监测及计量精细化、自动化水平。本集团定期计量头寸余额、流动性储备、流动性缺口及相关监管指标情况,形成流动性风险计量及监控机制;同时,根据流动性缺口、流动性储备、头寸余额、市场情况、相关监管指标达标要求等因素组织资产负债业务;通过限额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管理方式,积极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保证流动性风险安全可控。另外,本集团持续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至少每季度测试一次),通过实施压力测试,提前发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并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提升本行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2023年各季度压力测试的结果显示,压力情景下流动性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2023年末,反映本集团流动性状况的主要监管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

2023年,本集团各期限累计缺口为1,369.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3.44亿元。尽管实时偿还的负缺口为805.98亿元,但本集团存款客户基础广泛而坚实,活期存款沉淀率较高,资金来源稳定,负缺口对本集团实际流动性的影响不大。

流动性覆盖率

本集团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2018年5月23日下发)计算流动性覆盖率。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流动性覆盖率为277.49%,满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监管要求。

净稳定资金比例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按照2018年7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净稳定资金比例的最低监管标准为不低于100%。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可用的稳定资金折为4,550.40亿元,所需的稳定资金为3,744.10亿元,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21.54%,满足监管要求。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

本集团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搭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系统,开展穿透至最终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暴露计量,持续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情况与变动情况,有效管控客户集中度风险。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相关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集团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集团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作为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本行及附属机构的所有行为、经营活动和业务领域,通过建立和制定声誉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报告期内,本集团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各业务条线、所有分支机构和控股子公司。本集团对现有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了迭代升级,并在重要时段、敏感时期,安排专人实行24小时的舆情监控,加强声誉风险排查、分析与研判,持续开展声誉风险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声誉风险意识及管理水平。

合规风险管理

合规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本行围绕合规管理目标搭建了与本行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规模等相适应的符合监管要求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内控合规部、各条线管理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合规管理职责,建立了合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和双线报告机制,并通过持续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技术,加强合规宣传培训与监督检查等手段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管控。

报告期内,面对持续“强监管、严监管”态势,本行主动适应监管新要求,正确把握合规方向、确保监管要求传导到位,进一步健全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采取了以下合规管理举措:一是开展“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年”专项行动,持续完善合规体系建设,促进本行合规管理能力和水平再上台阶。二是扎实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强化年”活动,深化内控合规长效机制建设,激发风险防控内生动力。三是修订印发规章制度纲领性文件,推动建立更加科学、系统、严密且符合本行经营管理和内控要求的制度体系。四是持续实施合规风险监测,强化对业务和管理薄弱环节的监控与改进,切实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五是以“合规控风险、合规创价值”为导向,强化合规审查,确保本行各项业务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稳健发展。六是以合规员为抓手,将合规管理工作渗入本行各级机构。七是通过举行合规案防知识全行测试,举办法律合规知识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合规宣传与教育,打造本行合规软环境。

反洗钱管理本行建立了符合监管要求的反洗钱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反洗钱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系统,建立了反洗钱组织体系,拥有一支专业的反洗钱队伍,为本行业务的稳健运营提供了保障。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义务,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健全了反洗钱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了可疑交易监测精准度,强化了反洗钱监督检查,夯实了反洗钱智力支撑,有效提升了本行反洗钱工作质效。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构建反洗钱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实现“人控”向“机控”的转变;开展基于数字化智能分析与应用的可疑交易监测研究,深挖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技术,形成基于关联知识图谱的团伙洗钱风险监测方案;升级客户信息治理流程,将反洗钱数据治理功能从“报表提示”升级为“任务流”,变“被动查看”为“主动预警”。

二是多点发力出实招,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准确度。追踪洗钱犯罪形势,评估、优化存量可疑交易监测模型,提高系统预警的准确度;发挥好预防洗钱犯罪的“岗哨”作用,全年累计向公安机关报送线索100余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获得公安机关20封感谢/表扬信;发挥集中甄别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可疑交易潜藏的上游犯罪线索,向人行报送多份重点可疑交易报告。

三是严管理强检查,提升反洗钱内控执行力。健全反洗钱督导机制,全年对分支机构各项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滚动式非现场检查;扩大反洗钱现场检查覆盖面,对15家分支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加强村镇银行反洗钱管理,指导村镇银行拟定年度方案,派员到村行开展现场辅导,辅助提升洗钱风险防范履职水平。

四是厚植反洗钱文化,做好分层分类的反洗钱培训。邀请三方咨询公司的反洗钱专家对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明确反洗钱工作方向;组织分支机构反洗钱岗位人员开展2次反洗钱业务培训,密集开展可疑交易甄别专项培训,提高实操能力;开展全员反洗钱知识竞赛和征文大赛,在人行重庆市分行2023年反洗钱征文比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3个奖项,同时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题调研论文征集活动中获二等奖。

五是多主题开展教育宣导,营造良好反洗钱社会氛围。开展反洗钱宣传月活动,依托本行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6期《以案说法:认识洗钱犯罪系列案例展播》,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广场”等活动,普及反洗钱知识;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普法培训,制作《九图带你读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进行线上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理解立法意图、政策举措;利用本行营业网点开展禁毒阵地宣传,筑牢禁毒防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重庆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