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变电工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特变电工(600089)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的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输变电业务、新能源业务、能源业务及新材料业务。公司输变电业务主要包括变压器、电线电缆及其他输变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输变电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等;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多晶硅、逆变器、SVG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光伏、风能电站提供设计、建设、调试及运维等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及风能、光伏电站的运营;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销售;新材料业务主要包括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制品及合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各主营业务拥有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体系。公司输变电产业相关业务围绕产品特点,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仅有部分标准化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先少量生产再销售;公司主要通过EPC总承包方式承担输变电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维服务等工作。新能源产业多晶硅业务根据签署的长单、市场情况制定生产、销售计划,保证公司多晶硅产品生产、销售顺利进行;新能源电站业务以EPC、BT、BOO等方式进行风光资源开发及建设,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并开展光伏、风能电站运营业务。能源产业煤炭业务采用“以销定产”、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单的经营模式生产及销售;火力发电及供热业务根据装机、市场需求发电和供热。新材料产业相关业务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主要根据与客户的订单和生产经营计划来组织当期的生产,销售区域以国内销售为主,对外出口为辅。 (三)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为输变电行业、新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新材料行业。 1.输变电行业 “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能源供给侧大规模风光新能源基地等项目相继获批,输变电行业需求显著增长;同时以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的新型输变电设备作为支撑,推动了相关产业加速升级转型。 2023年3月,国家能源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变电站和换流站智能运检、输电线路智能巡检、配电智能运维体系建设。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蓝皮书指出,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建设,推动主干网架提质升级、柔性化发展;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应用研究。输变电行业仍然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319亿元,同比增长53.8%;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054亿元,同比增长7.8%;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2,585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6,876千米;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 公司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变压器产业目前在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大型水电、火电及核电等关键输变电设备研制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线缆产业具备生产1,000kV及以下扩径导线、500kV及以下交联电缆及电缆附件的能力。同行业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西电(601179)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天威保变电气(600550)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ABB、西门子、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等。 2.新能源行业 近年来,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快速进步,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显著提高,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23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能源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进入大规模、市场化、高比例、高质量跃升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动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协同发展,提高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控水平,强化生产用能的新能源替代,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可靠并网及有序消纳,保障新能源资源充分开发。加快新能源微网和高可靠性数字配电系统发展,提升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新型储能资源智能高效配置与运行优化控制水平,到2030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完善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科学设置消纳责任权重,全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中国将锚定“3060”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2023年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多晶硅方面: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65.17万吨,同比增加19.1%。单晶致密料均价从2023年1月的人民币约17.62万元/吨(含税)下降到2023年6月的人民币约6.57万元/吨(含税),跌幅为62.71%。 光伏、风力发电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78.42GW,同比增长约154%;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470.67GW,正式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源装机。2023年上半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22.99GW,同比增长约78%;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89.21GW。 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负责经营。新特能源是国内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和光伏项目承包商,主要从事上游多晶硅生产、下游风光电站建设、运营。多晶硅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通威股份(600438)有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风光电站建设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风光电站运营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投电力(600886)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 3.能源行业 2023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指出:煤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的重要支持,需加快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和灵活调节能力提升,推动化石能源发电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夯实化石能源生产供应基础,有序推进煤矿先进产能核准建设,推动在建煤矿尽快投产达产,增强煤炭增产保供能力;大力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快建设具备条件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开工投产一批煤电项目;建立健全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大力支持煤矿智能化建设,完成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3.0亿吨,同比增长4.4%;进口煤炭2.2亿吨,同比增长93.0%;2023年上半年我国发电量41,6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火电同比增长7.5%。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随着国家煤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家对煤炭行业安全、环保、合规管理将更加严格,具有规模、效率、安全、环保优势且合规建设的大型智能化煤炭生产企业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煤炭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天池能源公司负责经营。公司煤炭矿区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煤炭核定产能共计7,400万吨/年,其中南露天煤矿核定产能4,000万吨/年、将二矿核定产能3,000万吨/年、将一矿核定产能400万吨/年。公司煤炭业务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新疆煤炭生产企业,包括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等。 4.新材料行业 电子新材料业务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下游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以及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高纯铝、铝及合金制品用途广泛,涉及交通运输、电线电缆、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其中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超高纯铝基溅射靶材坯料等产品均是我国航空工业、半导体工业重点需求的材料,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 铝电解电容器用铝箔材料作为基础的电子元器件组成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行业与新能源行业。2023年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疲软,家用电器、智能手机、微型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销量均出现降低;新能源行业持续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与光伏电池产销量大幅增长,进一步拉动铝电子材料市场需求,为上游铝电解电容器用铝箔材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高性能铝合金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电力、电子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等领域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性能要求逐渐提高,迫切要求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加快国产化进程,这为高性能铝合金市场带来广阔前景。 公司新材料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新疆众和(600888)负责经营。新疆众和主要从事铝电子新材料和铝及合金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制品及合金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电线电缆、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材料业务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铝电子材料、铝冶炼、铝加工企业,包括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601600)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南山铝业(600219)股份有限公司等。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等不利因素,公司积极抢抓市场,加快推动新产能投达产,加大科技创新,持续开展风险防控,实现了稳健发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77,808.01万元、营业利润1,229,758.00万元、利润总额1,233,452.58万元、净利润1,036,673.1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6,670.7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89%,7.17%,7.48%,5.69%,8.17%。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步增长 国内市场:公司持续搭建集成服务平台,加强核心客户服务能力,市场签约稳步增长。公司输变电产业国内市场实现签约近200亿元。新能源产业方面,新疆甘泉堡基地多晶硅生产线3.4万吨/年技术改造项目及内蒙古10万吨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于2022年建成,2023年多晶硅产能大幅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量7.61万吨,销量8.61万吨;完成并确认收入的风能及光伏建设项目建设装机约1.02GW,新能源BOO电站发电量35.04亿千瓦时。能源产业方面,公司核定煤炭总产能7,400万吨/年;实现燃煤机组发电量83.68亿千瓦时。新材料产业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电极箔销售1,156.49余万平方米,高压铝箔销售0.56万吨,5N及以上超纯铝产品销量531.22吨。 国际市场:公司聚焦存量重点市场开拓,加大增量市场布局,高端市场、新市场实现突破。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输变电国际成套项目正在执行未确认收入合同及待履行合同金额近6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国际单机项目实现签约3.45亿美元。 (二)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公司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优化公司技术委员会组织架构,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卡脖子”难题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攻关,全面推进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及成果产出。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专利奖12项。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126kV和252kV混合气体GIS,抽水蓄能500kV平滑铝套电缆及附件系统研发,35kV及以下聚丙烯电缆及绝缘材料,66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等新产品开发,24项新产品通过行业鉴定;实现白浙工程±800系列变压器阀侧直流套管、国内首个550kV海上升压站—粤电阳江青洲项目550kV电抗器和50000/110智能型干式变压器研制交付;实现新能源直流输电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成果交付,初步构建了公司柔直系统成套设计能力;开展多晶硅还原炉智能控制先进工艺算法开发、快速腐蚀盐酸工艺等项目研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完成化学线纯偏析高压电子箔样品试验并获得用户认可、大孔径腐蚀箔电解工艺参数的优化。 (三)产品、工程质量持续稳定 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品质一流”发展战略,持续开展质量体系建设及完善工作,夯实质量管控基础。产品质量方面,强化国家重点工程和首台套项目高质量履约,变压器一次送试合格率为99.12%,电缆、导线产品一次送试合格率分别为99.99%、99.97%;多晶硅电子级料占比83.81%;铝箔产品综合成品率完成81.01%,公司产品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工程质量方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团队建设,搭建高水平的项目执行团队,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文件、标准,明确了工业厂房设计、施工及检查标准,对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开展质量专项检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保障了公司工程质量。 (四)强化人才兴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 公司积极推动组织机构变革,调优组织结构,助推业务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三化建设、综合能源建设等关键领域,加快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加强与行业专家和知名高校合作,加大创新型领军人才储备;持续开展百人计划培训,实施技术营销工程师、高电压、配网、线缆技术工程师专项培训,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等方面培训,围绕产业链持续培训赋能,提升人才保障能力。 (五)持续开展风控、合规体系建设 公司切实推进合规体系建设全面覆盖,系统提升风险防控、合规体系建设;完善合同范本,覆盖重大业务、核心领域,持续抓实重大业务评审质量及执行;围绕业务发展夯实风控体系保障,推进客户供应商体系建设完善;强化日常风险排查、监督预警及跟进关闭,公司整体风险可控。 (六)安全管理不断强化 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强化教育管理,精准分层分级开展培训;强化事前管理,狠抓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达标检查活动;公司以应急调度指挥中心项目为依托,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完善预案体系、梳理应急装备物资,持续开展预测预警,狠抓应急培训演练,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公司继续完善环保制度标准建设,持续推动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风险和行业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宏观经济风险加剧,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行业资源整合、市场供需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对策: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判,及时掌握国家、行业、区域相关政策,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战略发展决策的科学、有效。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国内市场方面,随着中国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的步伐,新进入者以及原有竞争对手通过混改整合,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方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具有资质的大型企业不断“走出去”,公司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竞争对手不断增加,上述国内外市场影响因素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对策:公司将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科技创新、增强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等手段不断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逐步巩固和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汇率波动风险 当前,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多变,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深化推进,公司外汇收入及外汇融资金额越来越大,由于国际业务结算货币以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为主,同时工程的建设周期和产品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存在汇率波动风险。 对策: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政策环境,积极采用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及时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业务,通过选择合理币种结算、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地区业务尽量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利用国际信贷等多种方式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输变电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取向硅钢、铜、铝、钢材、变压器油等;新能源光伏电站建设所需材料主要为光伏组件等;新建及技改项目、新能源电站建设工程项目所需大宗原材料为钢材、铝材等;多晶硅主要原材料工业硅;电子新材料等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氧化铝、玻璃、PVC等。大宗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时,受经济周期波动、市场供求以及投机炒作的影响,原材料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加强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大宗价格趋势研究、强化与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加大储备、集团科学采购、套期保值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5.多晶硅价格下降的风险 多晶硅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2020-2022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并于2022年下半年达到近几年历史高位。2023年上半年,随着多晶硅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市场供给增加,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 对策:公司将努力实现新疆甘泉堡10万吨/年、内蒙古10万吨/年多晶硅生产线稳产满产,准东20万吨/年(一期10万吨)多晶硅生产线加快调试、投产、达产,提升规模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多晶硅产品质量,加大N型硅料占比,降低能耗、物耗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6.技术及新产品替代风险 公司多晶硅生产技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等多晶硅技术正在不断进步,行业内企业已开始利用硅烷法进行颗粒硅规模化生产;钙钛矿等非晶硅光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可能存在技术或新产品替代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团队的人才建设,充分发掘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工艺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7.客户信用风险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持续较快加息,国内外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可能存在公司客户信用风险增加,给公司经营安全稳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冲击。 对策:公司将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客户信用档案,持续关注重要客户的资信变动情况,合理确定客户信息限额、改进付款方式等措施,加强应收账款回收等环节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研究课题,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公司主导承担了我国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及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国产首台(套)产品的研制任务。 公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先后完成了±1100kV和±800kV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样机的研发,成功研制±800kV干式直流套管并挂网运行;新特能源获批运营新疆首家硅基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信厅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参与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重组工作;新能源公司围绕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新能源大基地等具体业务场景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持续推动数字化设计和运营业务平台建设,围绕逆变器、SVG、组串式储能变流器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工作。公司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发的高比容电子铝箔、高速列车结构件用铝合金、高强高韧铝合金、超高纯铝基溅射靶坯、超高纯铝等铝电子关键材料成功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88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有有效授权专利2,229项,其中发明专利648项。公司积极参加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公司参与制定、修订的5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于2023年上半年发布。 2.规模优势 在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公司已在辽宁、湖南、天津、山东、四川、新疆等地建设了输变电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变压器、电抗器产能达到了2.70亿kVA,产量居世界前三。公司形成了变压器、电抗器、换流阀、套管、开关、二次设备、电线电缆等输变电领域集成服务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首台套主设备的供应任务,是国内少数具备“高压电缆+附件+施工”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的企业。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为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输变电工程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培训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及交钥匙总承包服务。 在新能源领域,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已建成多晶硅产能30万吨/年(其中准东10万吨/年产能正在开展调试工作),多晶硅生产能力居行业前列。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建设及运营商,在风能、光伏发电业务领域拥有完善的开发、建设、调试以及运维多场景、度电成本最低、高性价比的电站建设核心集成能力。 在能源领域,公司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优、储量丰富、埋藏浅、剥采比低,是新疆准东煤田最具有优先开采条件的矿区之一。公司核定煤炭产能7,400万吨/年,是全国能源保供基地组成部分,南露天煤矿及将二矿两个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是新疆首个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为西电东送能源基地与南疆煤炭持续供应提供可靠保障。 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能源-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铝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高纯铝液年产能5.5万吨,电子铝箔年产能3.5万吨,高纯铝产能居行业前列,是国内领先的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电子铝箔研发和生产基地。 3.装备优势 公司通过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基础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已建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试验装备、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一流的特高压产品、关键组部件的变压器研制基地及出口基地;建成了集超高压电缆、特种电缆和电缆附件研发于一体的电线电缆高科技研制及出口基地;公司积极抢抓双碳目标下“能耗管控、能效提升”的发展机遇,通过数字化改造等方式提升公司生产能力及车间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公司高压电线电缆、智能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特高压直流套管国产化工作,进一步稳固公司在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内蒙古10万吨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准东20万吨高端电子级多晶硅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一期10万吨项目均采用全球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冷氢化、精馏、还原及尾气回收技术,打造产品质量更优、生产成本更低、综合效益更高的数字化、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线,公司多晶硅产量及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4.质量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品质一流”的经营理念,严守质量“红线”,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建设及完善。公司及控股公司、部分重点产品分别通过了华信、CQC新能标、TUV、VDE、CE、G59、BDEW、SAA、ETL、UL等国内外知名认证机构认证,公司及重要子公司均通过了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实施设计、采购双源头控制,将质量控制与科技研发充分结合,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公司实行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履约评价、监造制度,把好原材料入口关,为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公司大力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检测、试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安装工艺标准化,实现生产、交付环节的质量控制。公司组织“懂技术、懂工艺、懂试验、懂生产”的人员开展售后服务工作,将厂内质量控制延伸至现场、售后,并成立多个QC攻关小组,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公司产品质量持续稳定。 报告期,没有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