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储能集成类企业能不能上市?)
储能行业最近真是不太平。
刚看完不少“没订单了”的储能“鬼故事”,前一段时间才流行过好几回的“IPO乱套”传闻就又冒出头来。
与之前比较夸张的新能源行业一律“停停停”的谣传不一样,这次的内容具体了不少:“光伏、储能行业公司需要充分论证技术优势,储能集成类企业明确不能上市。”
老秦把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的几条择了出来:
1. IPO审核收紧将会持续,具体什么时候放开要看二级市场表现;
2. 审核周期将会变慢许多,乐观预计科创板1年,创业板2年,主板1年半;
3. 第五套标准新申报已经暂停,已受理企业继续审核;
4. 自动驾驶和氢能行业:行业商业化程度不够,不太鼓励;
5. 光伏、储能行业传闻不能上市:在双碳背景下,并没有限制。客观上已经上市的公司很多,需要充分论证技术优势和差异。但是从事储能集成类企业,这类企业明确不能上市。
这么看来,确实够耸人听闻。那这消息可不可靠呢?
从源头来看,这一波流传的消息较早的来源基本指向“某上交所老师”的《拥抱全面注册制,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服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
不过这场所谓的分享,从嘉宾到标题,似乎与上交所南方中心区域主任陈嘉亿今年3月底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科创沙龙走进东莞松山湖”的一次演讲很是雷同。
这样讲,大家应该也不难自行判断了吧?
其实类似的消息,在储能圈也算是传过不止一回两回了。最近的一次还是今年8月份,没过多久就被官方亲自下场辟谣。
9月份,针对“新股发行上市关闸、发行上市标准变化”等一系列传闻,证监会明确答复:
“近期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证监会、交易所IPO受理、审核、注册等相关工作没有暂停,不存在IPO‘关闸’的情况。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存在‘关闸’情况。”
说白了,IPO暂停这种影响力级别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发生的。
那储能圈的同仁是不是都有点太过于大惊小怪了?我看也不尽然。
就拿屡次被传“叫停”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来说,对企业盈利状况及营业收入等指标不作要求,是这套标准最大的争议点,也恰恰对应了最能触动储能企业神经的核心话题——“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现在的储能行业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面火热到让人头昏脑胀;一面又叫人不得不为即将到来的行业寒冬瑟瑟发抖。
9月份,索英鑫能仲恺高新区1GW/4GWh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备案通过,靠着“全球最大独立储能电站”的名头狠狠地搞了一把大新闻。
结果怎么样?才短短不到20天,备案就被撤回。
IPO的情况也不简单。尽管还有如瑞浦兰钧、蜂巢能源、海辰储能、海博思创等一众龙头企业都在排队等候上市,然而监管节奏收紧也的的确确正在发生。
10月份,中兴系麾下锂电材料企业中兴新材主动撤回了首发上市申请,业绩不佳、产品竞争力较弱、诉讼缠身之余,整个隔膜产业的产能过剩和行业下行已势不可挡。
自锂电材料行业奏响产能过剩警钟,放眼已经率先步入寒冬的隔膜产业。在中兴新材之前,惠强新材和金力股份也相继在今年主动终止上市进程。
最近正式启动IPO的欣旺达动力,估值高达355.6亿元,超过母公司欣旺达的当前市值。
可要从业绩来看,欣旺达动力3年以来合计亏损超过28.5亿元,是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几名中唯一亏损的一家,2020年毛利率甚至只有-14.85%。
至于此次被传“明确不能上市”的储能集成类企业。
早在今年5月份,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就曾表示,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还在解决生存问题,“(这些企业)今年会非常难,到明年可能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过去半年,全国新增注册的与新型储能相关的企业近4万家,储能集成企业不在少数。
但即使是连续三年位列国内储能装机量第一、营收持续高增长的储能集成龙头海博思创,也很难挣到什么钱。
公司2020年到2022年的净利润率也分别只有-0.83%、1.83%和6.93%。
比起传言本身,行业对于传言内容的态度更值得玩味。
储能行业是真经不起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