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果科技“掐架”极米科技 内卷之下硝烟起)
记者丨宁晓敏 见习生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行业佼佼者之间台面下的竞争并不少。
投影仪圈里,坚果投影首席产品官王骁逸5月29日在其朋友圈发文直指“行业老大”以次充好、开行业倒车。他口中的“行业老大”正是极米(688698.SH),极米方面则表示坚果在“碰瓷营销”。
诉讼、举报、高管隔空喊话“互撕”等“不体面”的手段频发,或许意味着当行业中头部企业陷入存量竞争时,他们盯着的不再是新的市场,而是对方嘴里的那块蛋糕。
坚果极米直播对峙
5月29日,一张坚果投影首席产品官王骁逸的朋友圈截图流传开来,王骁逸在朋友圈表示,“如果所谓的‘行业老大’在赚取了行业最多的利润后,不把用户给的真金白银用来推动行业创新与进步,而是用以次充好的廉价技术和颠倒黑白的烧钱营销来打压创新者,开行业倒车,那这个行业就离死不远了。”
文案之下,则转发了标题为《不同光源对决 极米rs pro3 对比坚果N1U 明基新机i780 2台新机个人体验分享》的测评视频。
鳌头财经观看视频发现,该名UP主在对比后得出了极米新产品“对比度、色准、HDR算法都非常的一般”的结论,该视频播放量目前已超过110万,然而该名UP主名并没有对极米的实机进行检测。
事情到这一步结束还可看作坚果CPO小范围的“吐槽”,然而坚果接下来的操作则改变了事情的性质。
鳌头财经了解到,朋友圈发布后坚果公关人员不仅截图发布在媒体群并@所有人,欢迎各位媒体老师转载扩散,还给出了参考的文案——“坚果投影CPO炮轰友商极米,投影圈搞事情了。”
事情发酵后,极米科技公关在朋友圈“隔空回应”,表示“这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品牌公关硬要碰瓷营销‘撕逼’。”同时表示极米保留追究相关机构及个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5月30日,极米官方发布声明表示嘴仗无益,眼见为实,并搭建了对比体验间对极米Dual Light超级混光产品和同行的三色激光产品进行公正、客观和真实的对比。
当日晚间,坚果CPO、极米公关和UP主在直播间,就此次争议互相进行了辩驳。
“实际上双方的争论是技术路线之争,极米在此前发布会上拉踩了坚果所运用的三色激光技术,而极米采用的超级混光技术,两者各有优劣,很难说谁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业内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不过通过互撕和直播间对峙,无疑会提升两家企业的曝光度,就如同之前手机厂商之间的互相对比一样,从目前来看营销效果是起到了。”
存量竞争 “友商”成“敌商”
无论是早有计划的“碰瓷营销”还是性情之下的突然发难,最终决定消费者选择的仍是产品和企业。
天眼查显示,坚果投影仪运营主体为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其股东名单包括阿里巴巴、远致创投及创始人胡震宇等,但持股比例均未公开。迄今为止其共进行过10轮融资,2017年其D轮融资时阿里巴巴加入,去年3月份,其进行了10亿元人民币的Pre-IPO投资,资方包括OPPO、IDG资本等。
极米科技则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钟波持股18.79%,百度(09888..HK)持股6.44%,2021年极米科技登陆科创板。
尽管成立较晚,但在市场份额上极米更胜一筹。据IDC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505万台,同比增长7.4%。出货量前5名的厂商为极米、Epson(爱普生)、坚果、峰米和当贝,合计市场份额达到45%,其中极米的市场份额为19%,遥遥领先。
尽管如此,自极米上市之后便陷入营销与研发投入不匹配的争议之中,这也是坚果对其炮轰的点。
然而从数据来看,极米有些“被冤枉”。
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极米科技实现营收28.28亿元、40.38亿元和42.22亿元,净利润2.68亿元、4.83亿元和5.01亿元;其中研发支出分别为1.39亿元、2.63亿元和3.77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92%、6.51%和8.93%,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销售费用则分别为3.93亿元、6.23亿元和5.98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3.9%、15.42%和14.16%,甚至在2022年出现了下降。
“互撕的背后是市场的低迷,在整体出货量下降的行业背景下,品牌陷入了存量厮杀,发掘新客成本高、难度大,侵占‘友商’的市场份额成为可行之策。”行业分析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事实如此,众多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智能投影仪零售销量远不及去年同期。
《中国智能投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今年3月智能投影线上市场销量为28.5万台,同比下降6.1%,环比下降1.9%。2022年3月,中国智能投影市场线上销量为30.3万台,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24%;2023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投影线上市场销量为91.9万台,同比下降4.4%。线上+线下销量为142.8万台,同比增长7.9%。2022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为132.3万台,同比增长22.1%。
增长的颓势已经显现,但企业的竞争应回归到技术创新上,而不是互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