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访谈汇总:赣锋锂业近况更新)
赣锋锂业近况更新
Q:公司最近订单有无明显的变化?
A:Q3开始氢氧化锂订单开始受到影响,所以公司采取了减产的策略,部分氢氧化锂也转成了碳酸锂,销售现货。现在公司碳酸锂几乎没有库存,因为基本被长协锁定了。
Q:怎么看明年的锂价?
A:明年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明年锂价怎么走看行业里玩家的策略。如果大家都比较坚定的在行业内做下去,明年的价格可能会比较惨淡,价格或许会跌到8w以下。
Q:氢氧化锂长协价格?
A:四季度平均在20w以上,也有部分30w的订单。
Q:库存情况?
A:精矿库存4万多吨,碳酸锂小几百吨,氢氧化锂1个月(比之前1w吨降低了很多)。
Q:氢氧化锂转化为碳酸锂的进展?碳化设备的资本开支?
A:现在没有新加碳化设备,用的是氟化锂产线里面的碳化设备。碳化的加工成本大约几百一吨,之前每天碳化25吨。
Q:今年Mt Marion扩产之后的产出?明年预计多少?
A:Marion在6月完成扩产建设后一直在爬坡,截止到9月份,Q3的采矿量环比+30%,但是折SC6.0的量增加不多。明年产量预计50万吨。
Q:今年Q3 Marion的售价折SC6.0是3000多美元,公司Q4锂精矿成本对应的也是3000多美元吗?
A:3000多美元是报关价,公司实际结算价比这个低。
Q:C-O盐湖4Q23和明年预计产量?
A:今年C-O产量合计预计4-5k吨。明年产量2-3万吨,大概率落在2-2.5万吨之间。
Q:Marion现在矿端的完全成本多少?C-O盐湖的成本?
A:目前完全成本折LCE大约8万多(含权益金);C-O盐湖现金成本预计4万吨(含运费和增值税)、完全成本5万。
Q:如果价格持续在低位,公司会有减产的计划吗?
A:目前减产主要针对氢氧化锂,因为三元的需求有限。明年总的需求还是在增长,所以对于低成本的产能公司还是会积极的投产,比如盐湖、马里的矿以及国内的云母项目都会积极开发。如果价格低于公司资源的成本会考虑减产,还有利润就不会减产。
2024年特高压展望
Q:新能源的发展对电网投资有什么影响?未来特高压建设和电网投资有何展望?
A: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风电和锂电,对电网投资构成了倒逼效应。
随着新能源的进一步增长,目前电网在应对新能源接入方面出现了一些挑战。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24年,特高压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去年特高压经历了一个爆发年,尤其是支流工程开工了4条高压直流项目,包括金沙江上游到湖北、陇东到山东、宁夏到湖南等线路。这些项目总投资额预计将达到1500亿人民币。
虽然投资额巨大,但不会全部在当年落地,主要是因为高压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通常需要18个月到两年。
尤其是关键设备,如换流变、换流阀等,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批量到场,意味着大部分投资会在明年进行。目前,这4条工程的主设备招标已经完成,合同已经签定。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有一个规划,称为“三交九直三家酒店”,这4条工程仅是其中一部分。
剩下的5条工程都预计将推迟到明年,其中蒙西到京津冀这一工程已经完成科研并获得核准,可能会率先启动。
这意味着,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两年内特高压和电网建设的相关公司将有较大的投资机会,专注于电网建设和特高压项目的公司,特别是那些提供关键设备的厂商,都将受益于这轮投资高峰。
Q:特高压建设的最新进展是什么?有哪些项目预计将在近期上报审批?
A: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流程已经完成,接下来的步骤是上报审批。虽然原计划是在年底前上报,但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有所延迟。最顺利的情况是在元旦后的1月份上报,最慢也会在2月份完成。
新能源发展是一个重要背景,能源局不允许输送通道有任何拖延。因此,这部分大概率会在3月份左右上报,最迟不超过4月份。特别是福建的项目,预计3月份之前上报并获得批准的概率比较大。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拥有第一条半条特高压直流和柔性直流混合输电线路,这是一个技术突破。
对于甘肃到浙江的项目,由于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不可控因素,进度稍落后于蒙西到京津冀的项目,整体预计会比蒙西晚一个到两个月,但不会太久,因为甘肃一侧的新能源建设正如火如荼。
预估4月份左右甘肃到浙江的项目也将走向核准。此外,陕西到河南(陕豫)和陕北到安徽(陕皖)两个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希望明年获得核准,但目前更多精力放在了蒙西京津冀和蒙西到浙江这两个项目上。
预计这两个项目有望在上半年拿到核准,另外两个项目则可能落到下半年考虑。
中际旭创&海外光模块产线投资供应商(罗博特科)分析
Q:请问在一条10万/月的光模块产线中,所有设备的投资额?
A:10万/月的产能不算大,费用集中在设备制造领域,包括前期的贴片、打线、耦合、封装和测试等设备。按照10万/月的产能:
贴片固晶:1台,500万元/台,设备商MRSI银胶贴片:2-3台,200-300万;
打线机:100万;
CoC老化:2台,150万/台,国产为主;
耦合设备:5-6台,国外1000多万/台,本地便宜;测试仪器:几百万;
三温测试&出厂测试:100万左右;
合计3000-4000万,如果是扩建,则一些小型设备可以复用,如果是从零开始,那还需要几百万的投资购买小型设备。
Q:800G光模块的传统方案和硅光方案选用的耦合设备区别较大,能否展开一下涉及的制程差异以及设备价值量增量?
A:主要在自动化程度,国外公司更注重定制能力和自动化程度,通常采用流水线减少人工干预,单台售价高但是效率更高。
硅光方案相较于传统的EML方案,其耦合精度要求更高,耦合容差更小,同时EML方案的FA大部分采用被动贴装,而硅光方案需要FA与调制芯片进行主动端面耦合,这增加了耦合要求。
Q:请问耦合设备、贴片设备和测试设备全球主要的供应商?在主要客户的份额占比?
A:在国内的头部大厂中,贴片固晶主要采用MRSI设备,旭创和华为购买了很多,但华为目前可能无法继续购买。大多数工厂应该都采用了MRSI设备。
银胶贴合,Datacon\ASMPT,老化测试设备,中联讯和镭神所占份额较高,耦合设备,国外厂商Ficontec、NANO和ADST国内,镭神和猎奇其中猎奇是旭创的独家供应商。
Q:请问您是否认同一年100万只硅光的光模块需要12亿人民币的投资额?
A:我个人认为如果是纯投设备的话,远远不需要那么多钱
Q:ficonTEC是不是在耦合环节算是一个厂商绕不开的独供?
A:耦合设备不同于光刻机等前道流片设备,对于ficonTEC和国内其他耦合供应商来说,主要区别在于软件性能、定制开发程度和客户黏性。
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耦合设备的份额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国内模块供应商更愿意向本地设备商开放技术细节,同时,本地设备商的单台设备价格远低于国外设备供应商。因此,ficonTEC并不存在所谓的独供情况。
怎么看待挖掘机经销商涨价?
事件:12月19号,三一代理商合肥湘元发布涨价通知。通知显示,自2024年1月1日起,小挖涨价5000元,中挖涨价10000元,大挖涨价20000元。
#1、我们了解的情况:
合肥湘元是三一体系里面,收入体量排前三的挖机经销商。具有一定带头作用,这次安徽挖机的涨价是几家头部国产品牌代理商一起倡议发起的,三一、徐工、柳工、临工,四家现在都在倡导联合,不搞恶性内卷,这四家加起来,在安徽当地有75%以上份额,还是有一定定价权的!此次除了合肥涨价之外,头部的山东省小挖涨价,中大挖价格没变
#2、经销商这两年咋样?通过产业链摸索,我们了解了一下,经销商压力最大的是2022年,价格战白热化的时候,很多经销商不挣钱,反而亏钱。
而2023年,尽管国内市场销量接近腰斩,但是头部经销商反馈,2023年比2022年稍微好一些,能做到保本或者微幅盈利,一方面在进行成本控制(比如人员优化),一方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比如少卖亏钱的小挖,多卖中大挖)
#3、怎么看此次涨价?
此次涨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涨不动,当然当下市场环境遇冷,确实很难涨起来,我理解此次涨价,更多是经销商报团取暖,一起自救。量上不去,得稳住价,如果价格掉太多,那就完全是亏钱生意了。元旦涨价,也是想在年底冲一把量。
对于[工程机械]板块的观点:行业2021年开始至今,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调整,行业产能也在不断出清,未来的机会就来自于:#供给侧出清后剩者为王+出海逻辑。
这些公司未来想要扩大天花板一定必须得走全球化之路,当然,从整个机械板块来看,讲出口竞争力的子行业,工程机械是排在前面的。
卡特彼勒1万亿,我们国产龙头1千亿,如果单纯看工程机械板块收入卡特是我们国产龙头2倍,市值现在差了10倍,龙头企业从pb来看,估值很底部,#价值会回归需要时间,耐心等待。
从估值来看,截至12月20日,三一、徐工、中联、柳工PB分别为1.61、1.05、1.02、0.77,三一处于过去5年最低,徐工、中联为5年分位数20%左右,柳工则为10%左右。
船舶行业专家会议要点
1、船价:目前船价是上一轮高峰2008年10月以来月度最高的位置,当前船价反应的是供需关系,只要供给端没有大幅扩充产能,船价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小幅走高没有问题,因为船厂可以建造不同船型,所以其实只要一种船型在涨价的时候,其他船型价格下跌可能性低。
上一轮周期有大量产能新增,但这一轮可能只有船厂潜能挖掘及零星船厂回归。
之前有考虑东南亚和印度的替代问题,但目前来看其实替代能力有限(技术和供应链壁垒)。
2、航运减排的驱动作用:IMO、欧盟对于减排提出规划,目标是2030年实现碳减排40%、温室气体减排30%;2040年减排70%;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类要求对于船东的压力很大。
欧盟24年1月1号开始实施航运碳税,24年进行统计单只船的排放量,到25年开始收税,前面碳排放收税40%,可能几年后要收100%。
减排的要求是新造船市场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波订单高峰是05-08年,交船高峰是08-12年,五年内交付约5万艘船(是现有船队一半的船,目前全球远洋船舶产能3000艘左右),到现在这一波船龄有15年左右甚至有些更长,船龄超过15年开始进入下半场(指拆解概率增加),赶上了更新替换周期,叠加环保减排政策,会进入更替周期。
3、分船型市场空间:成交绝对值来看,今年油船、散货船、气体船及集装箱船这几大船型占比差不多,油船占比最高,大概23%左右,气体船大概21%,散货船20%,17-18%是箱船,其他是特种船。
现在所有船型都在按航运公司战略调整下单,为中长期布局,航运减排要求各类船型都要减排。
4、新能源船型路线确定:现在看IMO或者欧盟还不会定义最终上哪种燃料的新能源船(LNG是替代性过渡燃料),能提供给远洋船舶的动力方案是主机厂提供(船东自己很少提技术路线),全球用于大船的低速机只有MAN ES和WinGD,提供甲醇(24年基本实现商用)和氨(预计25年实现商用)的技术路线。
现在也有讨论民用核能,但这种处于更早期。
现在很多船在选择预留能力的船,即发动机具备改装能力,等新能源定了只需要花1-2月改装有预留能力的船,然后再使用对应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