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隅集团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金隅集团(601992)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金隅集团全体员工弘扬干事文化,落实“四个发展”战略理念,高效统筹风险防控和生产经营,努力克服市场反复、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经营业绩。 一、新型绿色建材板块 水泥业务对内强化产销融合、区域联动,对外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良好行业生态;聚焦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深化“培优”工作,强化精细管理,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稳经营、挖内潜,为稳住公司经济大盘做出重要贡献。 混凝土业务狠抓降控应收、清理逾期账款、做好成本管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新型建材业务深度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调整装配式产业管控模式,加强系统性降控成本,加快科技攻关,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全面推进战略集采直采工作,强化全链条质量和成本管控,内强服务,外拓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商贸物流业务坚持稳防结合,精准联动研判,持续优化经营布局,丰富配套服务功能,稳定渠道建设。 二、地产开发及运营板块 房地产开发业务坚持“保交用、抓销售、去库存”不动摇,新项目开盘周期大幅缩短,非宅库存产品去化显著,上海杨浦项目、杭州彭埠项目等开盘即售罄。全年新增土地储备规划容积率面积24.3万平方米。 物业运营业务克服市场影响,写字楼控价保量,主要项目整体出租率保持90%以上;商业、酒店度假业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经营质量稳中提质。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水泥行业 2022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保持增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力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回升,但房地产投资深度下行。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9,556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10%。从水泥供需两端来看,2022年面对房地产市场继续探底、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因素冲击,水泥需求出现快速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水泥产量21.3亿吨,同比下降10.5%,水泥产量为2012年以来最低值,更是创下自196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随着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新一轮的经济振兴有望启动,基建投资预计将比上一年较快增长。 (二)房地产开发行业 2022年,多地房地产市场下行、多个期房项目停工等不利因素频出,叠加中长期住房需求动能释放减弱,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挑战,虽然年初以来调控政策及信贷环境不断优化,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态势未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5.7%,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4,9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39,696万平方米,下降7.3%。房屋新开工面积120,587万平方米,下降39.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8,135万平方米,下降39.8%。房屋竣工面积86,222万平方米,下降1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2,539万平方米,下降14.3%。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0,0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3.4%;土地成交价款9,166亿元,比去年下降48.4%。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26.8%,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3.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8.9%。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比上年下降28.3%,办公楼销售额下降3.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6.1%。202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新型绿色建材板块:公司是全国建材行业领军企业,全国第三大水泥产业集团,京津冀最大的绿色、环保、节能建材生产供应商之一,国内水泥行业低碳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引领者,具有较强的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控制力。 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制造业务:公司以水泥为核心,形成混凝土、墙体及保温材料、装配式建筑体系及部品、家具木业等上下游配套的完整建材产业链和装饰装修、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总承包等产品及服务内在联动机制,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目前水泥熟料产能约1.1亿吨、水泥产能约1.8亿吨,预拌混凝土产能约5,400万立方米,骨料产能6,200万吨,助磨剂、外加剂产能约24万吨;危废、固废年处置能力逾530万吨(含建筑垃圾)。公司坚持拓展市场与整合战略资源同步推进,在京津冀地区的石灰石总储量14.9亿吨。公司建材产品及施工安装服务广泛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冬奥场馆、北京环球影城、抗疫医院等重点热点项目建设中,充分展示了金隅新型建材产业的品牌、品质和产业链优势,提升了产品体系应用和协同营销水平。 装备制造及贸易服务业务:公司具备日产2,000吨至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从工艺设计、装备设计制造、建筑安装、生产调试到备件供应、维修服务、生产运营的全产业链建设与服务能力,研发的高效水泥立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固废设备、高效节能风机、永磁直驱电机、中低压智能配电柜等产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完善供应链网络配置和资产布局,持续做实做精国际贸易和建材商贸物流业务。 (二)地产开发及运营板块:公司耕耘房地产开发建设30多年,具备多品类房地产项目综合开发的能力,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最大、业态最丰富的投资性物业持有者与管理者之一,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等荣誉,是质量信誉、信用等级AAA级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地产开发业务:公司先后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约170个,总建筑规模达3,000多万平米,年开复工规模80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南京、成都、合肥、青岛、唐山、海口、常州等16个城市,形成了“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区三大经济圈”的全国化开发格局。 物业运营业务:公司目前持有的高档写字楼、商业、产业园区等投资物业面积218万平方米,其中在北京核心区域的高档投资性物业122万平方米;京内外物业管理面积1,755万平方米,专业化能力、品牌知名度、出租率和收益水平多年保持北京乃至全国业内领先水平。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京津冀建材行业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引领者,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报告期内,公司践行“四个发展”战略理念,全面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助力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彰显首都国企价值。公司坚守“绿色环保建材制造、贸易及服务,房地产业”两大核心主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大建材”和“大房地产”业务,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商贸服务业。以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协同做好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促进产业全面协同发展。 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势: 公司具有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优势,各产业不断形成各自适应新阶段和新消费需求,具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韧性的的产业链条。公司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以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为抓手,做实做细“链长制”工作机制,增强产业链优势和竞争合力。以内销式、连带式、集约式、抱团式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链协同竞争力优势。以外部市场资源整合促进外延式扩展,构建基于核心产业链的金隅产业生态,大力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金隅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以数智化赋能智慧金隅,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制造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形成设计、制造、贸易、施工、运维、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彰显独特的全产业链价值优势和全方位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大建材业”以水泥、混凝土、新材产业为核心业务领域,打造集团绿色建材全产业链特色集群。推进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深化产业链协同共生。持续打造区域行业龙头标杆地位。各产业板块优势产品集成整合发展,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水泥业务加强资源战略储备,优化先进产能布局,拓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混凝土业务坚持做强做大京津冀核心区域,做实做优外埠区域,打造“智能、绿色、生态、安全型”标杆企业,培育金隅特色混凝土企业优势。新型建材业务以京津冀区域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和金隅智造房屋系统集成方案引领者为目标,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形成装配式建筑主产业支撑。 “大房地产业”以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运营为核心业务领域,发挥地产开发整合资源和产业龙头作用,实现投资、开发、运营、服务的全链条业务开发和服务能力。以金隅智造房屋体系和绿色低碳环保产品、高品质物业管理服务提升金隅复合地产专业化水平,成为一流的城市综合服务商和一流的城市资产运营服务商。与大建材业务实现联动发展,促进盘活用好土地资源,打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服务城市更新,打造“地产+物业+建材”的大房地产特色模式,实现高端物业管理、科技创新产业(300832)园区和文创园区运营、科创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有机融为一体。 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水泥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建材行业智能装备集成综合服务商,新型商贸服务业构建现代绿色供应链贸易服务,拓展家居及商贸展贸线下线上融合和场景化新消费,发展网络货运,构建智慧物流,打造“公转铁”绿色供应链服务枢纽,服务现代城市物流体系和都市消费升级需求,培育集团新兴产业。 房地产开发产业以市场化方式带动以水泥为主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产品应用以及设计、装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资产运营等相关产业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制造、投资物业及服务产业通过充分发挥品牌、管理、技术的优势,以体系化、产业化、特色化、集成化构筑金隅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内涵,以绿色低碳建筑引领建筑产品创新,以绿色超低能耗和装配式部品等先进技术增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产品力、服务力和价值提升能力;房地产开发产业借助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制造产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所积累的各种资源,强化区域优势,深耕细作,拓展开发渠道,加强核心城市土地资源储备,深挖优质区域市场,优化核心布局。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领域探索新模式,提炼金隅方案。 各主业之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以产业链为核心的规模优势、协同优势、集成优势、互补优势持续增强,推动金隅产业生态的形成。各业务板块和上下游企业正形成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彰显集成优势、规模优势、耦合优势并强化市场竞争胜势。 (二)科技创新引擎优势: 公司突出创新的核心引擎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着力点,全面做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收官,夯实新时代动能体系根基。依托各级科技创新综合体和生态圈,强化科技资源协同融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政产学研金用服”开放共享,良性互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联动升级。聚集“卡脖子”技术、行业通用技术等关键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金隅特色高精尖产业,积极培育集团创新业务。建设新型创新生态,构建“金隅为龙头+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模式,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金隅产业投资和科技创投业务,发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检验院顺利实现新三板挂牌。围绕“四绿一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整体提档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不断为公司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聚焦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在节能环保、智能装备、新材料、研发设计与检验检测、创业孵化服务等方面培育高精尖产业优势,构建金隅现代产业体系支撑。 公司强化科技管理建章立制,夯实科技创新体系根基。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契约化管理,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为创新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成功揭榜多项第二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北京金隅通达耐火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多项节能降耗和燃料替代技术在水泥企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立磨、节能风机等拳头产品获外部市场认可;专用修补砂浆、无醛胶、适老家具等新产品投放市场。 (三)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势: 公司坚持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持续夯实绿色发展的国企底色,推动可持续发展。切实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创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努力克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深刻影响,扎实推进公司环保工作,坚持以高标准管理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创新和成(002001)果应用。2022年,投资近2.7亿元实施各类大型节能技改项目。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京津冀地区所有规模以上生产矿山均已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推行节能降耗技改,公司熟料产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部优于能效基准水平,标杆以上产线同比增加12.3%。水泥窑协同处置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业务辐射京津冀、山西、陕西、东北等地区,不断彰显“城市净化器、政府好帮手”社会价值。通过稳定运行控制,公司污染物排放水平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明显低于国家规定的特别排放限值。 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超前谋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双碳规划加快落地。谋划转型新路径,开展试点建设,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碳捕集、封存、利用科技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加快零碳技术应用创新,在兴发科技园区、平谷砂浆项目中推动零碳建筑试点,琉璃文创园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加大新能源应用,2022年使用绿电超1亿度,吉林金隅冀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启新水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取得新能源项目备案。推动京津冀“公转铁”绿色供应链建设,打造“公转铁”干线运输+新能源重卡配送的全程零碳绿色运输模式。发展可替代燃料,推动产品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引领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开展绿色设计。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在绿色北京双碳行动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建设双碳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双碳管理制度,开展碳达峰路线图及碳中和对策研究,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期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总体思路和推进方向。 助推企业绿色转型,公司始终把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污染预防措施和环境保护理念进行大力推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多轮次审核及验收。精准分类施策推进绩效升级,创建绿色标杆。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所属各子公司均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产融结合优势: 推动产融结合,服务主业发展。提升与重点金融机构的全面战略合作,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控降公司融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确保公司授信充足,有效控降资金使用成本。推动财务共享中心系统建设,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发挥专业职能,服务公司整体资金运营效率提高、融资渠道扩宽、资金风险防范,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提高整体的融资效能,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夯实金融基础。稳步提升融资支撑能力,做好集团融资整体管控。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继续保持AAA级,融资渠道顺畅支持主业发展,优化资本结构。财务公司充分发挥司库管理职能,促进公司内部资金供需对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整体资金运营成本。 (五)文化及品牌底蕴优势: 强化企业文化引领,提升公司品牌价值。公司大力弘扬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干事文化、“八个特别”的人文精神、“共融、共享、共赢、共荣”的发展理念和“三重一争”的金隅精神为核心的优秀金隅文化,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传承文化及品牌价值底蕴。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真抓实干、迎难而上,抢先机,布新局,奋力开创金隅集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向着打造国际一流产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接续奋斗。 金隅文化是几代金隅人拼搏奋斗的经验总结,与系统内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事业追求和人文理想高度契合,是推动金隅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金隅”品牌连续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在2022年(第十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列第64位,价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等10余家单位获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荣誉。金隅智造工场入选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和首批高品质科技园区,金隅天坛家具公司张金中荣获“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稳步提升,为全面开创金隅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8.2亿元,同比减少16.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22.2亿元;利润总额33.3亿元,同比减少57.8%;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66.6%,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减少58.7%。 绿色建材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7亿元,同比减少4.3%;毛利额100.5亿元,同比减少22.6%。2022年度水泥及熟料综合销量8,687万吨(不含合营联营公司),同比下降12.89%,其中水泥销量7,796万吨,熟料销量892万吨;水泥及熟料综合毛利率19.95%;2022年度混凝土总销量1,191.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22.03%;混凝土毛利率8.04%,减少2.58个百分点。 地产开发及运营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5亿元,同比减少40.6%,毛利额56.3亿元,同比减少21.7%;房地产全年实现结转面积124.4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2.14%,其中商品房结转面积119.94万平米,同比减少30.67%,政策性住房结转面积4.4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6.89%;公司全年累计合同签约额325.33亿元,同比减少12.77%,其中商品房累计合同签约额323.18亿元,同比减少11.00%,政策性住房累计合同签约额2.15亿元,同比减少78.19%;公司全年累计合同签约面积91.6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8.02%,其中商品房累计合同签约面积91.3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7.32%,政策性住房累计合同签约面积0.2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6.6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土地储备的总面积660.94万平方米。 公司持有的高档写字楼、商业、产业园区等投资物业总面积为217.9万平方米,综合平均出租率80%,综合平均出租单价5.8元/平方米/天;其中在北京核心区域持有的高档投资性物业总面积121.5万平方米,综合平均出租率80.56%,综合平均出租单价7.24元/平方米/天。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当前,国际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涨局面。从国内经济看,国内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同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等新举措,对推动今年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以水泥为主的基础建材行业2022年在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多端挤压下深度受挫,恢复向好态势仍需一定时间。房地产行业2023年将会有更多稳地产需求端政策出台,以支持刚需、改善引导市场底部修复,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地产置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任务之下,也表明复苏可能偏慢。 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总体态势不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建材和房地产行业仍有三大机遇。 一是扩大国内需求机遇。中央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促进家庭装修消费,都将更好促进建材和房地产行业预期得到改善、需求触底回升。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机遇。对建材行业而言,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的关键一环,更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做大增量的风口所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助于头部建材企业整合市场,创造发展新赛道、新优势。 三是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房地产行业或企稳回暖。同时,随着《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的施行,城市更新将成为房地行业新的蓝海。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在城市更新政策带动下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创造足够需求空间支撑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融入北京市“五子”联动发展新格局,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深刻认识公司发展面临的挑战,把握机遇,化危为机,落实“四个发展”战略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公司“十四五”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金隅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和信心来源。把握好“量”和“质”的辩证关系,既要通过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又要通过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强化系统性控降成本,做好战略资源储备,增强可持续发展动能。现有成熟业务要深耕细作、做专做精,进一步做强产品、做优品牌、优中更优,着力提升发展能效和盈利水平。新型培育业务要始终守住“支撑主业发展”这个初心,不好高骛远、盲目跟风。 第二,更好统筹新材料产业发展、“双碳”发展和数智化转型。 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充分发挥集团科技创新综合体作用,在新材料、绿色低碳产品和数智化转型方面“三箭齐发”,构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引擎。一是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强化产品观念,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二是加快落实“双碳”目标。树立危机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试点探索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范围。三是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提升集团数据治理和跨产业协同融合应用能力,重点打造金隅特色大建材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更好统筹市场化改革和重大风险防控。 持续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多层次、系统化的正向激励体系。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坚决压减逾期应收账款和无效低效存货,降低“两金”规模,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稳妥解决为企业提质增效。 2023年公司核心主业发展策略: 大建材业要打赢稳增长反击战。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紧抓关键战略资源、基础设施投资、双碳行动,实现行业引领。优布局,调结构,打造产业新优势。抓转型,促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迭代。拓路径,提效能,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水泥业务围绕构建“一核一体两翼多点”发展新格局,稳步实施区域并购重组,推进产能置换。抢抓“窗口期”,采取硬核举措,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量、价、利齐升,坚决遏制效益下滑势头,尽快实现稳定增长。持续强化培优体系,实施精细管理,打造更多价值高地和利润贡献区。补短板,锻长板,加强矿产资源储备。加快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骨料、环保等业务发展实现快速增长。混凝土业务要坚持问题导向,抓牢合同履约率,严控逾期应收账款,提升京津冀区域产能发挥率、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新材业务坚持“管理+产业化”定位,以系统性控降成本为抓手做优存量,以规模化发展为核心做强增量,在细分行业推进规模扩张和市场整合,打造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 大房地产业要打赢效益保卫战。房地产开发业务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坚持稳健审慎投资,设立地产投资“白名单”,优化布局,深耕细作,精准扩张,好水快流。锻造新形势下的产品力、品牌力、营销力,通过协同扩大绿色建材应用,下更大力度去库存,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地产运营业务要在强化运营能力、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收益水平上持续发力,创新经营策略,提升运营效益。服务“四个中心”,盘活自有土地资源,持续打造城市更新金隅品牌。 (三)经营计划 2023年,金隅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弘扬干事文化,落实“四个发展”战略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金隅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完成2023年各项目标任务。2023年营业收入目标:1150亿元。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外部环境风险 当前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全球产业链及其他各领域的区域化、集团化现象不断加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面临不少挑战。从国际看,增长放缓叠加高通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欧盟部分经济体可能步入衰退,外需将较2022年有明显减弱。从国内看,国内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受市场冲击影响,经济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同时,房地产风险仍未根本化解,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实施,经济运行有望改善复苏。 对策:抢抓扩大内需机遇。充分利用公司的产业协同优势,借助国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等利好政策释放,抢占先机,推动核心主业实现稳健增长。在培育新格局中创造新赛道、新优势,积极壮大新发展动能,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蝶变。强化产业协同,扩大战略合作朋友圈,推动更多合作意向实施落地,打造共赢产业生态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速数智化转型,助推产业迭代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健全内控和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二)政策风险 房地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首次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水泥行业产能发挥率不足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全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实施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两大产业政策,未来将会继续执行更加严格的淘汰落后产能和环保管控政策。《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各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在煤电减量、能耗双控、运输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水泥行业的约束将持续增强。 对策: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强化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准确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地产业务要主动适应和研究房地产新形势新模式,向运营和品质要效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布局超大城市城市更新业务,建立投资“白名单”制度,稳妥审慎拿地。水泥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并购重组和提质增效,提升区域市场控制力;持续加强行业内合作,共同推动水泥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数智化转型升级进程,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坚持“一企一策”,先试点后推广;抓住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和重大项目建设需求,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三)资金运营风险 2023年央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我国宏观杠杆率依然偏高,地方债务、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叠加经济内循环和外部贸易博弈影响,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将面临较大的资金运营压力。 对策:公司将创新融资方式,广泛拓展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保证公司资金链安全稳定。持续实施“三降一减一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去杠杆,加强“债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双管控,确保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持续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去库存、清应收力度,加快零散资产出租出售和低效资产处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发挥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优势作用,优化公司债务结构,为公司整体资金运作保驾护航。 (四)市场竞争风险 对水泥行业而言,尽管错峰生产解决了区域内的产量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求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错峰生产缓解市场供给压力的边际效用明显减弱,产能结构亟需优化。部分区域供需失衡,大打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接近六成。同时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无论从需求还是效益水平,差距持续存在。房地产行业在多重调控政策叠加及企业发展竞争下,多家地产企业暴雷,“保交楼”风险凸显。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规模筑顶,利润下滑,去库存压力持续加大,集中度加速提升,市场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对策:水泥业务积极适应行业市场环境,抢抓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整合资源、规模、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先进产能;全面提升营运水平,强化营销创利能力,推动量、价、利齐升,坚决遏制效益下滑势头;强化产销融合、区域联动,构筑市场优势;加大技改、创新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主动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协同,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良好行业生态,严格错峰执行力度,巩固价格水平,正确处理竞合关系,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房地产业务要坚持利润导向,强化运营能力,全方位提高盈利水平。坚持“好水快流”,提升资金周转率,提高“快开盘、快销售、快回款”能力。稳健参与市场拿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打造城市更新样板示范,提升品质住空间核心竞争力,推动房地产业务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