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半年销售“腰斩” 德信中国“退退退”)
7月8日,德信中国发布2022年6月销售简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信中国实现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93.80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约103.7万平方米。
相比2021年同期430.3亿元的销售金额,德信中国今年上半年销售同比减少55.0%。
房地产市场快速调整超乎预期,当年登陆港交所时立下争取三年时间跨入“千亿阵营”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在债务压力下,向来激进扩张的德信中国开始“大撤退”。
德信中国“大撤退”
在过去一个月里,德信中国接连抛售掉三笔股权。6月7日,德信退出杭州润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退出前持股比例100%。
资料显示,杭州润郎2021年才成立,注册资本3.15亿元,接盘方为新华园房产。在转让了杭州润郎的股权一周后,6月13日德信地产将德清莫干山东麓建设有限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德清瑞发企业管理合伙企业。
最近一笔股权转让发生在6月16日,德信中国退出投资企业杭州沁都置业有限公司,退出前的持股比例为32.00%,接盘方为杭州一品良筑实业有限公司。
而在这三笔股权转让之前,今年5月份德信中国才以4.54亿元的价格转让所持有的杭州海衍54.54%股权。
杭州海衍项目是德信中国旗下物业中“现金牛”项目,2021年为德信中国带来了约6818.7万元的租金收入,占总租金收入的48.5%。
截至2021年年底,杭州海衍未经审核的总资产为12.52亿元,资产净值约8.46亿元。在转让前,德信中国持有54.54%的股权,价值约4.62亿元,但是最终以4.54亿元的价格甩卖,预期亏损约1404.19万元。
这与一年前的情况截然相反,去年3月德行中国曾一口气成立了60家子公司,4月份成立4家,今年1月份还从融创手里接盘了“融创德信江山云起”项目。
短短一年时间,从“买买买”转为“退退退”,德信中国的债务压力陡增。
业绩下滑债务压顶
德信中国的基本面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恶化,上半年时还是一片形势大好。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德信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额为约人民币430.3亿元,同比增长67.4%;收入为约人民币130.71亿元,同比增长68.5%;毛利润约人民币28.501亿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为约人民币13.784亿元,同比增长2.6%。
但是到下半年,德信中国德业绩已经出现颓势,下半年销售金额309.8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18.1%。整个2021年德信中国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739.8亿元,同比增长16.7%,未完成全年800亿的销售目标,由此也失约了三年时间跨入“千亿阵营”的目标。
到2022年,形势依然没有好转,今年上半年德信中国实现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93.80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5.0%,销售“腰斩”。
但让德信中国更为担忧的是日益逼近的巨额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德信中国2021年负债总额952.4亿元,较2020年的799.92亿元增加了152亿,增幅19%,来自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总额为308.97亿元,同比增长约20.3%,其中157.64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短期债务同比大增80.4%。
但是截至2021年底,德信中国账面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约仅为175.63亿元,其中包含受监管的建造预售物业的担保存款人民币58.3亿元,以及约14.22亿元的银行借款及银行承兑票据的担保存款,另外还有应付非控股权益及关联方款项97亿元,短期内偿债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德信中国遭遇业主维权事件增多。2021年11月,德信溧水项目“玖宸府”被曝由于违规施工被强制停工,今年5月23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爆料称,“2020年10月买的德信眉州大院,停工,而且进度修建进度超慢,已被爆是问题盘”。
销售不及预期,短期偿债压力陡增,2021年11月德信中国被标普信用评级为“B”, 同时将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今年4月2日进一步下调至“B-”,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与此同时,穆迪也在今年3月31日将德信中国评级为“B2”,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
在接连遭遇下调评级后,今年4月德信中国赎回于2022年4月到期的2亿美元11.875%优先票据,短期内美元债务警报解除。但是,德信中国还有一笔2022年12月3日到期约3.5亿美元债,利率9.95%,境外债务压力犹在。
除了美元债,当下对德信中国而言,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内债,抛售资产加速回流资金成为了必要选择。
在2021年德信地产年度经营会议上,德信控股集团董事长胡一平曾表示,“2022年,生存和发展依然是工作重点”。面对巨额债务以及市场调整,德信中国能否穿越危机呢?(来源|大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