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接力式减持、股份冻结,红日药业大股东迷惑操作不断)
5月14日,红日药业发布股份减持预披露公告,股东姚小青拟于2022年6月7日至2022年12月6日期间,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004.00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0%。拟减持原因为个人财务安排。资料显示,姚小青不仅是红日药业现任董事长,还是红日药业第二大股东,而姚小青上次大手笔减持是在2022年2月7日。才过去三个月,姚董又缺钱了?
财报显示,自2021年3月31日至2022年3月31日,姚小青持股比例从13.71%降至12.73%,一年内累计减持2953.3万股,套现金额高达1.32亿元。有趣的是,红日药业内部还上演了减持接力赛。姚小青儿子姚晨作为红日药业第7大股东,在减持方面完全继承父亲衣钵,截至2022年3月末,持股比例在一年内从0.55%降至0.39%,共计减持红日药业482.11万股。在董事长父子俩的带动下,红日药业的其他高管们也开始频繁减持套现手中股票,2022年伊始,包括陈瑞强、李春旭、郑丹在内的5名高管先后减持公司股票。
无独有偶,红日药业原第一大股东也陷入减持和股份冻结的怪圈。4月29日,红日药业发布公告称其第三大股东天津大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通集团”)在4月28日因合同纠纷被法院冻结其持有部分股份。这已经是近一年来,大通集团第9次被轮候冻结股份,加上此前累计冻结的股份,大通集团持有的2.04亿股已全部被冻结。
据悉,大通集团原是红日药业第一大股东兼实控人,持有其21.19%的股权。直到2018年6月,大通集团才发布声明称放弃红日药业控股股东的地位,认可公司创始人姚小青作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半年之后,大通集团将旗下11.45%的股权以13.20亿元总对价转让给了成都市国资委旗下公司兴城投资集团,至此大通集团变为第三大股东。改朝换代后,大通集团还进行了多次减持,目前持股比例已下降至6.8056%。
值得关注的是,红日药业在遭受大股东抛售股票的同时,也在被机构抛弃。据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仅有10家基金持有红日药业股票,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末还是128家。
股东和机构一齐逃离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红日医药略显萎靡的经营状况,不仅新冠概念药血必净营收不及预期,其核心业务盈利水平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血必净注射液在2019年以降价近五成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而后2020年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被推荐纳入抗疫中医药的“三药三方”。虽有新冠概念加持,但该品种营收却未发生巨大改善,其在2021年的销售收入为6.224亿元,仍不及2019年的7.711亿营收水平。此前,红日药业宣称,其已经将血必净注射液向美国FDA提交了申请,但至今仍未通过审批,这也导致血必净注射液尚无出口业务。
2021年报显示,红日药业实现营业收入76.71亿元,同比增长18.22%;实现营业利润8.75亿元,同比增长33.80%;实现利润总额8.54亿元,同比增长24.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19.87%。其中主营业务中药颗粒实现42.35亿营收,同比增长41.60%。但是,红日药业核心业务营收增长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至2022年,中药配方颗粒毛利率分别为76.58%、71.16%、69.74%。一方面有原材料上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政策调控影响,
2020年前,中药配方颗粒国内只有6家企业获批试点生产,红日药业就是其中之一,这6家企业垄断了80%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但在2021年2月,国家药监局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结束了长达20年的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工作,今后所有中药企业都可以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实行备案制,不再需要申请批准。红日药业往日的“垄断”地位不再,其中药配方颗粒业务的盈利水平势必受到考验。
市场份额面临挤压的同时,产品利润也在接受挑战。2021年8月在答复《关于加快中药及配方颗粒进入集中采购的建议》时,国家医保局表态下一步将加快将中成药及配方颗粒纳入集中采购,参考中成药省级集采大部分产品降幅在30%-50%左右,集采势必也会对配方颗粒的利润空间造成挤压。(来源|大华观察)