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妙可蓝多业绩陷入瓶颈,奶酪的故事怎么讲?)
学术顾问|华博新闻社资本市场研究院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news852@163.com
7月14日,妙可蓝多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显示,妙可蓝多预计 2023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净利润为2,600.00 万元 - 3,400.00 万元,同比下降 74.24% - 80.30%;实现扣非净利润200.00 万元 - 400.00 万元同比下降 96.55% - 98.27%。如此大幅度的业绩下滑,业界一时间议论纷纷。
业绩预告发布几天后的7月19日,妙可蓝多董事长卢敏放在2023中国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也表示,中国奶酪行业的发展依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中国奶酪事业的前路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数据显示,2022年妙可蓝多奶酪市场占有率超过35%,位居行业第一。作为行业头部的妙可蓝多似乎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
业绩连续两个季度增长乏力,同质化问题仍未解决
对于上半年业绩不佳的原因,妙可蓝多总结为三点;1.消费复苏缓慢。2.主要原材料成本较去年同期上升。3.本期取得的政府补助和理财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扣非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妙可蓝多业绩就开始承压。数据显示,妙可蓝多2022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5.0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74.56%,这也是妙可蓝多2022年唯一一个亏损的季度;2023年妙可蓝多一季度营收营收同比下滑20.4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7.08%。
截至7月26日,妙可蓝多股价报收,较2021年5月21日的历史最高值84.50元/股缩水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消费复苏缓慢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恐怕不足以解释妙可蓝多从2022年四季度以来业绩出现的业绩恶化。
有分析认为,妙可蓝多业绩下滑可能是因为重营销轻研发的运营模式限制了其竞争力。当下国内奶酪市场同质化严重,市场准入门槛低,各个奶酪品牌之间的区分度不高。而妙可蓝多将大量资源都投入到了营销活动之中,对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无法与其它竞品拉开差距。
财报显示,2019-2021年,妙可蓝多的销售费用为3.59亿元、7.11亿元、11.5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75%、98%、63%。尽管2022年销售费用增速放缓,但也达到了12.19亿元,销售费用率为25.24%。而同期妙可蓝多的研发费用仅为5123万元,研发费用率仅1.06%。
也有分析认为,妙可蓝多的渠道调整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2022年,妙可蓝多共有经销商5218家,其中新增2334家,减少2479家。2023年一季度,妙可蓝多经销商增加387家,减少440家,其中主要的减少量在北区。
妙可蓝多在4月26日的投资者接待会上称,经销商减少主要是由于公司主动优化经销商质量,增加经销商与当地市场的适配性,清理部分活跃度不高的经销商所致。但是在此前3月23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称自己在北京的便利店看不到妙可蓝多的产品,只能看到其竞争者的产品。
妙可蓝多的销量的确受到影响。数据显示,妙可蓝多的存货周转天数已经从2021年末的52.33上升至2022年末的70.33,又上升至2023年3月末的100.27。
妙可蓝多求变进军餐饮,却遭股东蒙牛“爽约”
面对困局,妙可蓝多也在积极求变。
4月26日,可蓝多在上海浦东总部召开新品发布会。在会上,妙可蓝多推出了新品“慕斯奶酪杯”,面向人群从儿童转向成人,消费场景从零食转向餐桌。妙可蓝多表示,慕斯奶酪杯定位于两大消费场景,一是作为餐后甜品;二是办公室休闲食品。
扩大受众和消费场景固然有利于妙可蓝多开拓市场,但也有评论表示担忧:如今的奶酪尚且没有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尽管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普遍接受度较高,但是并不像老一辈人习惯于厨房做饭,奶酪产品要直接从零食走向餐桌并不容易。该评论认为妙可蓝多若想进军餐饮,可能需要从餐馆入手,使奶酪成为餐品配料或者饭前甜点,或许可以更有效地培养消费者地消费习惯。
还有评论认为,目前奶酪产品普遍价格偏高,不利于打开下沉市场。在4月26日地投资者招待会上,妙可蓝多就表示产品定价应体现产品价值,定价太低不利于维护品牌形象。但是如果公司只做高价产品,推高消费门槛,恐怕难以吸引潜在的客户。
然而,就在妙可蓝多陷入困局时,妙可蓝多的股东蒙牛却“爽约”了。早在2021年7月9日,蒙牛向妙可蓝多出具了《关于进一步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表示在本次交易完成之日起2年内将蒙牛乳业/内蒙蒙牛及其控制企业的包括奶酪及相关原材料(即黄油、植物油脂、奶油及奶油芝士)贸易在内的奶酪业务注入妙可蓝多。而妙可蓝多需于定增完成后的3年内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退出液态奶业务。
然而在6月1日,蒙牛将承诺函由2023年7月8延期至2024 年7月9日。蒙牛解释称这是因为部分奶酪资产之前存在境外股东,股权刚刚完成境外交割,目前承诺人的内部重组及团队整合仍未完成,尚未达到可注入上市公司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